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三件事,失踪人口回归
1郑钧在节目中说:现在音乐排行榜没有公信力、上面的歌都是屎。好听的歌,还是那些经典的。
2小公举发IG说:告诉你们为什么我很少听别人的歌,因为我16年前写的歌,到现在还在流行。并配上《以父之名》的mv。似乎,就是在隔空回应郑钧的话,没错,我就是经典本人。
3同样是失踪人口,Westlife(西城大叔)也回归了,并发步单曲《hellomylove》,满满诚意的情怀杀。情怀这种东西,最能戳中大家的G点,也最能让大家陷入集体的疯狂。
不过,我经常讨厌这种煽动情怀的疯狂,一方面无病呻吟地祭奠青春,一方面骂着00后和抖音用户玷污了这一切,就好像老人们总喜欢忆苦思甜来教育后代,却很少去想,其实是时代变了。
我喜欢上课的时候引用各种歌词,这是当年大三赛课时的后遗症。当初为了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南下》里有句歌词,“想带着你南下,感受四季的变化”,那首歌不仅成了我的导入,更成了我年度单曲循环最多的歌。九三说,你备课的时候就天天放,然后从磨课到赛课,我又跟着听了七遍,这首歌已经被我拉黑。
昂,我也拉黑了,除了听徐海俏的live又听了一遍。
于是,现在在课堂上我有事没事,讲到兴起,或者看底下同学开始昏昏欲睡,索性唱几句。据不完全统计,讲夏季的低压天气时候唱过《七里香》,讲暖锋过境时唱过《烟花易冷》,讲溯源侵蚀时唱过《在水一方》,讲差异性时唱过《一路向北》(没错,换歌了!!!),讲火山地貌时唱过《富士山下》,讲下垫面性质时唱过《奇妙能力歌》。只要一唱歌,所有人注意力都会立马集中,这招屡试不爽。
三首都是周杰伦的。很荣幸给你们介绍我喜欢的歌,旋律悦耳、歌词优美,还紧扣课堂内容。虽然我的青春并不是他,但他不得不说他的歌几乎全听过。
唱歌并不是为了投学生所好,是真心觉得这也算是一种德育或者美育吧。课堂上不局限于教他们考试内容,也需要人文关怀和艺术关怀。以前的说法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标的说法叫核心素养。这绝对不是在下课前最后五分钟来喊喊口号,什么培养实践力,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之类的那么简单。更多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告诉他们。原来知识可以被这样演绎,不仅写进过歌词,还那么有意境,教科书诚不欺我。
很早就和学生讲过,我所理解德育的意义绝对不仅仅局限于我们的德育分,拿不拿“德育优秀班级”我不在乎,我最看重是大家有没有温暖纯良的品行,如果能不舍爱与自由是最好不过了。因此,课堂上唱歌,展示摄影作品,引用古典文学,偶尔推荐电影和书,已经成了课上的常态。不然,这些听TFboys和看喜羊羊长大的00后,精神世界得有多匮乏。
直到晚自习时候把学生拉到办公室谈话时。
-有学生问:老师,你竟然喜欢周杰伦?
-什么叫竟然!周杰伦难道不就是我那个年代的吗?
-哦,我也喜欢。
还有一次
-老师,你这听的都是什么玩意啊?
-嗯?民谣,程璧,很安静呀,适合谈话时候当舒缓的背景音乐。
-那我可以点歌吗?
-你说
-你听过《牛仔很忙》吗?
-你确定?这不是你们3岁时候的歌吗?
-可是你不觉得那个律动,非常好听非常愉快吗?现在的《中国有嘻哈》都唱的什么鬼啊!
又一次
-老师,这是林俊杰的歌吗?我为什么没听过?
-你怎么知道这是林俊杰?这是新曲《进阶》
-哎呀,什么林俊杰周杰伦,音色我很熟悉。
-我问个问题哈?你们00后,去听林俊杰周杰伦,是不是跟我们听张学友或者张国荣一个感觉?
-嗯?我非常喜欢听十年前的老歌!
-那你们听现在谁的歌吗?
-华晨宇,李荣浩,薛之谦,然后就都是国外的了。
-竟然不听吴亦凡?
-加拿大电鳗有什么好听的。
我感觉我的世界观受到了颠覆,欣喜同时也感到可悲。欣喜的是,这群学生们并不是我想象中的抖音用户,他们已经具备了独立的审美品味,不是什么火而去盲从什么。然而,可悲的是,他们还在喜欢我年龄比他们还小时就喜欢过的东西。回想一下每天的音乐广场,学生表演频率最高的估计也是周杰伦的歌了,其次是林俊杰?反正每次只有出现我喜欢的歌,我好像比学生还兴奋,会直接从办公椅上弹出去看表演!
合唱团在音广上表演
诶?合唱团?不对,这群学生好像都有人和周杰伦合唱过,实名羡慕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