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摘要
公司从电磁专用设备龙头企业转型为“磁电装备+锂电负极”双主业。公司于年成立,致力于电磁冶金行业,为电磁冶金专用设备龙头企业,市占率60%,于17年收购星城石墨成功布局锂电负极材料领域,18年收购贵州格瑞特,目前已经形成湖南、四川、贵州全国三大产能基地,负极材料板块已成为公司战略发展业务。
石墨负极空间广阔,人造石墨路线主流,碳硅负极为下一代首选。由于人造石墨在循环性能、安全性能、充放电倍率等性能表现上均优于天然石墨,且成本与克容量均与天然石墨接近,成为目前锂电负极材料的主流选择,年市场占有率达84%。碳硅负极由于具备高比容量、高安全性与低脱嵌电位成为下一代负极材料首选,但目前产业化仍面临较大阻碍。经测算,我们预计年全球负极材料市场空间为亿元,复合增长率为25.2%,其中全球人造石墨市场空间为亿元,天然石墨市场空间为84亿元。
二线负极厂份额提升,人造石墨市场兵家必争。人造石墨市场玩家众多,第二梯队有赶超态势。年人造石墨市场CR3为63%,市占率前三甲分别为江西紫宸、上海杉杉、东莞凯金,第二梯队贝特瑞、中科电气与翔丰华人造石墨产能扩张力度加大,有望赶超第一梯队,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
公司产能密集落地,一体化生产布局深厚,22年有望量利齐升。目前公司有湖南星城、贵州格瑞特、四川集能全国三大产能基地,目前负极材料部分工序产能为4.2万吨,预计三季度产能密集释放后公司21年末负极材料产能预计将达10.2万吨,进入第一梯队。公司新增石墨化产能(4.5万吨格瑞特及1.5万吨集能新材)预计将于22年一月份集中落地,将完全满足公司石墨化自供需求,显著带动生产成本下探,22年业绩有望迎来量利齐升。
客户结构多点开花,盈利能力边际提升。目前公司已经进入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企业中的CATL、比亚迪、中航锂电、亿纬锂能、蜂巢能源以及瑞浦能源等六家企业,客户结构优质,以上企业占据国内21年1-4月76%的市场份额,为公司成长为动力领域负极材料龙头企业奠定坚实基础。公司20年单吨净利约为0.6万元/吨,位于行业中游水平,主要由于公司目前主要以动力类石墨产品为主,售价偏低,叠加公司产能规模较小所致。我们判断,随着21年末至22年初公司产能不断释放、石墨化产能布局完善,公司单吨盈利能力有望稳步提升。
盈利预测与估值分析:我们预计公司-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0.7/34.24/47.96亿元,同比增长%/65%/40%,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31/6.27/9.10亿元,同比增长%/89%/45%,当前最新股价对应PE估值分别为35/18/13倍。公司未来有望凭借产能扩张、优质的客户结构跻身第一梯队,给予公司22年30倍PE估值水平,对应股价为29.30元/股。首次覆盖给予“强推”评级。
风险提示:海外市场拓展、产能扩张、下游客户放量、终端销量不及预期。
目录
投资主题
报告亮点
本报告首先从负极行业出发,详细介绍其产业链地位、技术路线、市场格局、发展历史与趋势、市场需求等情况,阐明公司所处行业具备高进入壁垒、优行业格局、大市场空间等特征,具备投资价值。其次,本报告从公司基本面出发,从产能布局、客户结构、一体化生产、产品技术、盈利能力等角度阐述公司基本面情况改善,业绩高速增长确定性强。最后,基于上述分析,本报告对公司做出盈利预测与可比公司估值,最终给予“强推”评级。
投资逻辑
我们认为公司一体化产能的深度布局以及多点开花的客户结构将成为公司未来业绩增长的主要催化剂。公司21年三季度负极材料产能以及22年一季度石墨化产能密集落地助力公司成功进入第一梯队,规模效应下一体化生产将显著降本增效,公司盈利能力边际向好。公司与国内外龙头动力锂电企业保持紧密合作,深度绑定比亚迪,客户拓展顺利,目前已经顺利切入国内十大动力锂电企业,为未来需求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假设、估值与盈利预测
