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至整个充电桩赛道,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逐渐旺盛的同时,充电桩企业进军资本市场的步伐也随之加快。
但与此同时,充电桩行业的痛点却相对明显:公共充电桩“乱象”频出、多数运营商仍盈利难、充电桩利用率待提升等。
当前,“光储充一体化”持续升温,多方混战之下,企业又该如何破局?
初识“光储充”
“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建设在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建设上的一次创新尝试。充电站使用的是清洁能源供电,通过光伏发电后储存电能,光伏、储能和充电设施形成了一个微网,根据需求与公共电网智能互动,并可实现并网、离网两种不同运行模式。储能系统的使用还能缓解充电桩大电流充电时对区域电网的冲击。
光储充一体将能够解决在有限的土地资源里配电网的问题,通过能量存储和优化配置实现本地能源生产与用能负荷基本平衡,可根据需要与公共电网灵活互动且相对独立运行,尽可能的使用新能源,缓解了充电桩用电对电网的冲击;在能耗方面,直接使用储能电池给动力电池充电,提高了能源转换效率。
目前的充电站建设大多单独在空地上建设,可在充电站顶棚建光伏,但这样的建设并不能完全满足充电站的需求。光储充一体化更适用于商业园、工业园、商用住宅等范围,在屋顶上建光伏,这样规模的光伏建设产生的能量足够满足充电站的使用,同时可以利用峰谷电价,减少成本。随着光伏业的发展,建设成本将会进一步的降低,而储能电池,可考虑电动汽车退役下来的动力电池梯次利用,节约成本的同时,更高效的利用能源,也使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回收有了新的解决方向;而随着充电桩规模化的生产,有助于进一步降低建设成本。
全国范围内看,“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的数量仍然较少。“‘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的充电桩数量占全国充电桩总量的比例非常小,目前示范应用场站居多,还未进行大面积推广。
当前,“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更多的是利用峰谷电价差盈利,峰谷电价差比较大的地区采用‘光储充’一体化方案能够更好的实现投资收益。光伏发电自发自用,余电储存,结合储能峰谷电价差套利。而配备储能系统,将不可避免地提高电站成本,延长投资回报周期。
因此,尽管落地项目不断,但放在全国范围内看,“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的数量仍然较少。“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的充电桩数量占全国充电桩总量的比例非常小,目前示范应用场站居多,还未进行大面积推广。
在国际上,“光储充”模式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运行,居民利用自家屋顶搭建光伏阵列,所存储的电能,一部分用于电动汽车充电或家庭用电,剩余电能可出售给电网。
在我国,随着光伏产业的成熟,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助推,以及储能技术的进步,“光储充”一体化电站也先后平稳落地。今年以来,国内众多公司都在积极推动“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的建设。建设社会公共场所大功率的充电设施,解决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配套的痛点,同时匹配电网调度稀缺的调峰资源,是很多企业建设‘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的出发点。
光伏+储能+充电微网系统的成本都在逐渐下降,“光储充”这一模式灵活、友好,从长远来看应用前景广阔。
充电桩赛道迎“新宠”?
众所周知,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但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这个问题也成为电动汽车大规模推广和充电基础设施快速发展的一大瓶颈。
这样巨大的充电桩缺口,如果建设成为光储充电站,将会大大改善“电动汽车远距离出行难”、城际交通“里程焦虑”的问题,同时对于充电桩企业运营成本的节省,新能源的消纳都提供了更多的有利条件,对于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也将作出重要的示范。
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敏锐察觉到光储充市场这块大蛋糕的企业越来越多,大多以电力、充电基础设施等业内企业为主,由此可见,光储充一体化备受能源类企业的青睐。
以华东地区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为例,记者获悉,该光储充一体化超充站集成了光伏发电、储能、充电等功能,通过太阳能屋顶系统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将电能储存在特斯拉的Powerwall储能电池中,最终可用于电动车的日常充电。
国海证券研究认为,光储充一体化将是推动BEV碳排放进一步削减的核心能源体系或商业模式,更是推动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抓手。
此外,华创证券研究表示,“光伏+储能+汽车充电”的一体化模式,有助于打破对新能源汽车电力来源不环保的质疑,真正实现清洁电力、绿色出行。
记者注意到,当前,国内不少企业已在“光储充一体化”产业链方面进行了相应布局:除特斯拉外,宁德时代、天合光能、蔚来等企业也在该领域进行探索与布局。
“光储充一体化充电桩,能够在有限的土地资源里提高能源转换效率。不过,就目前看来,全国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的数量相对较少。”有充电桩行业资深从业者向记者表示,“现在还是以示范应用场站居多,尚未进行大面积推广。”
7月20日,中能电气发布公告称,“近期A股二级市场光伏行业、新能源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