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姆文集(6种)
《索拉里斯星》《未来学大会》《无敌号》《惨败》《其主之声》《伊甸》莱姆百年诞辰,中文版文集首次面世
《索拉里斯星》
这颗星球,知道你内心最深处的秘密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飞向太空》原著小说ISBN:3译者:靖振忠定价:49.00页码:《未来学大会》
如果可以选择,是直面悲惨的现实,还是用致幻剂营造虚假幻象?ISBN:1译者:许东华定价:42.00页码:《其主之声》
一封来自群星的信,折射出未知的自己。ISBN:4译者:由美定价:46.00页码:《伊甸》
面对身陷绝境的异星生命,伸出援手,就能有所帮助吗?ISBN:8译者:续文定价:48.00页码:《惨败》
对于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
宇宙的静默,似乎成了一种挑衅。ISBN:8译者:陈灼定价:58.00页码:《无敌号》
我消灭你,与你无关,与我无关。ISBN:3译者:罗妍莉定价:45.00页码:以一己之力将波兰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我感兴趣的是整个人类的命运,而不是个体的命运。”
波兰著名作家、哲学家。当过汽车技工,终获医学博士学位,创立波兰宇航协会。代表作有《索拉里斯星》《未来学大会》《惨败》等。作品多聚焦哲学主题,探讨科技对人类的影响、智慧的本质、外星交流,以及人类认知的局限等。年被授予波兰国家奖章“白鹰勋章”,波兰第一颗人造卫星以他的名字命名。莱姆是20世纪欧洲最多才多艺的作家之一,安东尼·伯吉斯称赞他是“当今活跃的作家中最智慧、最博学、最幽默的一位”,库尔特·冯内古特赞扬他“无论是语言的驾驭、想象力还是塑造悲剧角色的手法,都非常优秀,无人能出其右”。被译成52种语言,畅销余万册。设立太空想象天花板
莱姆有非常了不起的想象力,是真正独一无二的。莱姆的作品对人和宇宙的关系有着更深刻的描述,与美国的科幻小说相比,在文学上也更为精致,有着更为深远的意境,也给人带来更多的回味和思考。——刘慈欣如果我们找不到外星人,可能是因为我们对外星生命的理解,都以为他们是人。——梁文道《索拉里斯星》不仅是一部重要的科幻作品,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甚至是一部现代哲学读本。——戴锦华莱姆总是能从核心处嘲弄我们的生活,他能把科技论文、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都烹调在一起,并用幽默而力透纸背的荒诞语言和荒诞情节,返照我们的世界。——吴岩他是当今活跃的作家中最智慧、最博学、最幽默的一位。——安东尼·伯吉斯无论是语言的驾驭、想象力还是塑造悲剧角色的手法,都非常优秀,无人能出其右。——库尔特·冯内古特相比之下,我们疲惫的宇宙显得苍白无力。——《华盛顿邮报》与阿瑟·克拉克、艾萨克·阿西莫夫和菲利普·迪克比肩的科幻小说巨人。——《纽约时报》被无数人誉为无法超越的科幻神作
心中科幻NO.1。真正的大象无形。迄今为止,读过的最好的对异智慧的假设和阐释。五雷轰顶却又极其温柔天真。像一场无法对话的梦。从阿西莫夫的帝国元老院设定到克拉克的太空漫游,在碰到索拉里斯星时都显得如此渺小,如此不堪一击。索拉里斯就是永恒的化身,你无法触及永恒,但在永恒面前,你比任何时候都能更加清晰的认识你自己。其中所包含的科学与哲学深度已经达到了小说所能承载的极限。作为科学文本,它用其玄奥博大的自创体系给读者以无限的思维冲击;作为文学文本,它所展现的瑰丽心理与记忆世界又予人极致的情感体验。莱姆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幻作家,确实当之无愧。走到语言、沟通和理解的极限处
