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鳗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鳗鱼的旅行终其一生,只为寻找自己
TUhjnbcbe - 2021/11/16 17:18:00

·········································································

丽/人/下/午/茶

丽/人/书/单

本期《丽人书单》推荐给大家的书是

《鳗鱼的旅行》

作者简介

帕特里克?斯文松

生于年,《南瑞典日报》艺术和文化记者,他与家人一起生活在南瑞典的马尔默。日渐远离工人家庭出身的他,依旧难忘儿时与父亲于溪畔捕捉鳗鱼的时光。于是他踏上探索鳗鱼和父子关系的旅程,写出了这部集自然书写、科学史、父子回忆录于一身的独特作品——《鳗鱼的旅行》。这本处女作一经出版即畅销全瑞典,被翻译成三十种语言,并一举拿下瑞典极负盛名的大奖——奥古斯特文学奖。

作品鉴赏

鳗鱼是没有性别的?

鳗鱼是餐桌上常见的美食,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实鳗鱼是自然界最奇怪的生物之一,两千多年来,鳗鱼一直是一个谜。

最开始认真研究鳗鱼的人,其实是亚里士多德。

他主张可以观察一个干涸的池塘,水分甚至淤泥都已经被彻底蒸干硬化,已经毫无生命迹象,可是只要一场雨降临,雨水缓缓注入池塘,甚至就是一瞬间,池塘里又满是这种扭动的生命奇迹。

他开始了人类对动物界的系统化和分类的第一次分析:观察并记录下大量动物以及一种动物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点——鳗鱼绝对是最让他费心着迷的物种。现代动物学初见端倪。甚至还启蒙了现代生物学——他一定将鳗鱼切开,但遍寻不着鱼卵和生殖器官,才会下此结论:鳗鱼是没有性别的。

时间来到年,当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接过亚里士多德这个多年前留下的挑战时,他才20岁。

年轻的弗洛伊德在的里雅斯特的实验室里,日复一日地解剖鳗鱼,在显微镜里寻找和观察,记录结果,试图寻找鳗鱼的睾丸……他研究了多条鳗鱼,没有任何一条能被证实是雄性的。一年后当他的报告完成时,他不得不承认,在鳗鱼的性别和繁殖方式的问题上,仍然没有什么能够得到证实。

事实上,让弗洛伊德想不到的是,鳗鱼的性器官只有在需要用的时候,才会显现出来。它们形态上的变化不只是为了适应新情况而做的表面调整,而是更具有存在性的意义。时机一到,鳗鱼就会变成它们需要变成的样子。

诚然,自然科学界有很多谜,但像鳗鱼之谜这般旷日持久、难以破解的并不多。这是因为它们不仅观察起来异常麻烦——拜鳗鱼那奇特的生命历程、怕光的特性,以及数次变身和繁琐的繁殖方式所赐,而且还非常隐秘,它们的行为方式既像是有意识的,也像是命中注定的。即便我们成功地观察到了它们,即便我们凑得很近,它们似乎仍然溜出了我们的认知范围。为何会如此,这仍然是个谜。所以,在动物学界,这通常被称为“鳗鱼问题”。

但即便如此,在围绕鳗鱼的生命和存在这个问题上,依然有很多科学家们在不断地研究,执着地探寻着。比如丹麦海洋生物学家约翰内斯·施密特,为了寻找鳗鱼的繁殖地,更是在大西洋上飘荡了近20年……最终可以基本确认,鳗鱼的繁殖地是在西大西洋中的一个特殊区域,位于加勒比海的东北边和北边,亦即马尾藻海。

鳗鱼出生于大西洋西北部一片叫马尾藻海的海域,这里的海水是深蓝色的,海面上覆盖着一层马尾藻,就像一张巨大的地毯,因此而得名。鳗鱼们在“地毯”的保护下,完成了鱼生的第一个阶段,长成了透明的柳叶状幼体。之后它们便会跟随着墨西哥湾暖流,在大西洋里穿越几千公里,朝着欧洲海岸方向行进。在这场耗时可能长达三年的旅行中,它们完成了第二个阶段的蜕变——玻璃鳗。成功到达欧洲海岸以后,它们大部分会选择冲上河流上游,并且迅速适应在淡水中的生活,身体也变成了蛇形,也就是黄鳗,这是它们的第三个阶段。

黄鳗是独行侠,它们习惯了独自生活,每日除了寻找食物或藏身外,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仿佛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等待。对于食物,它们的态度也极其佛系,毫不挑剔。黄鳗一般会在夜间捕食,只要是它们能弄得到的东西都会吃,比如鱼、昆虫、蜗牛、老鼠、雏鸟。当然,它们还是食腐者,会吃动物的尸体。大多数时间它们默默地呆在暗处,天冷的时候,它们甚至可以长时间一动不动地躺在水底的淤泥里,完全处于消极的状态。

