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在上古时期,是一种具有神性的动物,很多神话故事都有鱼化龙,或龙化鱼的传说。两者可以互变的属性,也使得鱼和龙一样,是具有超凡神力的图腾。
商周时期,玉鱼即为应用广泛的玉饰。早期的玉鱼,多为长形的扁平薄片状,对玉料并不过分追求,雕刻手法简练,仅勾勒外形,有棱有角,鱼鳍、鱼尾等关键部位是以阴刻线纹表示。
到了唐代,玉鱼又被承载了道德教化和社会等级的功能,是高官才能使用的佩符珍玩,故在制作上,也被赋予了更为高雅的艺术趣味,形成了精雕细琢、虚实有度的审美风格。
宋代施行开科取士,平民百姓都能通过科举入仕,玉鱼在世俗层面,又被注入了更多的吉祥寓意,是祥符吉瑞的重要题材。如“鱼”与“余”谐音,代表年年有余的好彩头;鱼跃龙门则寄寓人迅速晋升高位,飞黄腾达,扶摇直上。玉鱼也由此被应用到了更多的饰品上。如悬在身上的玉佩,男子头顶束发的巾环,文人手中折扇的扇坠。器形上也更为多变,如器身光素无纹的无鳞玉鱼、鱼衔莲荷等造型,刀工圆熟,层次丰富,很好地展现了这一时期的匠人对于器物空间的把握。
明清赏玉玩玉之风盛行,以雕玉技艺著称的大师频出,玉鱼的加工制作,也进入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玉料常选用温润细嫩的和田玉,或色泽皎洁冰莹的岫玉。设计上注重布局,纹饰繁缛,下刀精准,打磨精细,尽显材质的自然之美和造型之美。光滑温润的明清玉鱼,也是对这一艺术造型的最高致敬。
玩赏玉鱼,须鉴在藏先。若是时代久远的古玉,要辨别清楚材料,以及所用材料是否与时代相符。雕工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玉鱼的不同造型细节,实际上就是有助于判别真伪的“达芬奇密码”。
两岸故宫馆藏玉鱼欣赏
商玉鱼台北故宫藏5.1公分x1.2公分x0.6公分
青玉,局部带白斑及墨斑。鱼形,鱼体呈直线,尾巴直长,头部及尾端较薄。眼睛钻一圆孔,可以佩戴。
商晚期至西周玉鱼台北故宫藏长7.12公分宽1.9公分厚0.42公分
绿色玉带白斑。扁长条形,鱼嘴微张,缝隙中有一小孔穿,单圈大眼,平行线刻鱼鳍。质朴富有古趣。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鱼形佩台北故宫藏
绿色玉,表面有附着物。长条状,单圈大眼,线刻鱼鳍、鱼鳞,其手法并非写实,而是象征性的表现鱼的主要特点。
商晚至西周早鱼形佩台北故宫藏
青玉偏黄色,表面有橘色附着物。作一鱼,首尾皆向下弯,似呈珮璜之形。圆眼,近鱼嘴处钻一小孔用以穿绳繫挂。纹饰简单而浑朴古趣。
西周石鱼台北故宫藏7.5公分x2.7公分x0.3公分
灰白色玉石带赭斑。琢作鱼形,首窄尾宽,上下琢鳍,鳃及眼睛的线条简单,富古朴之趣,口上有一穿孔。
周璜形鱼佩台北故宫藏3.8x2.8x0.4公分
青玉,玉色泛黄赭,并夹有深赭斑纹及白点。半环形璜,雕作一条卷身鱼,以阴刻线饰眼、鳃及鳍,鱼嘴部有一小穿。
汉玉鱼台北故宫藏宽3.3公分长12公分厚0.65公分
碧玉。琢一对鱼,造形简单,仅以阴线刻绘腮、眼、尾。无穿。传与一璧与一圭同出,或为祭祀用玉器。
汉玉鱼珮台北故宫藏全高2.6公分长6.9公分厚1.7公分
青白色玉,有黄及黑斑。全器为一立雕鱼形,浅琢鱼眼、腮及鳍尾,鱼身阴线雕有米字纹,上下有通心穿。附木盒。
唐雕牙鱼式珮台北故宫藏长8.2公分最宽1.1公分