人类终于平静地接受了自己
内容简介
《索拉里斯星》索拉里斯星是一颗围绕双星运转的星球,表面被胶质海洋覆盖。根据人类既有的认知,这样的星球的运转轨道应该是不稳定的。但仅仅过了十几年,人们就发现,索拉里斯星的轨道并没有显示出预期的变化。这激发了人类对这颗星球无限的兴趣。心理学家凯尔文降落到索拉里斯星,迎接他的不是同伴们的热烈欢迎,而是杂乱的太空站、疯癫的科研人员和凝重的暗黑气氛,他试图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直到在一片扑朔迷离中撞见自己已经过世十年的妻子……《未来学大会》伊扬·蒂赫去参加第八届未来学大会,讨论如何解决人类面临的种种难题,不料却误服致幻药物,穿越到一个未来幻象中。那里的人们消灭了贫穷与疾病,平安喜乐地生活着,可蒂赫却始终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无敌号》太空巡航舰“无敌号”被送往瑞吉斯3号星球,去探查姊妹飞船“秃鹰号”为什么突然失联……《无敌号》是波兰科幻泰斗斯坦尼斯瓦夫·莱姆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一个人类认知范畴之外的异星世界。《惨败》昆塔星表面覆满怪异的土丘和形似蜘蛛网的物体,但人类科学家探测到昆塔文明可能拥有先进技术,便派出“欧律狄刻号”飞船穿越漫漫宇宙,与其进行接触。面对一个陌生的异星文明,人类远征队一步步将其逼入绝境,出于无畏,抑或无知。《其主之声》机缘巧合之下,科学家发现了来自外太空的一封中微子信件,也许这正是智慧生物的象征。我们不知道发信人是谁,该如何解读这封信的内容呢?如果我们甚至无法确定是否存在发信人呢?《其主之声》围绕谜团展开的故事,比众多冒险小说都更扣人心弦,尤其与未知的较量,激发了对世界本质、人类本性和生命为何存在缺陷等基本问题的思考。《伊甸》因为一个飞行事故,六位宇航员迫降伊甸星,一颗美丽但奇异的星球。在令人困惑的建筑迷宫里,到处有死亡的图景:万人冢,沟渠和井中的尸体,成簇的卵状结构中填满骨骼……《伊甸》是波兰科幻泰斗斯坦尼斯瓦夫·莱姆代表作之一,描述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却又似曾相识的异星文明。索拉里斯被人类发现是在我出生前将近一百年的时候。这颗行星围绕着两颗恒星运行,一颗是红色的,另一颗是蓝色的。在它被发现后最初的四十多年里,没有一艘飞船靠近过它。当时,加莫夫—沙普利假说被认为是毋庸置疑的,它断言围绕双星运行的行星上是不可能有生命产生的。由于围绕彼此旋转的两颗恒星引力场之间的互相作用,这些行星的轨道总是在不停地改变。由此而产生的摄动将会使行星的轨道交替收缩扩张,如果真有初始生命出现,它们将被辐射的酷热或冰冻的严寒无情消灭。在索拉里斯,这些变化的周期是数百万年,从天文学或生物学的尺度上讲是很短的一段时间(因为进化需要数亿年,甚至数十亿年)。根据最初的计算,在五十万年间,索拉里斯将逐渐移到距离它的红色太阳不到半个天文单位的地方,然后再过一百万年,它便会落入那个炽热的无底深渊。但仅仅过了十几年,人们就发现,索拉里斯的轨道并没有显示出预期的变化,而是好像恒定不变,就像我们太阳系中行星的轨道一样稳定。于是人们又重新观测和计算,这一次做得极为精确,而其结果只证实了人们已知的事实:索拉里斯的轨道的确应该是不稳定的。人类每年都会新发现数百颗行星,它们会被添加到一个巨大的数据库里,附带上几行描述它们基本运动特性的注解。索拉里斯本是这些行星中不起眼的一员,现在一下子就变成了一个值得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