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免费订阅
WUDANGSTYLE
武当风微刊‖第期
《武当风》散文专号作品选
第五辑:钩沉篇之一
目录
为何关雎化鸳鸯
——詹船海
创作谈:我的散文观
万历十一年的汉江特大洪灾
——黄忠富
创作谈:郧阳藩镇创作谈
为何关雎化鸳鸯
我小时候读书真是太少了。16岁时,到一所卫校学中药,但学文的兴趣一直大过学药。我已不记得那天读到一本什么关于诗的书,而清楚地记得在其中看到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句,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甚至连字都认不全。恰语文老师经过我的位子,便指着那句子问他。他不假思索便答曰:“这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篇的诗句,诗名《关雎》……”我佩服不已。顺便吐槽一下,我读的已是“中专”,语文过早成为副课,真可惜。
与我小时候相比,我女儿便强多了。她在七八岁时便能熟背《关雎》。她和几个小朋友一块跟着一位先生学国学,《诗经》是必修课之一。那先生,便是她的父亲我。我一直到20多岁时才开始读《诗经》选本,40岁时才读完全集篇,并有所会意,后来出了一本书,就是《诗经里的意思》。因此关于《诗经》,倒也想不揣浅陋“诗话”一番。
孔子教学时,经他编定的《诗经》已被他拿出来作为学生们的语言教材了。不过那时还不称“经”而只叫“诗”。《诗》变《诗经》,起于西汉儒家,并崇《诗经》为儒家经典之首。以后《诗经》就更成为代代儒生们的必修课,并且不时总有高明的儒生为之作注。自唐代始,《诗经》成为科举必考,官方会以某个又高明又有权威的儒生的解释作为标准教材。如从元代开始,官方指定的标准教材是朱熹的《诗集传》。
于是我们脑中便常有这样的古装影视画面:一群学童在一位私塾老先生的带领下,在教室里摇头晃脑地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就是说,《诗经》甚至已经是小学生的开蒙教材了。在明代,汤显祖名剧《牡丹亭》第七出里,杜丽娘也便被丑角扮相的家庭教师陈最良带着读《关雎》。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根据鲁迅在《社戏》中的描写,可见他小时候是会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小雅·斯干》)的,他当然也读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个传统被革命中断了一阵子后,又借“国学热”而勉力接续着,于是一些小朋友们又在校园之外跟着一些情有独钟的人士读起《关雎》了。我的女儿便属于这种情形。
杜丽娘的老师对杜丽娘解读“关关雎鸠”说:“雎鸠是个鸟,关关鸟声也。”雎鸠是个什么鸟呢?杜丽娘的陪读丫环春香认为是斑鸠。错了也,大家都解释是一种水鸟。什么水鸟?大家说,是鱼鹰。
博物学家李时珍也认为是鱼鹰,学名为鹗,并收录在其《本草纲目》“禽部”当中。李时珍解释称,其状可愕,故名之鹗。“其视雎健,故谓之雎”。它又名下窟乌,因能入穴取食;它还有一个颇为雅致的名字叫沸波,因为它常翱翔水上,翅膀一扇,波便沸起,鱼则迫出,因而食之。它与鱼的缘分,就在于此。
插一句,还有一种名叫鱼鹰的水鸟,即能被渔人驯服助渔的,学名鸬鹚,不是这里所说的雎鸠。
李时珍进一步释鹗(鱼鹰)称,鹗是雕类,体形似鹰,毛土黄色,眼眶深陷,眼神锐利,喜好峙立。它除了喜欢捕食鱼类外,还吃蛇。而它自身的肉则腥恶不可食。——真是令人大跌眼镜,真是令人“可愕”的猛禽。李时珍还明确指出:“《诗》云:关关睢鸠,在河之洲。即此。”
《关雎》一诗是君子追求淑女的情诗,或曰“周代贵族青年的恋歌”。鲁迅曾戏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译为:“漂亮的好小姐呀,是少爷的好一对儿。”诗以鸠雎起兴,来吟咏这份挚情。《诗经》的比兴手法,开篇既见,是谓经典中的经典。可是,雎鸠既是那样一种令人可愕的猛禽,周人却从它起兴来表达那份“好逑”之心,这口味是不是有点重哦?有没有搞错哦?
