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宜丰县公安局花桥派出所收到热心群众救助电话,称其小孩在家附近发现一只猫头鹰幼鸟。接到救助电话后,该所民警立即前往现场开展救助,经警民爱心接力,这只不慎“落难”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斑头鸺鹠(xiūli)被送往官山自然保护区收养。
据了解,7月1日晚上9时许,宜丰县花桥乡热心群众刘某,提着一只疑似猫头鹰的小鸟来到花桥派出所寻求帮助,据刘某讲,家里小孩在家附近玩耍时发现了这个“小家伙”,看它不动就带回家了,喂它东西也不吃,可能是受了伤,因怕可能是保护动物,自己没有救治小动物的经验,所以交给派出所处理,民警对刘某的行为表示赞许。
面对这个憨态可掬的“不速之客”,民警发现其只有成年人一个手掌大,大大的眼睛,圆圆的脸蛋,嫩黄绿嘴,脑袋上有些浅黄色的斑点,身披褐色间有花纹的羽毛。只要周围一有动作,它就立即瞪圆眼睛,溜溜地看,表情呆萌可爱。民警发现这只斑头鸺鹠除了掉了些许羽毛外,并没有受到其它伤害。由于此时天色已晚,第二天上午,该所民警立刻联系了官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到场,经救助站工作人员鉴定,此次救助的这这只幼鸟为斑头鸺鹠幼鸟。(斑头鸺鹠,羽毛棕褐色,有横斑,尾巴黑褐色,腿部白色,爪子比较锋利,俗称小猫头鹰,嗜食昆虫和鼠类,对农林业有益。斑头鸺鹠为夜行性动物,少数时间白天也活动,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鸺鹠是鸮形目,鸱鸮科,鸺鹠属的鸟类,为夜行性动物,栖息于阔叶林、混交林、次生林和林缘灌丛中,也出现于村庄和农田附近的疏林和树上。它会捕食田地里的鼠类、昆虫,对农林业有益,是庄稼的守护者,在维护生态平衡方面起到较大作用。
据官山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每年6、7月份是斑头鸺鹠雏鸟学飞的时节。该鸟出现在居民区附近,可能是由于雏鸟飞行技能不熟练,导致落地后不能起飞。这只小猫头鹰身体状态良好,但因处于幼鸟状态,野外生存能力较弱,暂无法放归大自然,目前已送至官山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收容站喂养,由于这只小斑头鸺鹠还不会飞,只能先喂养着,等它长大一点再放归自然。
近年以来,宜丰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认真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大力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法》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乱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组织开展了“爱鸟护鸟万物和谐”系列宣传活动,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提高了社会各界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有效地保护了野生动物资源,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助推了全县生态文明建设。
科普知识
斑头鸺鹠(读音:bāntóuxiūliú,学名:Glaucidiumcuculoides,英文名:AsianBarredOwlet),俗称小猫头鹰,留鸟,是鸮形目鸱鸮科鸺鹠属的猫头鹰。体小而遍具棕褐色横斑。斑头鸺鹠因羽毛上饰有许多条纹,所以又名横纹鸺鹠,常光顾庭园、村庄、原始林及次生林。主为夜行性,但有时白天也活动。多在夜间和清晨作叫。目前数量稀少,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斑头鸺鹠
拉丁学名:Glaucidiumcuculoides
英文俗名:AsianBarredOwlet
命名作者:Vigors,
中文目名:鸮形目(Strigiformes)
中文科名:鸱鸮科(Strigidae)
中文属名:鸺鹠属(Glaucidium)
繁殖区:东洋界:HimalayastoSoutheast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外形特征斑头鸺鹠
体小(24厘米)而遍具棕褐色横斑的鸮鸟,是我国鸺鹠类中体形最大的。
无耳羽簇;上体棕栗色而具赭色横斑,沿肩部有一道白色线条将上体断开;下体几全褐,具赭色横斑;臀片白,两胁栗色;白色的颏纹明显,下线为褐色和皮黄色。尾羽上有6道鲜明的白色横纹,端部白缘。
虹膜-黄褐;嘴-偏绿而端黄;脚-绿黄。
叫声:不同于其他鸮类,晨昏时发出快速的颤音,调降而音量增。另发出一种似犬叫的双哨音,音量增高且速度加快,反复重复至全音响。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斑头鸺鹠和领鸺鹠的区别:(1)领鸺鹠成鸟头顶有白色点斑,颈背有黑色假眼;而斑头鸺鹠成鸟头顶为白色横纹,脑后无假眼。(2)领鸺鹠幼鸟头无点斑,领鸺鹠亚成鸟头具点斑,胸及腹部具褐色纵纹,总的来说,领鸺鹠亚成或幼鸟褐色较重。斑头鸺鹠亚成鸟或幼鸟头具点斑,胸及腹部具灰色纵纹,总的来说,斑头鸺鹠亚成或幼鸟灰色较重。
领鸺鹠:头部有点斑领鸺鹠:幼鸟,头部无点斑领鸺鹠:亚成鸟,下体具褐色纵纹领鸺鹠:颈部具有假眼斑头鸺鹠
生活习性斑头鸺鹠
斑头鸺鹠为留鸟,栖息于从平原、低山丘陵到海拔米左右的中山地带的阔叶林、混交林、次生林和林缘灌丛,也出现于村寨和农田附近的疏林和树上。大多单独或成对活动。大多在白天活动和觅食,能像鹰一样在空中捕捉小鸟和大型昆虫,也在晚上活动。
生活在远离居民密集的市郊山林或村庄附近的树上。全天性活动是它和领鸺鹠的共同特征,即使在强烈的阳光下,也可随心所欲地自如飞翔。它们不但能飞扑地面上的白鼠、蜥蜴和蛙类,也能鹰、隼那样在空中追捕飞鸟和昆虫。鸣声嘹亮,因为它的鸣叫声很象有辘轳的车轮声,所以在我国古代被称为“鬼车”。
食性斑头鸺鹠
主要以蝗虫、甲虫、螳螂、蝉、蟋蟀、蚂蚁、蜻蜓、毛虫等各种昆虫和幼虫为食,也吃鼠类、小鸟、蚯蚓、蛙和蜥蜴等动物。对农林业有益,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地理分布斑头鸺鹠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东北部至中国南部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在低地及丘陵的小片林地中并不罕见。
亚种分化斑头鸺鹠
中国有5个亚种--austerum在西藏东南部;rufescens在云南西部;brugeli在云南南部;persimilie在海南岛;whitelyi在华中、华南及东南等地区。偶见于山东。常光顾庭园、村庄、原始林及次生林。主为夜行性,但有时白天也活动。多在夜间和清晨作叫。
生长繁殖斑头鸺鹠
斑头鸺鹠的繁殖期在一6月间。通常营巢于树洞或天然洞穴中。
每窝产卵一5枚,多数为4枚。偶尔多至8—9枚和少至枚。卵为白色。
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为28—29天。高大乔木的树窟窿、古老建筑的墙缝和废旧仓库的裂隙,都是它们选择筑巢做窝的理想地点。
保护现状1.CITES濒危等级:附录II;生效年代:
2.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生效年代:
.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之一
4.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一种
中医传统理论导致斑头鸺鹠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
来源:宜丰县公安局(梁卫军蓝宝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