电鳗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ldquo2岁半的孩子问我妈妈我想
TUhjnbcbe - 2021/12/29 16:00:00

如果喜欢,?就大声告诉我吧~

不久前在网上看到有人问

“2岁半的孩子问我‘妈妈我想养恐龙’我该怎么办?”

看到了很多回答,都很有趣:有人说养鸡、有人说养狗,有人说“养”模型的;潜意识中大家都认为,恐龙这种生物已经不复存在了,它已经灭绝了。

仿佛是这样的。

但基于孩子的立场,我想和大家讲两个故事。

两个真实发生过的故事。

(海怪被打捞起)

年,日本发生了一件闻名于世的“海怪事件”。那一年的4月29日,新西兰附近的海域上透着森森的冷风。一艘名为“瑞洋丸”号的日本渔船,贪婪地想在这里捞个满载而归,他们一次又一次的缩进渔网,船越开越远,他们不满足于这些小鱼小虾,只想捞到大鱼,于是不断地下沉渔网,直至达到海下米之深。

(瑞洋丸号)

终于在早上的10点40分,这一次,快速收缩的渔网和轰鸣的机器声,无一不在告诉他们,“大家伙上钩了!”大家兴奋极了,快速聚集在了船边,眼巴巴的看着摇摇欲坠的渔网破水而出,不曾想,没能迎来什么珍贵物种,反而感到了扑面而来的腥臭味儿;(人们围观)等这“大家伙”悬停后,还发出了巨大的腐臭味儿。聚在船边的人纷纷后退,这才看清了这大家伙的模样。(溃不成形)这是一具“生物尸体”,没人能在当下辨别出来这是什么,它长达十米,深度腐烂,身上只见赤红色的腐肉和隐隐透出的骨头架子,最让人在意的是,它的小脑袋长脖子,和大肚子两边挂着的类似鱼鳍的东西。(当地报道)当下的渔民们肯定是没人认出来此为何物,不然也不会任凭利益熏心的商人船长——田中昭,下令直接扔回到海里,他给出的理由简单明了——怕这具“尸体”污染了自己的渔船。好在当时船上的矢野道彦,看出了这物种的奇特之处,他慌忙拍下了照片,还做了记录,为后来的发现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怪兽骨骼长10米,头和颈部长约2米,其中头部45厘米,颈的骨骼粗20厘米,尾部长2米,根部粗12厘米,尾端部粗3厘米,身体部分长约6.05米。后来,瑞洋丸号回到了日本,矢野道彦赶紧让日本的生物学家看了照片和鳍须,这当然震惊了整个日本界,有人指出:“这可能是已经灭绝了的蛇颈龙的尸体!”(初步还原的蛇颈龙可能的模样)

(长脖子小脑袋是它的特点)

当生物界满怀期待的询问尸体时,得到了“为了两亿日元(现在约人民币万元),而将尸体扔回海中”的回答,日本渔业公司当即派出了所有远洋船只再次出发,新西兰也听到了消息,也派出了不少船只,这场大动干戈,最后当然是一场空。三个月,三个多月的时间太久了,这具尸体已经沉入大海,也可能被海中的生物吞噬干净了。这个日本商人——田中昭,至今都背负着骂名,一次最近代的、最贴合的、最能解开流传了千年谜底的机会,就这样——因为利益,因为怕弄脏了船只,怕耽误他捕捞其他的鱼虾——而活生生的从眼前放走。“无利而不往”,这个商人,将“利益至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因为自己接受到的“没有怪物”“只是一具平常水生物的尸体而已”的浅薄道理,让人类丢掉了一次千年难遇的机会,至今,我们都再无机会去近距离探索这个谜题。(玛丽安宁在收集蛇颈龙化石的漫画形象)讽刺的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发现完整蛇颈龙化石的,也是一个“商人”。相同的,他们都是为了“利益”——为了金钱而与它们相见;不同的,一个满眼都是人类间的利益,忘记了大自然才是真正的宝藏;而另一个,则在危难中还小心守护大自然的每一份馈赠。

化石为蛇颈龙化石

左下角的介绍中就是玛丽安宁

她就是被伦敦自然博物馆介绍为“已知最伟大的化石采集家”的玛丽?安宁。年,她出生于英国南部的海滨城市,12岁时,她就已经是一个化石挖掘专家了,当然,贫穷且身份低微的她一开始只是靠着挖掘化石去换取钱财和食物,好维持生计;玛丽安宁画像她的小狗在一次收集化石过程中被掉落的石头砸死可后来的她,没有为利益迷失自己,反而在一次一次的危险与探索中,完成了人类一次又一次对物种发现的革新;在众多的“化石猎人”当中,只有她留下了姓名,都是有原因的: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的贫穷的她,是历史上第一个发现完整鱼龙化石的人;

(鱼龙化石)