原来雎鸠另有一种品性能够自救。仍看李时珍的描述:
雄雌相得,挚而有别,交则双翔,别则异处。
原来这水鸟公母之间处得很好,并且不是“一般的好”,人家是“挚而有别”:感情真挚深厚,却又保持一定距离。只在交合时双飞双翔,完事后却各处各的。“挚而有别”,首先是汉儒毛亨的发现和描述,见其所著《毛诗故训传》。这是流传下来的第一部解释《诗经》的著作,简称《毛传》。因为此书,《诗经》又称“毛诗”。所以毛亨解雎鸠“挚而有别”,具有开山一般的权威性。朱熹只能据此在其《诗集传》中进一步发挥称:“生有定耦而不相乱,耦常并游而不相狎”。
不知道毛亨和朱熹有没有亲见,然以李时珍编撰《本草纲目》那种对负责任的态度,想是实地调查过,不光是引用前贤吧。因为《本草纲目》首先是一部医药书,是要治病救人的。在李时珍眼里,雎鸠首先也是一味药,必须清楚辨认。也有明确写明亲眼所见的例子。北宋王铚有笔记体著作《默记》,其中载:
李公弼字仲修,初登科,任大名府同县尉。因检视村落,见所谓鱼鹰者,飞翔水际,问小吏,曰:“此关雎也。”因言:“此禽有异,每栖宿,一窠中二室。”仲修令探取其窠视之,皆一窠二室,盖雌雄各异居也。因悟所谓“和而别”者以此也。
看到此,不禁哑然失笑。原来那雎鸠最为古人所欣赏者,就是这种“别”到极致的分居美德啊。这真有点像萨特和波夫娃之间的爱情关系。——错,萨、波之间,还相约可以各自有自己的情人,这是自由的主题;从波夫娃一方看,还有张女权的意思;而《关雎》所吟咏,是以相互忠贞为前提的。——也错了,实际上只是对女性的要求,是对女性忠贞别处而无怨的期许和歌颂,说白了就是要她们具有不吃醋的美德。这正是波伏娃所定义的“第二性”。从毛亨到朱熹,都说此诗是对“后妃之德”的赞美,不谓无因。但也不能过于从女权的角度批评此诗哟,诗中歌颂这样一位淑女,其实也包含着对男人不能过分耽于性爱的训诫,孔子称此诗“乐而不淫”,也是这个意思。所以最好不要离“雎鸠”太远去解此诗,毕竟诗中的雎鸠是雄雌平等的,那别居的雄鸠也没有出轨。
以上所析有些复杂。简而言之,《关雎》是一首追求纯正感情的恋诗,其想象直接指向婚姻。诗中的男子想象,经过一番“辗转反侧”的失眠后,他终于得以接近那理想中的“窈窕”了,故“琴瑟友之”;接下来,还结了婚,故“钟鼓乐之”。所以此诗也被当成贺婚礼诗。我20多岁时在鄂西北老家郧阳一家药厂上班,看到厂子附近一户普通瓦舍人家的门框上贴出新婚的对联,上下联分别是:
琴瑟友之
钟鼓乐之
居然只有四字,而且直接采自《关雎》中的诗句。大有“礼失求诸野”的意思。
我们古代的小孩子入学第一天所读的课文,便是情诗,便是《关雎》。而我上学第一天学的只是“毛主席万岁”一句话。两相比对,我不知道要说什么。我只想,那些一本正经的塾师向小孩子们解释《关雎》时,不知有几多好玩。《牡丹亭》中的陈最良就是一例。情诗本乎自由,而当《关雎》成为“正经”,诗中便有绳索。这绳索遇到小孩,自会生出戏剧,或是拴住,或是解开,或就是跳绳似的运动。即便是女学生杜丽娘,学罢《关雎》中的道理,也游园梦柳去了也。
以上意思按下不表。我只是要说,我发现,《关雎》一边流行,一边却丢失了其本初意旨的精准性。大众一听此诗,便只听见“关关和鸣”,只看见双双飞翔,而忽略雎鸠雄雌还“别”有分居的习性和美德。试想,“辗转反侧”的结果,竟是为了追求“不睡在一张床上”的美好格局,这太没劲了吧。像喝酒,我老家人喝到度数低的酒,会失望地说:“没得劲。”而对于很好的酒,便赞曰:“有劲!”
