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巨大、短暂的电流,让心脏“归零、重启”,电除颤术是一门与“死神”赛跑的技术。
我国每年有约60万人突发猝死,罪魁祸首就是心脏骤停。在30至50岁猝死人群中,80%是心源性猝死。心脏骤停的初始心律是室颤,心脏失去电协调,心室肌失去协调一致的收缩能力,致使心脏失去泵血功能。如果抢救不及时,病人在几分钟内就会陷入昏迷、抽搐死亡。
到目前为止,心脏电除颤术被公认为是终止室颤、治疗心源性猝死的唯一、有效的方法。
除颤监护仪是急救领域最复杂、技术难点最高、风险最大的产品,自主研发医用除颤仪器的国产厂家凤毛麟角。凭借多年心电技术积累和医用电子设备研发制造经验,今年6月,科曼S8体外除颤监护仪正式在国内上市。科曼成为国内第二家自主研发、生产医用除颤的厂家。
S8的研发突破点落在何处?经过调研判断,研发人员将目标定在坚守传统功能的基础上,化繁为简,突破创新。
优化关键功能节约抢救时间
众所周知,电除颤的时机是治疗心室颤动的关键,每延迟除颤时间1分钟,复苏的成功率将下降8~10%。在心脏骤停发生1分钟内行电除颤,患者存活率可达90%,而5分钟后则下降到50%左右,第7分钟约30%,9到11分钟后约10%,而超过12分钟则只有2~5%。
为节约抢救时间,方便医护人员快捷、简单的操作,S8摒弃了繁琐复杂,1s内完成除颤能量选择,3步(能量选择-充电-电击)完成除颤操作。在体外电极板上即可完成能量选择、充电、放电的除颤操作。
突破难点推陈出新
对于心肌梗死、肥胖、高阻抗等高除颤阈值的病人,更高的能量选择意味着更高的除颤成功率。S8采用成熟的双向指数截断波(BTE)技术,具有自动阻抗补偿功能,能以更小的能量达到更好的除颤效果,同时能减少心肌损伤。S8具备1-J的能量选择,20-Ω的高阻抗范围,适用病人范围更广。
高压强电流下对病人和操作者安全的保障是一大难点,S8通过对放电时间、放电电流的控制,保证释放在人体上的能量与预设能量的差值控制在误差范围内,以确保使用安全。
同时,使用环境的恶劣对仪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高要求。S8达到高级别液体防护,通过防跌落测试及EN-急救转运标准,完全满足急救过程中复杂的室外环境。
大容量的智能锂电池,可快速充电,支持超过次最大能量的放电,满足临床急救需求。
强大的网络功能,全面的联网方案,能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获取病人信息,提高工作效率。
以健康为目标以用户为中心
除颤仪属于急救产品,安全、可靠尤为重要,因而设备注册要求高,需要不断的反复验证。早在年,科曼S8样机已问世,但为验证机器的稳定、有效,S8经历10万次以上的冲放电测试,这在行业中屈指可数。同时研发团队还联合苏州大学开展长达半年的动物实验,收集多例实验数据。与中医院联合开展临床可用性实验,聚集多位医护人员的意见反馈,并进行了优化改进。历经锤炼,年,S8先于国外上市,其高端、优质的产品体验,打破了国外用户对中国产品廉价低端的刻板印象。
好评并未让改进的脚步停止,“外贸客户使用后,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宝贵的意见,我们一一进行了改进优化。”据S8项目经理介绍,机器大能量自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电极片检测后电极板再进行检测,导致附件检测重复。科曼研发及时进行软件调整,简化了自检过程,以节约用户每天的检测时间。除此之外,还对功能按键等进行优化以更符合用户习惯。
也许技术、用户习惯会不断更新换代,而“一切以终端用户为中心”的宗旨永远不会过时,S8沉淀、凝聚了多位研发工程师及临床专家的科研心血,至简于表,至臻于心,旨在为用户带来优质、高端的国产除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