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鳗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薄读文献触发太阳爆发的外部磁重联研究
TUhjnbcbe - 2021/9/29 23:29:00
彭洋出诊时间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9199297.html
文章信息

AStudyofExternalMagneticReconnectionthatTraggersaSolarEruption

触发太阳爆发的外部磁重联研究

本文作者是国家天文台周桂萍研究员,其研究方向较为广泛。包括CME的行星际传播、类太阳恒星观测等。观测和数值模拟都做,这篇文章也是,有观测也有模拟。(看到后面发现不是模拟的,是作者画的三维卡通图...)

摘要翻译

外部磁重联被认为在触发太阳爆发中起到关键作用,但是很少有直接观测证据。这里我们报道了年10月3日的暗条爆发,其明显涉及了一个早期外部磁重联的过程。在12h内,沿着暗条相关的极性反转线有总计

的通量发生了对消,并且暗条轴在极紫外开始增亮。30分钟后,一个脉冲极紫外增亮开始,并且我们将其归因于外部磁重联。因为增亮位于速度为60-70km/s的双向出流的中心,并沿着来自NOAAAR和NOAAAR的大尺度磁环,相应的也位于所提及暗条的上方。随着外部磁重联,暗条被激活并在6分钟后的西部发生部分爆发,其中磁绳上方的衰减因子到达了临界的1.5。观测解释是由于底部的磁对消,促使嵌入暗条的磁绳的累积并最终形成,随后磁绳抬升。激活的暗条抬升并压迫上覆剪切磁场形成电流片,导致外部磁重联。外部磁重联反过来削弱了上覆场的限制作用,导致磁绳上升,并随后因为螺环不稳定性而爆发。

这个摘要写的挺好,基本上就把整个事件都说了,导致我都没有继续看下去的欲望了...

引言

正如文章标题所说的外部磁重联,那必然也有内部磁重联。其我在此之前是对这个概念没有认知的,作者在第一段就简单介绍什么是外部磁重联。其实很简单,我之前也知道,只不过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或者现象叫做外部磁重联。就是说白了,最基本的环结构,如果这个环自己和自己重联,那就是内重联。如果是上方更大的环结构之间重联,那就是外部重联。外部磁重联至少得是个偶极场。

所以很多解释暗条爆发的模型就是外部磁重联,例如磁爆裂等。

那我就有一个问题,前天看的和昨天看的那种,两个差不多大小的环或者磁绳之间重联,叫不叫外部重联。因为按照他的解释,这个外部,应该是是指上方的,较弱的背景磁场。所以整个概念来说,还是值得我再想想的。

观测和数据

这个事件年已经被薛志科等人研究过了,他们更强调暗条背景纤维之间的重联以及爆发过程中暗条自身磁张力的释放。那么这个文章就是侧重暗条和上覆场之间的作用。

文章用到的数据源还是SDO和NVST的。整个事件发展的大概在这个图上描述得比较清楚了。黄色虚线代表了暗条的位置,还是和极性反转线比较符合。这个我比较好奇这个暗条几乎是从中间弯曲了

,当然这个主要是和极性反转线的分布有关,但是我觉得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是部分爆发。

讨论和总结

这张图就阐述了作者的核心思想。黄色的缠绕线代表磁绳,蓝色代表上方的剪切场,紫色的代表另外一个剪切场。接着上升的暗条推动了紫线和蓝线之间的重联,形成了一个新的场,用青色线表示。这个重联的过程就是作者所谓的外部磁重联。随后她将暗条的部分爆发解释为重联后的青色线比较弱。这个当然是合理的,但是对于为什么只爆发了一部分,其实按他这个模型,你重联的位置就是在爆发的那个上方。你根本没有画出来没有爆发的那一半上方的场线。所以我对于为什么另外一半没有爆发是有疑问的。

阅读体会

这个文章新颖点一个还是对这个事件外部磁重联的描述,其他的方法上还是很基础的。阅读起来也很顺畅,思路也挺清晰。但是既然作者是做数值模拟的,那这个事件要是能用模拟来验证一下,岂不是更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薄读文献触发太阳爆发的外部磁重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