关键假设:1)产能:根据公司公告产能建设情况,我们预计-年公司负极材料总产能分别为10.2/15.2/20.2万吨,当年有效产能分别为6/12/17.5万吨。2)产能利用率:考虑到下游市场需求爆发,公司客户优质、订单充足,公司产能利用率可以稳定在80%以上。3)毛利率:规模效应叠加石墨化产能释放将驱动毛利率中枢上移,我们预计-年公司负极材料毛利率分别为35.5%/38.5%/38.5%。4)负极材料价格:我们预计21年公司负极材料平均价格小幅上涨6%,未来市场格局向头部聚拢,产能及交付能力成竞争关键,以及负极材料成本结构中原材料占比较低,石墨化成为负极材料降本的核心因素,假设-年平均年降5%。
盈利预测:基于关键假设,我们预计-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0.7/34.24/47.96亿元,同比增长%/65%/40%,综合毛利率为36.7%/39.1%/39.0%,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31/6.27/9.10亿元,同比增长%/89%/45%。
估值:我们认为负极材料行业格局持续向好,公司作为二线负极材料头部企业,未来有望依托其快速扩充的负极产能、石墨产能以及优质的客户结构顺利晋身第一梯队。我们综合考虑公司历史PE值与同行业可比公司PE值,给与公司年PE为30(倍),年对应股价为29.30元/股,首次覆盖给予“强推”评级。
一、磁电装备龙头企业,
负极材料跻身第一梯队
(一)公司转型负极材料,跻身行业第一梯队
公司从电磁专用设备龙头转型为锂电负极准一线企业。公司于年成立,致力于电磁冶金行业,并于年成功登陆深圳创业板上市。电磁冶金专用设备市占率为60%,处于行业龙头。中科电气于年收购星城石墨,布局锂电负极材料领域。公司于年收购格瑞特,进一步完善锂电负极业务,年公司加快锂电负极产能建设,以满足客户需求。公司与比亚迪、宁德时代、中航锂电、亿纬锂能、SKI、蜂巢能源、ATL等优质客户均保持良好合作关系。
(二)公司股权稳定,公司实际控制人为余新、李爱武夫妇
公司股权稳定,公司实际控制人为余新、李爱武夫妇。截止年一季报,余新持股比例为12.55%,李爱武持股比例为2.91%,深圳前海凯博资本持股比例为3.27%(其实际控制人为李爱武)。余新、李爱武夫妇系公司控股股东暨实际控制人。
(三)负极业务占比持续走高,21年业绩进入增长快通道
疫情压制业务增长,21年进入增长快通道。年公司积极推进复工复产,采取有效措施抵御外部环境变化对于公司营业环境的影响,实现营业收入为9.73亿元,同比增长4.79%。其中,锂电材料实现营业收入为7.57亿元,占比为77.77%,同比增长5.30%,锂电材料贡献公司业务收入占比持续走高,已经成为公司营收的核心增长点。Q1业绩同比大幅度上升,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为3.28亿元,同比增长97.29%,主要是新能源行业景气度上升,带动公司锂电材料业务发展,致使公司销售增加。总体上公司业绩增长符合预期,产能、客户、市场等多因素驱动公司未来业绩持续高增。
过去两年归母净利增速放缓,21Q1恢复高增趋势。年实现归母净利润为1.64亿元,同比上升8.34%,第一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万元,同比增长97.29%,主要是公司紧跟新能源产业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加快锂电负极材料新增产能建设,及时增加匹配客户需求快速增长的产能供应,且去年同期受外部环境影响,业绩下滑较严重。
负极材料毛利率业内领先。公司年毛利率为37.08%,Q1毛利率为36.16%,与璞泰来、杉杉股份、贝特瑞等同行公司相比,中科电气毛利率水平保持较高水平,主要由于公司石墨化自供比例较高,低成本技术方案领先。随着公司未来积极开发战略新产品,叠加产能释放带来的规模化效应,公司毛利率有望持续领先同业。公司三费费率稳中有降,彰显公司管理能力。公司近年来三费费用率呈稳中下滑态势,年全年管理费用率/销售费用率/财务费用率分别为5.6%/6.0%/1.5%,21年一季度进一步降至4.3%/4.4%/0.7%,公司运营管理能力业内领先。公司研发投入水平居行业前列。-年公司财务费用率和销售费用率走低,公司研发投入持续增加。年公司研发费用率为6.37%,居于同行业前列,年公司研发投入主要聚焦锂电负极材料工艺改进,以及低成本工艺改善。
二、锂电负极技术路线稳定,
受益电动化市场空间广阔(一)负极材料为锂电池关键原材料,BOM成本占比近10%
