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鳗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ldquo盘坑rdquo
TUhjnbcbe - 2021/12/26 15:35:00
“盘坑”最近常看到一类短视频,是海边渔民赶海的生活写照。场景大多是海边的乱石坑,大小不一、形状各样。大的有几百平,小的有几十平;有圆型的,也有狭长的;有的深达几米,也有的浅可见底。渔民们通常先在选中的坑里撒上一些羊血、牛血,有的还专门投放猪蹄、羊肺等物在里面,大概相当于钓鱼的的饵料吧。两三天后,便带着抽水的设备来到坑边,先把水抽掉,然后下到坑里去捉鱼,有时收获满满,可以装满带去的水桶,他们称之为“爆桶”,有时仅能收获一些海螺、花盖蟹、海胆之类。他们把这种赶海的方式叫“盘坑”,风险较小,投入也相对少一些。一般情况下,盘一个坑要半天的时间,必须在退潮时进入,涨潮时退出,盘来的鱼获他们都要再估算一下,按照时价,这条多少钱,那条多少钱,总共多少钱等等。他们会一边抓鱼,一边介绍鱼的品种,比较好抓的是石九公,又叫红biubiu,个头不大,很好抓,抓时不怎么动,还有红龙、白龙、花青鳗、筋骨鳗等鳗鱼类,最长的有一米多长,据说有一种还会放电叫电鳗,还有桂鱼、鲈鱼、齐头、三刀等海鲜,他们还经常抓到章鱼,外国人叫保罗,吸在石头上,很难抓,石头下面有时还会躲着大大小小的青蟹、石头蟹、皮皮虾之类的,有一种鱼有毒,叫老虎鱼,个头不大,相貌凶恶、丑陋,味道却极鲜美,价格不菲,如果不小心被它的毒刺伤到,马上红肿一片,医院处理,另有一种背部带毒刺的鱼叫魔鬼鱼又叫蝙蝠鱼,面部朝下,象一张娃娃脸。他们常把这种赶海的过程拍成小视频,发到互联网上,我们看到也便分享了他们的快乐,他们有些人的网名起得挺有意思,有叫“渔人泰泰”,有叫“渔人大龙”,甚至有一位叫“东海渔霸”,女的则叫“渔妹”、“村花”、“皮皮”等。这类视频我颇爱看,同时也引起我许多遐思迩想。其一,互联网时代,地球变小了,让我们知道海边还有一群人可以以那样的方式生活。他们勤劳、朴实、善良,每盘一个坑,收获多时可达千元,有时也只有不足百元左右。但他们很知足,每抓到一条鱼都会很兴奋,大叫赚了赚了,恐怕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能感受到其中的快乐滋味。其二,有付出才有收获。“盘坑”前要先向坑里投放饵料,要用设备抽水,要下到坑里翻动石块,要手脚灵活、眼疾手快,有时还得起早贪黑,并且也不是每次都收获满满,也有“空军”的时候,但是他们不气馁,他们相信,只要付出就有收获的希望。其三,劳动者最快乐。在海边生活的人生存环境是艰苦的,靠海为生,捕鱼是他们生活的主基调,出海时可能遭遇狂风暴雨,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盘坑时也可能遇到一些如虎鱼之类的毒货,被刺到后疼痛难忍,医院去救治不可,可以说没有哪个渔民不曾中招。然而,他们是快乐的,劳动创造了财富,也改善了生活,他们感恩大自然的馈赠,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是那种发自内心的,绝无虚伪做作的姿态,望之令人心生欢喜。其四,渔民们是善良的。比如他们盘坑时不会把水抽干,鱼苗他们是不抓的,总要留些海水让小鱼不搁浅,甚至是名贵的小鱼,他们也会放生,抓到正在产卵的螃蟹之类更会毫不犹豫的放掉,他们懂得“留得鱼苗在,不怕没鱼抓”,不能竭泽而渔。曾看到他们捕到国家级保护动物中华鲎(hòu),在欣喜之余也会放掉,因为他们知道这是生物活化石,是不能买卖的。渔民们的环保意识也很强,盘坑或赶海时,经常遇到烂渔网,塑料瓶等垃圾,他们会带上岸找垃圾桶丢掉,他们的行为,令一些素质不高、乱丢垃圾的人汗颜。他们不会把捕捞的渔获全部卖掉,总会留下一些,拿回去与家人分享,偶尔还拍一下烹制时的视频,看到他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劳动成果、其乐融融的样子,心里倍觉温馨……《小窗幽记》中有一句话,“流年不复记,但见花开为春,花落为秋;终岁无所营,惟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文人总结的,是种境界,表明一种心态和对生活的认识,也是这些渔民真实的写照。渔民是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缩影,他们虽平凡,却是伟大的;他们虽辛苦,也是快乐的。在此,谨向勤劳的人们致敬!(年8月周末于家中)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ldquo盘坑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