(初步模拟出的鱼龙模样)

接下来的几年中,她又发现了人类史上第一具蛇颈龙亚目和双型齿翼龙化石;

(蛇颈龙化石)

(双型齿翼龙化石)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她间接性的影响了《物种起源》的创作;如果你认为,她还是为了荣誉和金钱而努力探索,那你大错特错了;在那个年代,虽然众多地质学家、科学家、各种学家都问她买化石,可没有人承认她的重要性、她的地位;不是贵族、又身为女性,她根本没有资格接受任何教育;更何况她在采集化石时,几次被塌下的石块困住;可她还是对这项需要同时具备探险和耐心的工作,产生了热爱;她相信自己的眼睛,尊重大自然留下的每一个宝藏,她也许也错过无数次,但她没有放过每一个“可能”的机会。

(年玛丽描绘的蛇颈龙)

怀着如此信念的她,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自学,已经可以做到凭借一小块破碎的化石去判断它的物种了;并且自学会了绘制素描,达到了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精准程度。

(玛丽手绘)

她终身未婚未育,且时常为经济问题困扰,又被科学教育拒之门外,还面临“拿碎化石堆积成完整骨架”的质疑;这样的她,因为怀着信念和尊重,成为了历史上最伟大的“化石猎人”:是她,发现了生物会灭绝的关键证据;也是她,给了“尼斯湖水怪”灵感。是的,就是那个你熟悉的,年前就流传于英国的“尼斯湖水怪”。它和年的日本水怪一样,未知、无法探究,关于它们的猜测,太多了,鲸鱼、鲨鱼、海豹、海龟、电鳗……这些都是我们能接受的、最“平常”的海生物,但它们都被一一否认。

经典尼斯湖水怪的拍摄图

蛇颈龙的模拟模样

二者的脖子与头处有所相似

图为姥鲨

曾经最多人认为年发现的是姥鲨尸体

但被否认

关键在于“水怪”的“长颈”,且块头巨大,无论怎么看都非常吻合于早该在7万前年就灭绝了的蛇颈龙。理智告诉我们,这不可能,所以才会有这样那样的理论依旧,企图构建完整的逻辑体系。可面对未知,人类总是好奇的,为自己留一丝余地的,所以才会有层出不穷的“怪物”类新闻出现。也许我们本质上是希望它们还存在的,在某一个角落,等待着与我们交流。我们应当从玛丽安宁等人那里记得:每一个我们现在熟知的物种,在当时,都是“未知的”“神秘的”“从未见过的”陌生尸体。毕竟那片海的深处,是我们触及不到的神秘地带;我们称之为“深渊”,不仅是因为恐惧,更是对自然的敬畏;我们尊重那里会出现的任何生物与景象;我们仅有好奇与探索的权利;对于那里给我呈现出的任何答案,我们都应当虚心接受,相同的问题如果摆在你的面前:有一块明显不同于你所见识过的生物遗物,你是会像田中昭一样“为了守住我的金钱”而将它沉入大海,还是想玛丽安宁一样,虽然没见识过这样的物种,但我尊重大自然并坚持探索?

错误的恐龙形象

曾经的科学家认为恐龙是直立的动物

但后来被推翻

可这种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至今还有这种错误形象出现在孩子的世界里

所以,对于“两岁半的孩子讲‘妈妈,我想养一只恐龙’”的这个问题:

养一只小鸡,告诉他物种的起源、发展、进化与毁灭,这也许是好的答案;

买科普类的仿真玩具进行思维拓展,也许也是不错的想法;

但大部分孩子在这之后,都会忘记自己曾经“为什么想要养一只恐龙”,只是因为它是“最帅气最霸气”的物种?只是因为“它的外貌看起来最酷”?

没有人深究过,连他们自己恐怕也不知道。

但这些浅显的缘由很快就会从他们的大脑中消除,名次、教育、利益、社会环境,很快会让他们对“未知”“神秘”与“利益”之间的关系产生更多的看法。

他们可能成为不同领域中的田中昭,

也可能会成为那个最后被正名的玛丽?安宁;

面对同样的出发点、同样的利益,但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行为。

可我看到了他们画笔下恐龙的花样世界,希望他们终究可以明白:

动物并不属于人类,人类也没有“饲养”任何动物的义务;

我多么希望有一天,即使是他成人了也并不迟,他可以被唤醒:

给“恐龙们”创造一片与人类和谐共存的‘自由的土地’,可能才是2岁半时的自己,对心中‘养恐龙’意义的真正向往。

这里是豫正。

如果你喜欢我,就请大声的回应我吧。

我们下期也一定不见不散哦~

——————

玛丽安宁资料出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百度百科

日本水怪事件资料出处:百度百科/知乎/搜狐新闻

影片截图出处:《尼斯湖怪:深水传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ldquo2岁半的孩子问我妈妈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