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之一,占锂电池成本约10%。锂离子电池负极主要由负极活性物质、粘合剂和添加剂混合而成后均匀涂抹在铜箔两侧经干燥、滚压而成,起到可逆地脱/嵌锂离子并储存能量的作用,是锂离子电池中起氧化反应的电极,对锂离子电池充放电效率、能力密度等性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是锂电池关键材料之一。
SEI膜的形成对电极材料性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SEI膜是指在锂离子电池首次充放电过程中,电极材料与电解液在固液相界面上发生反应,形成的一层覆盖于电极材料表面的钝化层,其具有固体电解质的特征。首次充放电过程中由于SEI膜的形成消耗了部分锂离子,不可逆地降低了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同时SEI膜具备有机溶剂不溶性,能够有效避免溶剂分子的共嵌入,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寿命。由于电池的充放电是通过锂离子在负极的嵌脱过程而完成的,锂离子的嵌入过程必然经由覆盖在碳负极上的SEI膜,因此负极材料的选择及其SEI膜的形成对电极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二)人造石墨为负极材料主流路线
负极材料可以根据活性物质的不同分为碳系与非碳系两大类。其中,碳系负极材料具体可以分为石墨、硬碳、软碳和石墨烯等,石墨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天然石墨、人造石墨和中间相碳微球;非碳系负极材料包括硅基材料、锡基材料、钛基材料和金属锂(全固态锂电池负极材料)等。
石墨是主流负极材料,硅基材料是下一代负极材料首选。由于石墨材料在导电率、比容量、首效、循环寿命、安全性、成本等方面具有综合优势,因此目前绝大多数负极材料采用石墨(天然石墨与人造石墨)。石墨的理论比容量为mAh/g,而市场上的高端石墨材料已经可以达到-mAh/g,因此相应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空间已相当有限,相比之下硅有较高理论比容量、低的脱锂电位,且具有环境友好、储量丰富、成本较低等优点,因此硅基负极材料被认为是下一代高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首选。
人造石墨是主流技术路线,年市占率80%,碳硅负极增速显著。由于人造石墨在循环性能、安全性能、充放电倍率等性能表现上均优于天然石墨,且成本与克容量均与天然石墨接近,因而广泛应用于中高端EV、3C等领域,成为目前锂电负极材料的主流选择;天然石墨则主要应用于低端EV、储能、3C等领域。年人造石墨占比81%,持续保持高位,下一代负极材料碳硅负极占比3%,出货量1万吨,同比增长%,占比有望快速提升。年国内负极材料出货量达36.5万吨,同比增长35%。根据GGII数据统计,年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为36.5万吨,同比增长35%,其中人造石墨出货量29.7万吨,天然石墨出货量5.8万吨,碳硅负极出货量1万吨,这主要得益于下游锂例离子电池市场需求旺盛,动力、储能等应用场景放量显著。(三)负极材料市场呈现“多头林立”格局
中国已是全球负极材料主要产地。目前,全球锂电池负极材料的行业集中度非常高,主要集中在中国与日韩。年之前日本负极供应占全球95%以上,随着中国实现技术突破,并建立成本优势,中国已成为负极材料的主要产出国。年中国负极材料全球占比进一步上升至81%,前十大负极生产公司中国占据8席,分别为贝特瑞、璞泰来、杉杉股份、中科电气、凯金能源、翔丰华、正拓能源、深圳斯诺;日本占据2席,分别为日立化成和三菱化学。
负极材料市场格局集中,两大梯队梯次分明。年、年负极材料整体市场格局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依旧保持“3+3”两大梯队格局,市场集中度CR3由58%微降至57%,行业格局稳定。其中第一梯队为贝特瑞、江西紫宸、上海杉杉,其中贝特瑞为天然石墨市场绝对龙头,市占率过半,正大力扩充其人造石墨产能;江西紫宸为高端人造石墨细分领域领军企业;上海杉杉主要以人造石墨为主。第二梯队呈现赶超态势,包括中科电气、东莞凯金、翔丰华,20年出货量均在2万吨以上,市占率均有所提升,其中东莞凯金主要以低端产品为主,客户单一化;翔丰华产能规模仅3万吨;中科电气客户结构多样化,产品以人造石墨为主,95%市场为动力电池市场,今年下半年开始加快产能扩张步伐,有望快速迈入第一梯队。2.3.1天然石墨市场:贝特瑞为绝对寡头,市占率超六成
