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学者应劭在他的《风俗通》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骑着一匹马在路上跑,因为马跑得飞快,所以不断有路人为它鼓掌叫好。
马很得意,骑马的人也很得意,于是他快马加鞭,继续在驿道上狂奔。
随着马跑得越来越快,越来越远,沿途叫好的人也越来越多。
可跑了几百里之后,这匹马突然一个跟头栽倒,呼呼地喘了一会气后,就死了。
骑马的人也一同摔了下来,惊慌得直哭。好好的马,怎么一下子就死了呢?
这时,一个老者走过来,对他说:“杀君马者,道旁儿也。”
意思是说,杀你马的人,就是那些在路旁给你鼓掌叫好的人。
其实这个故事用两个字便可概括——捧杀。
所谓的捧杀,就是将一个人的“优点”反复强调,不断扩大,并时不时对被捧杀的对象说些鼓励、肯定的话。同时,对他的缺点或不足刻意忽视、弱化。不提。
比如一个人其实没什么大才,周围的人为了奉承他,时不时夸他多牛,能力多强。
久而久之,被捧的对象因为收获了太多的夸赞,会在很大程度上失去看待问题的判断力,甚至在身边出现一点不一致的声音的时候,就异常暴躁,他会否定对方,对敢于指出其问题的人进行辱骂,或者直接物理攻击。
类似的例子很多,比如作为一国之君的明英宗朱祁镇,便是在这种捧杀的环境下长大的。
军事才能明显不够的他,在大太监王振的捧杀下,觉得自己行了,笃定自己可以像他祖宗朱棣一样御驾亲征,干翻瓦剌。
尽管很多不怕死的大臣都上谏力阻,奈何他是皇帝,在古代,皇帝想做的事很难因其他人的意见而转移。
结果就是兵败被俘。
好在他的人格魅力(当然,这其中也有明朝国力强大的原因)比北宋的赵佶和他儿子赵桓强,所以他非但没有被杀,在他被俘期间,瓦剌的首领也先还与他成了好朋友。
在朱祁镇被送回明朝之时,据说也先还痛哭流涕了。
一个人如果不能及时从周围人的捧杀中清醒过来,那多半会有灾殃。
比如“言必行,行必果”的某个加拿大人。
他说他会自己进监狱,他做到了,他didit。
当很多网友都在为他被刑拘而欢呼之时,我在想一个问题。
即他从流量顶端瞬间跌落,仅仅是因为他个人的违法行为吗?
说到底,他最终翻车,一是因为失去了资本的庇护,另一个则是因为国家下定了决心要重点整治娱乐圈的乱象。
资本在西方国家或者韩国这样的财阀国家里所做的勾当,或许行得通(比如李胜利案),但在中国,此路不通。
其实关于电鳗的负面新闻,早在几年前就有了。可当初是个怎么情况?他背后的资本替他买水军、撤热搜、广发律师函……
甚至还有一些无耻之极的人说什么“明星x粉对粉丝而言是福利”“明星睡粉丝是菩萨显灵”“明星是高高在上的,他们睡粉丝,是亲民之举。”
我刀呢?
正是因为有了资本的力捧,让这些所谓的“艺人”,在犯罪的边缘,疯狂试探,却不自知。
我们这些平民百姓,虽然不是很懂法,但是对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还是有自己基本的判断力的。
电鳗在经历了几年前的事件后,非但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让他的曝光度和广告价值一路走高。
在每次负面消息缠身的时候,都有背后的资本和公关团队给他擦屁股,让他能全身而退。
于是这样的操作多了,可能他潜意识里,就觉得强奸未成年少女根本不是事——反正会有人替他摆平。
所以,他当初才会信誓旦旦地发文说他没有违法行为,他还说对自己说的话负法律责任。
这,让他产生了一种错觉——原来X粉丝是发福利啊,那我得多发些“福利”才行。
这,就给他越来越有“判头”的日子加上了一份美好的期待。
于是,时刻处于发情期的电鳗,奋勇地发着“福利”,直到发到了都某的身上。
不知道在被警方抓走的那一刻,电鳗会不会跟崇祯帝一样醒悟,喊上一句类似“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这样的话。
电鳗:“资本、粉丝误我!”
02说了外在原因,再来说说电鳗自己的问题。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近些年来,内娱的明星与粉丝之间的关系,好比宗教。明星宛如教皇,粉丝就是那一个个虔诚的信徒。
宗教的影响力大家都清楚,教皇拥有的权力大家也有所耳闻。
权力,作为影响力的度量尺度,即资源的内容与多寡。
这些有着几百,上千万粉丝的明星,便有了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影响力,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地拥有了某些权力。
在《权力的悖论》这本书里,作者克特纳指出,拥有权力的感觉会削弱人们的同理心、设身处地看待问题的能力和道德感。
在现实生活中,佐证这一说法的例子太多了。
比如我们会发现那些破坏规则的多是一些有钱有势的人,当这些人犯错、犯法后,他们第一时间做的,不是反省、认错、道歉,而是对对方进行辱骂、人身攻击等。
中午我还看到一个新闻,说的是一个自称加拿大人的大学教授,遇到交警查酒驾,他非但不配合调查,态度恶劣,还要警方击毙他。
这些在社会看来,是高端人士的人,反而越容易缺乏同理心和道德感、并因此遭人厌恶。
电鳗被爆料出来的新闻有很多,这些新闻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被他睡过的女的,都是日抛。
打着真心谈朋友的幌子,实则是为了一夜情。过后提起裤子不认人,还否认自己做过的龌龊事。
但凡有同理心和道德感的人,也不会如此。
因为有了同理心,他才会与他人共情。才会在事前事后都能对自己的行为有个正确的、符合社会道德的判断。
过早、太容易的成名,会让一些人如同被催熟的食物一样,看似好看,吃起来,却总是那么不对劲。
古语说,“君子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只有提高自己的修养,让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来对事、对人,方可行得稳、走得远。
共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