全器雕成一尾鱼形,以圈点纹为眼纹,鱼身两面满刻交叉斜线为鱼鳞纹,尾分叉。口部横向与直向皆有孔,可供悬佩。器之ㄧ面染成深绿色,另一面成浅绿色。鱼符、鱼袋均为唐代官员朝服的一种佩饰,当时佩鱼制度在初期比较严格,鱼符的质料到鱼袋的镶饰均有定制,皇太子佩玉鱼,亲王配金鱼,诸官佩铜鱼,后来限制放宽,不限官员佩鱼,鱼式珮成为腰间的鱼形佩饰,而非鱼符了。
宋玉鱼莲坠故宫博物院藏清宫旧藏长6.2cm,宽4cm,厚0.6cm
玉色白,表面有赭黄色斑。鱼小头,长身,无鳞,鱼身弯成弧状,昂首,尾上翘,鳍短而厚,共6片,其上有细阴线。鱼身旁伴一荷叶,长梗弯曲,盘而成环,可供穿系绳。
宋至金玉鱼形珮台北故宫藏厚1.23公分纵长2.08公分横长5.14公分
整器雕为鱼形,背腹间有一长方形穿。鱼厚唇,背鳍与腹鳍同一方向,鱼尾则分为大小二股,微曲伸展如叶,具动态感。
宋至元玉鱼台北故宫藏全高13.5公分长22.8公分
玉质,原为白色。全器为一立雕魔羯,兽首鱼身鱼尾,眼周有火焰纹,长卷鼻利齿,鱼鳍巨大,背上负有二小龙。魔羯为印度传说神兽,被认为是河中之精、生命之本,颇流行于晋、唐时期与西北草原民族。配有波涛纹碧玉座。
辽玉摩羯珮台北故宫藏全高4.75公分长7.2公分厚1.2公分
青色闪玉质。器首为龙形,有双翅,尾作鱼形,龙口衔珠。在翅、鳍与尾部共有七个圆穿,可能为佩饰之物。
金至元玉鱼台北故宫藏长5.1公分宽4.3公分厚1.9公分
青玉质,边缘有大片褐斑,琢一梭游水藻间的鳜鱼。鱼身丰腴,腹部尤其饱满,然因尾部上扬,线条又极为自然流畅,赋予了强烈的跃动感,以致毫无痴肥呆滞之病。陪衬的水藻採多层次镂空技法,更增作品生动活络的趣味。
元玉鱼故宫博物院藏高11.3cm,宽20.6cm,厚6.7cm
白色玉质,有大面积墨斑,间以赭黄皮色。圆雕鱼口衔莲枝,肥厚敦实。鱼身满布阴刻平行交叉斜线,表示鱼鳞。莲花、莲蓬、莲枝均浮雕,姿态婀娜,与朴拙之鱼相映成趣。
本品鱼衔莲之造型承袭了唐、宋以来金银器、玉器上一直流行的动物衔莲之设计理念,但如此硕大之玉鱼,目前所知仅此一件。金、元玉雕喜保留皮色,本品即体现了这一时代特征。带大片墨斑玉的使用,亦是元代玉器用料之特色。
元玉鱼台北故宫藏全高3.0公分长5.5公分厚1.3公分
玉质,有深赭斑。鱼形珮,上下有通心穿,背鳍、尾鳍有轻微损伤,附木座,合储于圆盒内,并与另两件璧、环合置于湖绿织花匣内。
明黄玉双鱼珮台北故宫藏最长5.01公分宽4.1公分
玉质,色青白,一端有土沁与灰白色斑点。片状玉器略呈梯形,作双鱼形,鱼首尾与腹相接,造型对称,当中以简单线条刻画眼腮与鳞,并有背鳍与尾。双目中央的中轴线上有一小穿孔,可以配挂。收在菊花莳绘盒中。
明玉鱼台北故宫藏长6.9公分宽2.5公分厚0.7公分
玉质,大部分均为褐黄色,仅小局部青白色。雕鱼形,鱼口中央至下方有一隧孔。器表以简率的阴线刻绘出鱼眼、鱼鳍、鱼尾。
明玉鳌鱼花插台北故宫藏高15.6公分宽9.6公分
外形为一鱼,鱼身纵向,鱼尾卷翘上扬,下端则雕饰波涛,并配以水纹木座与之呼应,一眼即知,此鱼正自水中奋力跃出。此一造形寓意「鱼跃龙门」的吉兆。「鱼跃龙门」的典故出于《三秦记》:「江海鱼集龙门下,登者化龙...」。
清白玉双鱼珮台北故宫藏全高4.1公分宽5.7公分
全器作腹鳍相连之双鱼,以阴刻线表现鱼的眼、鳍等。是大型垂饰的一部分。
清白玉双鱼台北故宫藏全高9.3公分长27.1公分