贝特瑞年天然石墨市场市占率63%,占据绝对寡头地位。由于天然石墨市场总体体量较小,并非负极主流路线,贝特瑞凭借早期产能、客户积累的先发优势成为行业单寡头,年天然石墨市场占有率为63%。其余企业由于前期天然石墨市场开拓存在后发劣势,客户结构不佳,出货量占比均不到两位数,同时天然石墨市场空间相对较小,头部企业产能扩张保守,因此始终保持“一超多小”格局。
2.3.2人造石墨市场:玩家众多,梯次分明,第二梯队占比提升
人造石墨市场玩家众多,第二梯队有赶超态势。年人造石墨市场CR3为63%,市占率前三甲分别为江西紫宸、上海杉杉、东莞凯金,第二梯队分别为中科电气、贝特瑞与翔丰华,根据公司公告、行业发展增速,中科电气今年下半年开始加快产能扩张步伐,预计22年后每年新增5万吨负极产能,有望跻身第一梯队,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
(四)负极材料生产环节长,一体化生产成未来趋势
天然石墨生产工序相对简单。天然石墨采用天然鳞片晶质石墨,经过粉碎、球化、分级、纯化、表面处理等工序制成,其克容量较高,较多应用于消费电池市场。
人造石墨基础生产环节主要分为破碎、造粒、石墨化和筛分,其中石墨化壁垒最高,最能够体现差异化优势。人造石墨产品选取针状焦、石油焦等为主要原料。人造石墨生产工艺是将原材料、粘结剂经过破碎、造粒、石墨化、筛分四道工序后制成,具体到每一家企业的具体工序有所区别。其中,破碎与筛分技术门槛较低,生产工艺相对简单,造粒与石墨化是体现负极材料企业生产技术与工艺水平的关键环节,有利于打造成本、产品差异化竞争优势。同时,二次造粒、碳化包覆、二次包覆和掺杂改性等生产工艺能够进一步提升负极材料性能,制备高端人造石墨,如江西紫宸在石墨化后端加入碳化包覆环节以制备性能更优的高端人造石墨负极材料。
二次造粒、碳化包覆、掺杂改性等工序是制备高端人造石墨的关键工序。
碳化包覆能够提高负极材料的首效和循环寿命:碳化包覆是在石墨类碳材料表面包覆一层均匀的无定形碳材料,形成“核-壳”结构的颗粒。由于无定形碳材料层间距大于石墨,可以显著改善锂离子在其中的扩散性能,从而提升石墨材料的大电流充放电性能,形成致密的SEI膜,提高首效、循环寿命等性能。
二次造粒能够提高充放电倍率、高低温性能和循环性能:二次造粒是将小颗粒石油焦、针状焦等基材通过添加包覆材料和添加剂,在高温搅拌条件下将小粒度的基材二次造粒形成更大粒度的产品,有效提升材料性能,兼具大颗粒压实密度大与小颗粒比表面积大的优点,实现负极材料充放电倍率、高低温性能和循环性能的提升。
掺杂改性能够提高充放电倍率和循环性能:在石墨材料中掺杂不同元素,能够改变石墨中的电子状态,进一步增加锂离子的嵌入量,达到优化石墨的电化学性能的作用,不同的掺杂元素对性能的提升具有差异化的作用。
石墨化环节高能耗,生产一体化对于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石墨化是利用热活化将热力学不稳定的碳原子实现由乱层结构向石墨晶体结构的有序转化,因此,在石墨化过程中,要使用高温热处理(HTT)对原子重排及结构转变提供能量,这一过程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属于高能耗生产环节,根据头部负极厂商成本结构看,石墨化成本占人造石墨成本占比约50%,成本占比最大,为生产降本的关键之一。由于石墨化工序脱离前后端生产工序、设备投资大、生产时间长,大部分厂商选择外协生产,目前多数厂商选择在低电价地区布局负极石墨化生产一体化以提高石墨化自供比率,降低石墨化成本。(五)全球动力侧需求爆发,年全球负极市场空间近亿
2.5.1海外:碳排放*策助力欧洲高景气,拜登*策加持下美国市场渗透率有望高增
长期看,欧洲碳排放*策要求最为严苛,倒逼传统车企进行电动化改革。欧洲碳排放*策要求到年底所有车型平均排放量下降至95g/km,远高于其他地区或者主要市场的排放目标值,为世界最严格。目前欧盟内新车的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限值是g/km,距离95g/km仍然有一定差距,同时高昂的罚款将迫使欧洲传统车企进行电动化转型,不达标的企业将必须为每克超过限额的二氧化碳排放值支付95欧元的罚款。
