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鳗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最近刷爆我朋友圈的片子,没想到是这样看哭
TUhjnbcbe - 2021/10/31 22:25:00

每天早上8点半

与你分享优质生活方式

一起过得更好

?

Hi,大家早上好呀~

最近朋友见面打招呼都变成了,什么时候去你家吃酸汤鱼?

一是暑期出行高峰来了,贵州是这几年的大热目的地;另一个原因是,陈晓卿监制的美食纪录片《风味原产地·贵阳》上线了,豆瓣8.5。一共10集现在已经播到了第六集,13日中午更新最新一集。每集不过十几分钟的时长,正好下饭。

工作室的七七就来自贵州。她说以前总有朋友来问游玩攻略,好像身为本地人就能分分钟掏出一本《LonelyPlanet·贵州私藏版》。但其实作为北上读书南下捞生计的人,确实拿不出啥可行性的建议。

出行攻略上,工作室小伙伴sumsum有发过~~美食上,趁着这部美食纪录片的上线,不如一边看着流口水,一边听七七聊聊贵州美食的A面B面吧。下面,把话筒交给七七~

《风味原产地》系列已经上线的有潮汕、云南、甘肃,贵阳篇片头很有贵州特色

01

在贵州,万物皆可酸

《风味》里很好的总结了这一贵州菜的特色:贵州,中国唯一不产盐的省份,本地人用特有物产制作酸汤调味,逐步演绎出各种类型的酸型。贵州菜里最出圈的就是“酸汤鱼”,全国各地的贵州餐厅,招牌菜几乎都是凯里红酸汤、苗族酸汤。在贵州,似乎一切吃的都能和酸沾上边,有媒体还统计过全省大约有多种酸。因为身负“贵州吃货代言”和“家里开饭店”的双重身份,以前有朋友默认且误认我是移动的贵州菜菜谱,特意打电话问“酸汤火锅”的做法。贵州特有的毛辣果(小西红柿)是发酵制作红酸汤的主要材料当年年轻,只回答了言简意赅的:“酸汤+鱼”。到现在,老友见面还被拿出来抨击一番。现在吃得多了,可以回答更详细了:老家贵州的宁静,之前在一档节目里说,红酸汤必须来自凯里,其实遵义、毕节、六盘水、都匀的都不服了除了满世界都有的“凯里毛辣果(小西红柿)红酸汤”,还有米汤发酵的白酸汤,还有红油酸、糟辣椒酸、虾酸、臭酸等等,五花八门,想要吃酸汤火锅,要先PICK一种酸。在家自己做红酸汤鱼,买不到乌江鱼的话最好选择无鳞鱼,黄骨鱼、鲶鱼皆可。灵*是木姜子,没有新鲜的,某宝卖家一般会附赠一小瓶木姜子油还有,别再对贵州人说“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了,酸本身就是贵州人味觉基因的一部分,就好比老是追问山西人是不是顿顿吃醋,乏了,面斥不雅。《风味》第一集的酸汤豆腐和第三集的酸粉,标题里也剧透了两个大大的“酸”字。但其实肠旺面、丝娃娃也离不开酸字,这个可以亲自去体会。开篇就是青岩古镇,建筑和地貌也很贵州这一点,也是离家上大学后才发现。作为宿舍礼仪之一的贡献家乡特产环节里:来自云南红河的选手有油鸡枞、韭菜花酱,新疆库车的有酸奶疙瘩、馕;辣子鸡和麻辣牛肉是来自四川眉山代表。作为贵州人掏出来的是:一大包酸酸甜甜的独山盐酸菜,还有颜色和意义不明的生腌酸肉。(当然当年老干妈风头正盛,学校小卖部都能买到不用带,下馒头就方便面甚至空口吃都是一绝。)盐酸菜是黔南独山三酸之一。当地特产的长梗青菜,糖、盐、甜酒发酵,加上香味比较重的糊辣椒,原料和工艺都很接近于韩国泡菜。吃法有点像粤菜里的梅干菜,铺在大块的扣肉或者蹄髈下,酸甜解腻,是摆酒的宴席里最受小孩子欢迎的一道菜。宵夜档里很火的烤鱼,也会铺上满满一层,带来一丝丝甜味的酸辣口感。当然空口吃也是酸甜香辣,很开胃。至于生腌酸肉,光从口感和做法上,就击败了号称“吃各种奇怪东西”云南同学,但多年后颇受“吃一切东西”的广东朋友欢迎。做法其实很简单,也是取鲜猪肉、猪耳朵等切成薄片,加上花椒、炒糯米/小米、盐和火硝等,密封发酵一两周。腌“熟”后的肥肉乳白色,瘦肉暗红色,开坛后洒上糊辣椒面就可以直接生吃,口感酸中带鲜,下酒最佳。这种当地布依族人的生腌肉,在贵州的侗族人也有类似做法:《舌尖2》里介绍过的雷山腌鱼,鲜稻田鲤鱼(鱼酱用的是爬岩鱼,周期半个月)剖开去杂初步处理后,加上甜酒、盐、辣椒面、木姜子、生姜、花椒,用米草捆紧码实,放到坛中发酵生腌一个月。不过吃法克制很多,大多蒸熟,酸辣可口,同样是下饭神器。02