白玉,玉色泛黄,有烘烤赭斑。全器为长扁形,作大小鳜鱼二尾并排,大鱼嘴含花叶,两鱼间夹有水藻。鱼的鳍以浅浮雕表现,鱼鳞则以阴刻线刻画成菱形方格。
清白玉鳜鱼台北故宫藏全高11.7公分长24公分
白玉,略有赭斑。全器雕作一尾鳜鱼,一侧浅浮雕荷叶荷花,鱼身一侧则有慈姑叶一枝。
清青玉荷叶年鱼台北故宫藏通长6.3公分通宽3.8公分
青玉,玉质莹润有瑕。器琢两隻首尾相偎的鲶鱼,卧在带梗荷叶之上。荷叶象徵莲花与鲶鱼一起的组合,取其纹饰及谐音,寓意「连年有馀」。附木座。
清白玉鱼台北故宫藏高3公分长7.8公分最大宽3.5公分
玉质。全器圆雕鱼形,鱼目、鳞鳍等局部饰以阴线,附木座。
清玉鱼台北故宫藏全高3.6公分长6.7公分厚2.7公分
白玉,玉色泛黄,有赭斑及细璺。鱼口含荷花,花延伸至鱼头顶,鱼尾向身躯内卷。置于一木盒内。
清木雕嵌玉鱼插屏台北故宫藏
(玉)长14.7公分宽5.3公分厚1.3公分插屏长21.4公分宽11.8公分高24.7公分
木质插屏。座雕饰几何纹,屏面雕波涛纹,内嵌白玉鱼可两面观赏,与玉鱼相映。屏正反有款识,一面为「兆丰?瑞」隶书填金,另一面为御製诗文。
白玉鱼台北故宫藏厚2.9公分最长25.6公分宽12公分
白玉带黄赭色斑。鱼尾上扬,姿态活跃,嘴衔稻穗,可能谐音喻意「岁岁有馀」。
玉鳌鱼花插台北故宫藏高16.5公分厚4公分宽7.2公分
玉质。此花插作一鳌鱼跃出水面,另有如意云纹、火球纹。
清白玉鱼形饰台北故宫藏厚0.83公分纵长4.28公分横长10.67公分
扁平片状玉鱼,鱼略昂首,鱼鳞以阴线刻网格纹表现,腹鳍与尾部皆较圆弧,腹鳍一向前摆,一向后弯,表现鱼儿游泳的瞬间动态。本器与其他四件玉器同储于雕漆方盒中。
清白玉鱼形饰台北故宫藏厚1.41公分纵长3.64公分横长8.59公分
扁平片状白玉鱼,鱼身硕壮,玉鱼口衔的花叶枝梗,作两股分别向上与向下弯曲,向上者接花与叶,向下者展为荷叶。鱼背上浅刻星纹为饰。本器与其他四件玉器同储于雕漆方盒中。
清白玉双鱼台北故宫藏厚2.11公分纵长8.25公分横长6.0公分
整器雕为二鲶鱼,二鲶鱼并列,且两鱼首尾方向相异。鲶鱼口衔灵芝及稻黍,应含有「年年丰登」的吉祥意涵。本器与于敏中所书之「御製甲午元旦试笔诗」册页同置于一盒。
玉鱼台北故宫藏厚0.99公分纵长2.35公分横长3.5公分
整器雕为一鱼,背鳍与鱼身交接处有穿。鱼身线条圆润外张,背鳍作锯齿状。尾鳍开展,边廓曲线柔润。
玉双鱼台北故宫藏长宽4.9*2.5公分厚2.2公分
整器雕为二鱼穿越水中草叶之貌。鱼身线条圆柔,身体扭动,皆作泳水之姿,其中一鱼遨游于草叶上,另一鱼正游水草空隙中探头游出,动态十足。又二鱼鱼腹相对,以水草隔开彼此,使玉器不论正置反置皆可欣赏其刻作之图像。
清十八世纪玉双鱼鼻烟壶台北故宫藏高5.3公分、宽2.7公分
白玉雕大小鱼交叠,以大鱼嘴为壶口,壶虽小却线条洗练多细节,有树枝形玉盖及牙匙。
清十八/十九世纪玉鱼形鼻烟壶台北故宫藏全长5.3公分、宽1.3公分
全器琢成一鱼形鼻烟壶,鱼身短小肥硕,周身阴刻米字形纹饰。尾鳍朝下开展成扇形,鱼嘴圆张,作为鼻烟壶口。带圆锥形碧玺盖与匙。
清玉鱼形珮台北故宫藏长5.2x3.1公分
全器顺著玉料本身形状雕琢成一身躯肥短之鱼形,尾鳍向上翘起。鱼口衔一朵含苞莲花,卷曲莲叶绕于背鳍上,莲蓬自尾鳍下方伸出。因「莲」音同「连」,取其「连年有馀」之吉祥意涵。此器鱼身部分多为白玉,沁色处皆雕为莲身,为巧色作雕之作品。
古玉鉴定
是一门学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