短期看,补贴*策加码助推欧洲电动车市场重回高增长态势。为刺激经济和消费,同时加快电动化进程,欧洲市场主要国家如德国、法国以及英国都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及刺激力度,同时延长了补贴的期限,欧洲市场销量超预期。年欧洲新能源车销量达.7万辆,同比增长%,全年渗透率达11%,首次超过中国,成为最大的电动车汽车市场;年一季度欧洲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达37万辆,同比增长58.4%,渗透率为15%,持续保持高景气态势。
拜登*府多管齐下欲“赢得电动车市场”,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成长性十足。据美国白宫表示,拜登*府将拨款亿美元以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其中亿美元将用于消费补贴,其余资金将用于校车、公车、运输车等的电动化以及在年之前建立一个由50万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组成的全国性充电网络以促进美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年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2.8万辆,渗透率略微提升至2.2%,远不及中国及欧洲市场,我们认为随着拜登*府补贴*策的落地及基础设施的完善,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迅速增长,渗透率不断提升,增长空间巨大。2.5.2国内:双积分*策+补贴退坡放缓,电动车市场进入消费市
国内新能源市场在双积分*策与补贴*策推动下持续景气,*策+市场双轮驱动。中国过去几年间通过大力发展新能源车,销量从年的1.7万辆提升到了年的.4万辆,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之一。年为中国新能源车市场消费引导的元年,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属性凸显,标志着我国新能源市场正由*策市转向消费市。根据中汽协最新数据显示,在车企不断推出优质新能源产品叠加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不断提升下,年一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51.5万辆,同比增长2.8倍,我们预计年全年新能源汽车行业景气度仍将保持高位,全年销量有望突破万辆。
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广阔。年10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指出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0%左右。在疫情等因素的扰动下,年全年新能源车渗透率为5.4%,相比于年的4.6%略有提升。但年下半年起新能源汽车市场景气度不断提升,年一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10.1%。我们认为年20%渗透率的目标有望实现,未来5年仍有较大增长空间。2.5.3年全球锂电负极材料市场空间有望近亿元,市场空间广阔
我们测算全球负极材料市场空间的主要假设和逻辑如下:
随着企业生产工艺提升,电池技术发展导致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负极材料单耗逐步减小,单车带电量稳步提升;
人造石墨占比稳步提升,动力/消费领域应用更广泛,预计年动力/消费领域人造石墨占比分别为90%/80%;
负极材料产品单价呈现递减的下降趋势;
中国和欧洲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最为显著,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预期达1万辆;
储能市场增长迅速,消费锂电增长平稳。
经过测算,我们预计年全球负极材料市场空间为亿元,复合增长率为25.2%,其中全球人造石墨市场空间为亿元,天然石墨市场空间为84亿元。
(六)碳硅负极为下一代负极材料迭代方向