论吃酸,这里花样百出

说起吃酸的花样,这里又要说回独山三酸的另外两种:虾酸和臭酸。它们出现在了B站的《奇食记》里,跟豆丹、童子尿蛋、牛瘪火锅(也是贵州的,也没勇气挑战)等著名黑暗料理并列。虾酸,是用小河虾自然发酵成腐虾,沿海的潮汕人应该不陌生,味道也接近东南亚菜里的鱼露。但虾酸味道更浓郁,辣味是必不可少的,搭配同样重口味的肥肠或牛肉,是只有到本地才能吃到的独特东西。至于听名字就很狂野的臭酸,主料是熟的荤腥鱼肉,灵*配料是小时候染指甲用的凤仙花,装坛子密封数月发酵成腐液。有说是以前贵州潮湿暑热,食材难保存,吃不完的剩肉菜舍不得扔,意外发掘了这种“臭味密码”。二戈寨,贵阳老铁路交汇之地当然这种口耳相传的做法,各家各户的秘方都不同,小时候二姑家的臭酸原液最受欢迎,我经常被派遣拎个大碗去盛一碗回来,一路端回来路人都知道今天家里要煮臭酸了。开坛真的是臭,但加上魔芋豆腐、肥肠、牛皮菜(广东人说的莙荙菜),甚至是酒席打包回来的剩菜剩肉,臭酸的霸道香气能融合一切没味道的、重口味的食材。只要有一家开煮,整条街都能闻到这种异味:外地人以为“爆*渠”,本地人趋之若鹜,自己端着一碗白米饭打个招呼就能坐下来一起加入。特别要说的是,香辣鲜香,真的很下饭,不爱吃米饭的我都能一口气连干几碗。03

