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鳗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PBL叙事城乡共学校园栖息地
TUhjnbcbe - 2021/11/8 2:21:00
白癜风一般怎么治疗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921/4478491.html
引言

教育叙事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展开对问题的研究和对现象的思索,是一个将客观的过程、真实的体验、主观的阐释有机融为一体的表达方式,叙事风格生动、活泼、真切,读起来轻松,悟起来深远。

陈素平教科研名师工作室八月策划推出学员的“我的PBL叙事”系列文章,与您一起分享项目化学习中的“事”,体会个中的“情”,品味其中的“理”。

城乡共学《校园栖息地》张溢温州市广场路小学广场路小学

一所现代化的城市学校,坐落在温州市中心,周边高楼林立,校园里最具生命力的除了孩子就是那几棵与学校同龄的香樟树,以及少量隐秘在花坛底下的小蜗牛和蚯蚓。

双潮小学

一所是古朴的乡村学校,坐落在小村落里,背靠大山,门前有一大片农耕地,常能见到老农牵着牛从山上或田边经过。校园里有爬满藤蔓的连廊、粗枝阔叶的榕树、以及十几株低矮的柑橘树、柚子树和一株茂盛的柿子树,隐约散发着各种植物的香气,如此具有乡土风情的校园,有着丰富的生物种类。

机缘巧合下,这两所学校合作开展了城乡共学《校园栖息地》项目化学习。这个项目基于教科版小学科学《生物与环境》单元的核心概念“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而设计。项目最早萌芽于乡村,想借助双潮小学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让孩子们通过探索真实世界的问题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项目在两个学校同时展开,差异与共性不言而喻,但或许,只有项目化学习才能让我们在这之间深入理解学习对于孩子的真正意义。

DRIVES情境激发内驱力

项目从自由阅读整本书《人鸦》开始,这是一个幻想故事:小男孩瑞夏德和乌鸦朗多尔夫互换了身份,他们却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世界。

孩子们很喜欢这个故事,也很乐意和老师、同学去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语文老师引领孩子们从“我眼中的瑞夏德”和“乌鸦眼中的世界”入手,通过整理和分析,感受如何以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技能和本领、不同的需求去认识这个世界。

乡村(上)和城市(下)的孩子们在语文老师带领下整理出来的板书

“孩子们,如果你是瑞夏德,你会留在鸦群还是回到真实世界?”

乡村孩子回答:“如果我是瑞夏德,我会选择留在鸦群,我可以用新的技能和本领去探索世界,而且乌鸦不用写作业,想飞去哪儿就飞去哪儿非常自由。”

城市里的孩子却是这样思考:“如果我是瑞夏德,我会选择变回人,和家人朋友团聚,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因为我明白人类给动物带来的危害,我会把自己在鸦群中生活时遇到的困难和朋友分享,和身边的人通过一起种树等建立一个新的环境。”

尽管城乡孩子理解问题的角度和深度不同,但显然都跳出了人类的角度去审视世界,同理心不经意间被唤起。

“这里有8种小动物的卡片,卡片上有它们的栖息地要素信息:食物、水源、巢穴、活动空间和习性。每人抽取一张卡片,仔细阅读,然后像小说中那样念出自己的咒语,我们就可以和卡片上的动物交换身份了。”孩子面面相觑,简直不可思议。他们抽取了卡片,显得有些兴奋。老师继续带动孩子们一步步投入其中:阅读信息,了解“自己”;向伙伴们介绍“自己”。

这时候,我听到的介绍是这样的:“大家好,我是‘蝴蝶’,我的食物是……,我适合生活在……,我的水源在……”哇哦,他们已经成功变身!教室里是各种“小动物”互相认识的欢乐场面。此时此刻,他们已经开始用另一种视角去看昔日的伙伴了。

我们以《人鸦》这部文学作品的“角色互换”作为问题情境,孩子被故事设定所吸引,这是儿童认知世界中的一种认同,虽然是虚构的功能,但可以在真实世界中找到对接,并进行迁移的,所以它可能比生活中的真实更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而正是基于“阅读”创设的真实情境,孩子们感于文字的“同理心”被彻底唤醒并期待去“亲身实践”,学习内驱力爆棚。

QUESTIONS调研提出问题

趁热打铁,我给每个孩子分发了一张校园平面图,布置了一个任务:实地考察校园环境,评估校园环境是否适合你生存,并将找到的栖息地要素标记在平面图上。

“我是蚯蚓,我发现校园太适合我了,花坛可以成为我的巢穴,空间够大够多,活动自如;湿湿的土壤为我提供了充足的水;掉在花坛里的香樟叶腐化后就是我的美食。”“动物们”欣喜若狂,仿佛就要在这里安家了,可也有些动物提出了抱怨:“我是老鹰,我觉得校园不太适合我生存,校园里没有适合我的巢穴,我只能勉强住在教学楼的楼顶或在仅有的几棵树上筑巢,而这些地方离仅有的水池都还有一段距离,最糟糕的是找不到食物,太不方便了。”太棒了,孩子们深陷角色中无法自拔,而此刻,我们适时地让孩子们从动物角色中抽离出来,换回儿童视角,提出驱动性问题:“你们想让更多的动物长期生活在我们的校园里吗?如何改善校园栖息地,使它适合更多的小动物生活?我们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孩子们立刻产生了很多想法,然后以“7-3-1”的问题筛选方式,每组孩子选出待解决的问题,我看到每一个孩子都在投入地思考和研讨,没有一个孩子无事可做,这应该就是项目化学习所追求的“心智自由”的过程吧。