硅基负极材料理论比容量是石墨的十倍,为下一代负极材料最佳之选。石墨作为目前商业化应用最广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实际比容量已接近理论比容量极限mAh/g,进一步提升空间有限,不足以满足未来动力电池高能量密度要求。硅负极材料理论比容量高达mAh/g,约为石墨负极的10倍,同时具有较低的脱嵌锂电位(~0.4V,略高于石墨),在充电时可以避免表面的析锂现象,安全性能优于石墨负极材料。因此,硅基负极材料被认为是当前石墨负极材料的替代首选。
硅基负极材料产业化仍面临多重阻碍。1)材料的粉化与电极的破坏:在充放电过程中,硅和锂会进行合金化反应,硅的体积会发生剧烈的膨胀,造成硅负极材料产生裂纹直至粉化,引起电池容量的快速衰减;2)不稳定的SEI膜:硅负极表面的SEI膜会随着硅体积的变化而发生破裂,新暴露在表面的硅在充放电过程中会继续生成新的SEI膜。持续生长的SEI膜会不断地消耗来自正极的锂和电解液,最终导致电池的内阻增加和容量的迅速衰减;3)导电性差:硅的导电性能较差,在高倍率下不利于电池容量的有效释放。
国内硅基负极材料市场贝特瑞处于领先地位,其余厂商正积极推动产业化。国内主要硅基负极材料生产企业包括贝特瑞、上海杉杉、江西紫宸、江西正拓、中科电气、深圳斯诺等,其中能够实现量产的企业较少,贝特瑞具备先发优势,目前已经进入了松下-特斯拉的供应链,实现大批量供货。其他厂商目前尚处于研发或小批量量产阶段,近年来也在积极推进硅碳负极的产业化。三、跻身一线:
产能成倍扩张,一体化布局深厚(一)产能:负极材料21年底将达10万吨体量,跻身第一梯队
公司21年末负极材料产能预计将达10.2万吨,跻身第一梯队。目前公司有湖南星城、贵州格瑞特、四川集能全国三大产能基地,截至目前负极材料部分工序产能为5.2万吨。
湖南星城:目前具备2.2万吨负极材料产能;
贵州格瑞特:年底格瑞特具备2万吨负极产能,1万吨石墨化产能,21年4月公司公告拟向格瑞特增加投资不超过13亿元,其中不超过3亿元用于将格瑞特现有负极材料产线部分工序产能补齐,使其具备全工序产能5万吨/年,另外不超过10亿元用于新增3万吨/年负极材料及4.5万吨/年石墨化项目建设,本次新增投资建设项目全部完成后,格瑞特将成为公司8万吨负极材料及6.5万吨石墨化加工一体化基地;
集能新材料:公司公告向子公司四川集能新材料增加投资2,万元参与其新增1.5万吨/年负极材料石墨化加工项目建设,增资完成后公司占集能新材料37.50%股权。
我们预计截至21年底公司将具备10.2万吨负极材料+3.5万吨石墨化产能,负极产能同比增长近%,增长幅度巨大。展望未来,根据行业增速情况,我们预计22-23年年均新增5万吨负极产能,25年预计可达30万吨产能,有望快速迈入第一梯队。
(二)垂直一体化:石墨化自供比率提升,带动成本显著下探
公司石墨化产能释放,自供比率实现扭转。目前公司全资子公司格瑞特具备石墨化产能2万吨/年,参股公司集能新材料具备石墨化产能1.5万吨/年,后续公司将增加对格瑞特及集能新材料的投资,分别建设4.5万吨/年及1.5万吨/年石墨化产能以提升公司石墨化自给率,预计将于22年一二月份释放。根据我们的测算,年初公司将实现石墨化自给自足,全年石墨化自供比例近63%(负极出货量10万吨,基本实现%石墨化自供),仅次于璞泰来,超过同行业其他头部公司。同时,公司贵州生产基地的石墨化炉采用的是新型槽式炉(新型艾奇逊石墨化炉),相较于传统石墨化加工产线具备电耗成本低、炉芯耗材费用少、自动化程度高等优势,相较其他技术路线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具备技术领先优势。
公司产能迅速放量,石墨化自供比率提升,22年有望实现量利齐升。随着公司石墨化产能的不断扩充,年公司一体化生产对单位成本的下降贡献已经显现,年公司单位原材料+石墨化成本由1.8万元/吨降至1.35万元/吨,同比下降25%,降幅显著。我们认为随着公司21年底至22年初石墨化产能建成及负极材料产能完全释放,21年出货量预计5.5万吨,22年公司出货量预计10万吨,同时生产成本持续下探,22年业绩有望迎来量利齐升。(三)客户结构:客户多点开花,出海步伐加速
公司专注国内动力领域,深度绑定头部动力锂电龙头企业,客户多点开花。公司目前国内主要合作客户包括年即开始深入合作的比亚迪、年切入的宁德时代、亿纬锂能、中航锂电、星恒电源以及年新增的电池新势力蜂巢能源、瑞浦能源等。公司是比亚迪一供、中航锂电一供以及宁德时代三供,国内动力领域市场份额达约20%。公司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