在路边,一日三餐皆可小吃

说到不爱正经吃饭,其实也是有原因的。因为每次回老家,真的可以一天从早到晚只吃小吃。单是一碗粉面,就可以一周不重样早上牛肉粉、素粉、豆花面、肠旺面、糯米饭、油炸糍粑;中午凉拌粉、卷粉、凉拌米豆腐、豌豆粉。下午茶丝娃娃(周深也在节目里做过丝娃娃)、杨梅汤。丝娃娃一定要坐在小板凳上吃路边摊。吃法上面条打底,其它丰俭由人,最后放几粒黄豆或脆哨,灵*酸水浇上才圆满晚上烤豆腐、签签牛肉、炒田螺、烧烤烙锅一切。报完菜名可能不少人想说,这有啥稀奇我们那也有。但或许还真有一点点不太一样。就拿肠旺面来说,除了肥肠和血旺,灵*是脆哨——也就是非贵州人口中的“猪油渣”。对这种肉类脂肪的热爱,大概全人类都一样。前阵子小区里有家邻居失火,物业通报就是老人家在熬猪油渣不小心没看住火,小区业主群听到这三字都歪了楼,讨论发展到某宝哪家猪油渣强。《风味》花了一整集来介绍“哨”,传统脆哨除了取肥瘦相间的猪槽头肉外,还要用甜酒酿上色增甜,酱醋调和酸咸,经过5道工序,小小一粒脆哨带着焦香和脂香,包含酸甜咸香四种味道。脆哨,放在肠旺面做浇头,炒饭就是怪噜饭,点缀软糯的土豆块就是烤洋芋粑粑,放在糯米饭上也是丰富口感的灵*,当然在“蘸水”蘸一切的贵州,它和黄豆花生一起,也是最后的点睛之笔。除了肠旺面,还有一种真的只能到本地才能吃到的早餐小吃:荔波鲜牛肉粉。说起来嗦粉大省湖南同胞可能不服,米粉米皮的花样怎么能PK?先说米粉,类似广东的汤河粉,但粉皮更薄,保鲜期更短,几个小时后就开始发酸变味。如果是自己在家煮早餐,要一大早去场坝(菜市场)买。哪家用的是乡下的井水、哪家米浆用的是今年的新米、哪家又是现场手切,都是当地人是决定忠实拥护哪家粉档几十年的评判标准。当然,早餐米粉店要拼的卖点就远远不止了。N年前和闺蜜结伴同游,为了一碗现割牛肉粉,几个夜猫子挣扎着一大早爬起来。牛肉档就在米粉店隔壁,是现杀没多久的温体牛肉(没经过冷冻排酸的牛肉),想要哪块可以自己选,等不及的老食客甚至会自己动手切片。称好重量后,拎着到米粉店加工,一般二两粉足够,还可以加蛋。汤底是老板熬的骨头清汤,另起小锅滚一勺高汤,牛肉迅速焯烫,米粉一下锅就立刻盛起。这还没完,这些早餐米粉店的竞争力还包括一系列的配料:酸萝卜、酸水、薄荷叶、香菜和葱等等,当然还有贵州菜的另一灵*:凉拌折耳根(折耳根有可能影响健康,特此说明勿喷)。不过,之前看过有网友评论说,原本已经被撩起的熊熊欲火,一看到折耳根就被扑灭了,还真是口碑两极分化严重。竞争力的核心就是:辣椒。米粉店必备的糊辣椒面、油辣椒、糟辣椒也有讲究。说起来,贵州其实是辣椒产地大省,每家辣椒搭配都有自己的秘方:贵阳花溪辣椒肉质肥厚,取其香气;毕节大方辣椒辣味纯正,是传说中老干妈还没改用平替河南辣椒的秘方(传言老干妈重掌江湖后又改回来了);独山基长皱椒个小后劲足、荔波阳凤辣椒色正味香。市场上一家专门卖辣椒定位小店,按产地、加工方法分为很多种这些辣椒怎么搭配,怎么炮制,甚至比例分配,都是米粉店吸引当地老食客的秘方。下一集的《蘸水》13日中午12点上线,或许还能为我们揭开更多贵州风味的秘密。其实离乡多年,那些没办法离开家乡的风味,只能留存在记忆里。但得益于人的流动,贵州美食这个在西南名气较小的地方文化,可以通过视频平台传播给更多人,比如《风味》,又比如《舌尖》《奇食记》等等。幸运的是,每一种文化都在不同的城市找到了寄居的地方,可以说他乡似故乡,希望每一个在城市里打拼的人,都有机会得到家乡风味的慰藉。不说了,在京的贵州驻京办、在广州的四省办,不要等哪天约饭了,就下班后吧~如果心灵手巧的,周末也可以参照隔壁种草号阿花自己在家做顿辣子鸡犒劳自己吧~~最后,又到了答谢各位读者的环节啦,我们准备了5份小礼物,只要在后台对话框回复“礼物”即有机会获得哦~?后台对话框回复立即参与抽奖你也有什么难忘的家乡美味吗?快来评论区留言分享一下吧~编辑:QQ统筹:PM摄影:QQ、阿花本文文字为原创,部分图片源自网络,转载请联系后台。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异想生活笔记(
1
查看完整版本: 最近刷爆我朋友圈的片子,没想到是这样看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