乡村里的孩子提出这样的待解决问题:如何给学校内的青蛙增加水源?如何给企鹅创造栖息地?如何给鸟类增加适合它们生存的树?……

城市里孩子通过协商提出的待解决问题有:如何让乌鸦的食物更加丰富?如何给小昆虫创造一个合适的栖息环境?如何让松鼠长期呆在校园里?……

那些时常出没在乡村的乌鸦、小昆虫等动物,因为城市栖息环境的破坏成了城市孩子们渴望寻觅的对象;而对于城市孩子来说可以通过书籍、网络去了解的企鹅等动物成了乡村孩子好奇的对象,想要把它“请”进校园。

尽管城市里的孩子和乡村孩子生活的自然环境存在着差别,但对于“栖息地”他们都有自己的原有认识。通过对真实环境进行系统性的科学调研,孩子们对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解不再只是分散的、凭经验的脱口而出,而是在实证基础上的侃侃而谈,由此提出的问题也更具有真实性,更具有研究的意义。

提出问题是项目化学习的关键所在,而问题的提出一定是以“实践调研”为基础。孩子们在实地调研后提出了基于真实需求的问题,正是这种差异化的需求,更让我们看到了项目化学习“真实”的意义。

UNDERSTAND论证加深理解

在对各自的“待解决问题”进行结构化整理后,各组分工寻求对问题的解答,广小的孩子有的通过网络,有的查阅书籍,还有孩子直接打电话到上海海洋水族馆进行咨询,甚至有些家长还找到相关的专业人士面对面咨询。可双潮小学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除了网络,他们就只能问老师。在这样不同的处境中,孩子们的学习也将大有不同。

在较充分的学习基础上,广小的孩子开始着手设计各自的解决方案:有的小组在讨论如何创建一个乌鸦旅馆,放在哪里更合适;有的则在讨论如何改善现有的环境才能吸引松鼠过来生活;还有一个小组为是否要在校园里引进电鳗而争得面红耳赤……经过进一步的讨论和修改,孩子们形成了初步的方案。这些方案能满足动物对栖息地的需求吗?方案落地的可能性有多大?一系列新的问题又摆在了孩子们面前。尽管大家在之前已经讨论和制订了项目成果的评价标准初稿,那么,又应该由谁来判定这些设计是否符合标准呢?正在一筹莫展之时,一条房屋设计的论证视频给了我灵感,原来在真实的工程项目中,每一个方案的落定都要邀请各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员经过几番论证的,既然如此,我们的项目也应该要由各行业的“专业人员”来进行论证。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根据项目成果评价标准,我们设置了两个专业技术岗位,分别是动物栖息地专业人员和检测方案专业人员。面对孩子们提出的“专业人员是怎样工作的?”这个问题时,我们专门开设了相应的工作坊和孩子们一起探讨交流。通过讨论,大家达成一致:动物栖息地专员主要从栖息地的六要素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距离是否合适等方面评估论证;检测方案专员则重点论证如何证明方案设计的有效性。令人感动的是,在讨论中,有孩子提出大家要抛开成见,依据标准对方案进行客观的评价,不能因为跟谁关系好就给高的评价,这一要求的提出,立刻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孩子们表示这太重要了。我感到欣慰极了,我知道,孩子们真的在意自己的成果,他们也在竭力维护这个项目!

令人期待的论证会终于开始了,每个小组的“专业人员”分别到其他小组听取方案的介绍,做好自己的论证笔记,在听取完全部的介绍后,不同岗位的专业人员分别聚集在一起召开碰头会,大家各抒己见,将自己的观点先和“同行”交流,大家讨论的热火朝天,每一个人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在动物栖息地专业人员的碰头会上,我听到小陶质疑说:“完美小组想要在校园里引进独角仙,这是一种体型较大的昆虫,本地不一定有,我之前看过一本杂志,里面介绍独角仙适宜的生活温度是23℃左右,就算在水池边给独角仙搭建了一个食物充足的巢穴,可温州的冬天明显不适合独角仙生活,到时候怎么保证它们的生存?”

开完碰头会后,各专业人员回到自己所在的小组,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各组的方案发表观点,再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再面向全班进行论证汇报。汇报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赞赏了各组的设计方案,提出了改进的建议,还对有争议的方案提出了自己的疑惑:电鳗和独角仙的生活环境究竟是怎样的?温州的气候、环境是否适合它们长期生存?季节的变换会不会给生物的生存带来巨大的影响?若是给它们创造一个适合生存的环境,它们真的能完全适应吗?这一个个犀利的问题促使孩子们去反思“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平凡小组的组员在反思中写道:之前我们一直

1
查看完整版本: PBL叙事城乡共学校园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