可能是因为黄鳗这种佛系的态度,它们的寿命可以很长,50年、80年、甚至是年,但前提是它们不考虑繁殖后代。一旦它们决定繁衍后代,它们便会向大海游去,并且完成蜕变到达鱼生的第四个阶段——银鳗。银鳗们游进大西洋,朝着马尾藻海前进。在行进的过程中,它们的体内已经满是鱼卵或鱼精,消化系统完全停止了运转,胃被溶解掉了,所有需要的能量都从脂肪储备中获得。这一路,银鳗们乘风破浪,任何外在的影响都无法让它们偏离既定的目标。最后,当它们回到马尾藻海后,完成了繁殖的使命,它们的旅行结束了,它们的生命也就终止了。

鳗鱼与宗教

在古埃及,鳗鱼被视为是一种强大的恶魔,等同于神,是禁止食用的。在考古挖掘中,人们找到过一些小型的石棺,里面装着被做成木乃伊的鳗鱼,安息在神明的青铜塑像旁边。造物之神阿图姆也和鳗鱼有关,画像上的他有着人头和细长的鳗鱼之身,象征着一种整体性,代表着积极的力量和消极的力量的结合。

在古罗马,有一部分人也是拒绝吃鳗鱼的。不是因为它们神圣,而是在当时的罗马人心中鳗鱼是不干净的肮脏之物,有可能因为鳗鱼常在下水道出口附近被抓到。人们还将鳗鱼与“灰暗”和“恐怖”联系在一起,因为当时奥古斯都皇帝的朋友罗马司令维迪乌斯·波利奥在惩罚奴隶时,会把他们扔进满是鳗鱼的池子里,被血腥味吸引的鳗鱼便会成群扑到奴隶身上吃个痛快,然后这些鳗鱼会被当成美味佳肴用于招待波利奥的客人。

鳗鱼与人类

在讲述科学家对鳗鱼探索的过程中,帕特里克·斯文松穿插再现了与父亲相处的一个个生动细节:钓鳗鱼、吃鳗鱼、逆流游泳,形成了一部关于父亲的回忆录。从父亲身上,帕特里克·斯文松感受到了工作所带来的价值和自豪感,父亲给自己的,是一种“永远不会宣之于口,但终究存在的鼓励……无论如何,你永远有尝试的自由”。

人们如同海流中的鳗鱼,鳗鱼最终会回到原点,让人们的情感最终也回到父母的身上,这是我们的情感故乡。长大离家后,帕特里克·斯文松每次回家还是会陪父亲钓鳗鱼,但不知为何,他们再也没有钓上一条鳗鱼,直到父亲的葬礼过后,终于有一条鳗鱼咬钩,但当作者与鳗鱼目光相对时,他选择放掉了钓鱼线,鳗鱼重回了水下神秘的世界,而有些秘密,也留在了斯文松的心底。亲人渐渐远去,世界依然还在,人们必须再次踏上征途,这本书,也是帕特里克·斯文松对父亲的献礼。

在帕特里克·斯文松看来,鳗鱼身上有很多值得人们借鉴的品质。鳗鱼“很少装腔作势”,给人一种更舒服的印象,更重要的是,每一条鳗鱼都独自寻找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没有继承性,独自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帕特里克·斯文松情不自禁地将鳗鱼拟人化了,“独自在世界上寻找自己的位置,这也许是人类所有经验中最终极、最普遍的经验。”

数据显示,鳗鱼正在消亡,而且消亡的速度越来越快。由此出发,对捕捞业、气候变化等的讨论,值得人们深思。在对生命之谜的探寻中,帕特里克·斯文松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存在的事物就是存在的,不存在的事物从某种意义上说永远都是无法想象的。”“所有的生命都是会发生改变的,我们所有人有朝一日都会变。”鳗鱼,恰是人们看待世界的一种方式。

作者将鳗鱼的一生比作是一场旅行。它们就像是探索鳗鱼奥秘的那拨探究者一样,为了一个答案而一探究竟,不断前进,永不放弃,直至最终找到。

《鳗鱼的旅行》这本书将我们带入神秘的鳗鱼世界,让我们从各个方面去了解这种特殊的生命群体。

鳗鱼的一生也隐喻了我们的一生:从出生开始,便独自在世界上寻找自己的位置,最终无法避免地将自己带回童年。终其一生,只为寻找自己。

来源:嘉兴交通经济广播综合网络

编辑:云蕾

识别左侧

1
查看完整版本: 鳗鱼的旅行终其一生,只为寻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