也是因为有这个内在没劲的缺陷吧,再加上其猛禽形象,雎鸠作为情侣和夫妻的意象,终于未能在民间普及开来。
在民间普及的是另一种水鸟——鸳鸯。
《诗经》中也有歌咏《鸳鸯》诗,见《小雅》:
鸳鸯于飞,
毕之罗之。
君子万年,
福禄宜之。
鸳鸯在梁,
戢其左翼。
君子万年,
宜其遐福。
大部分注家认为,这也是歌咏婚姻兼致祝福的诗。“毕之罗之”,是说拿大网小网把鸳鸯给捉住了,——捉住的是幸福,幸福一万年。“戢其左翼”,观察和描绘极细,是说鸳鸯将嘴及一足插入左翅之下,一足点地。也被解为:雄雌并栖在鱼梁上,一正一倒,则左翼收拢,以相依于内,右翼舒展,以防患于外。这明显是夫妻关系很亲密之喻了。关系即如此亲密,作为新郎的君子,自然是幸福久远(遐福)。
在李时珍眼里,鸳鸯也首先是药,故又将它收罗在《本草纲目》“禽部”当中。他“释名”称:
鸳鸯终日并游,有宛在水中央之意也。或曰:雄鸣曰鸳,雌鸣曰鸯。崔豹《古今注》云:鸳鸯雄雌不相离,人获其一,则一相思而死,故谓之匹鸟。
连“鸳鸯”这个具有联绵性的名字都是雄雌各献一个字组成的。我认识一个诗人,他的笔名也是取自己名字一个字又取情人名字中一个字组成,他的笔名也是他情人的笔名;情人也是诗人,他们的诗永远只用那个组合式笔名推广;也就是说,他们从来不分开写诗。
李时珍还要用“宛在水中央”的诗句来解释“鸳鸯”这个药名。这也是《诗经》中为人所熟知的情诗名句(见那首著名的《蒹葭》),李时珍下笔像法布尔的《昆虫记》一样富有诗趣。以鸳鸯喻夫妇,也自《诗经》始,而其成为寓意夫妻情深、婚姻美满的吉祥物,汉代便很普及。汉代的织绣品,便有鸳鸯衾、鸳鸯被、鸳鸯褥等。至今的婚礼用品,鸳鸯还是常见的装饰图案,有“鸳鸯”的婚联也不少。
鸳鸯获此殊荣,是因为它们的雄雌个体不像雎鸠那样同居而分居,不,它们是时刻在一起,昼则同游戏水,止也成双相偎,夜间呢,绝不分床而睡,更要进一步把它们设计成交颈而眠的耦合形象,此其一;其二,鸳鸯绝对不是猛禽,它属雁形目鸭科(还被称为“中国官鸭”),它的样子是很温柔可爱的,羽毛也绚丽好看(当然,雄性永远更好看),以它们来承载美好的爱情美满的婚姻,大家放心;其三,它的名字首先就让人感到一种共同性和一种不可分拆性。“鸳”和“鸯”,从字形结构上,从双声发音上,都相似,这便是共同性,也就是有夫妻像。不可分拆性是指,“鸳”“鸯”二字,已经构成一个联绵词,如上所述,具有了联绵性,要组合在一起意思才完整。
鸳与鸯,犹如凤与凰。
当然,我们这边古人的观察和描写未必都像法布尔那样科学精准。关于鸳鸯的忠贞习性,便有人指出,它们只在繁殖期才雌雄配对,完事雄的便飞了,丢下雌的独自孵育。还有研究人员做实验,将成对鸳鸯捉走一只,另一只也会重新觅偶。但我们诗学中的鸳鸯,根本没有理会这种苛刻的观察和实验,我们的态度仍然是:“只羡鸳鸯不羡仙”。
《诗经》中有鸟30多种,其中用于起兴爱情的有三种:雎鸠、鸳鸯、雉。
《诗经》中有6首诗提到雉,其中有4首都与爱情有关。如:“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诒伊阻。”(《邶风?雄雉》),这是女子思念在外丈夫(君子)的诗。雄雉一见到雌雉就超爱表现,就鼓起它漂亮的翅膀(泄泄其羽),反衬女子的丈夫不在家,她很思念,自己给自己造成许多忧伤(自诒伊阻)。再如:“有瀰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士如归妻,迨冰未泮。”(《邶风·匏有苦叶》)鷕(yǎo):雌雉的叫声,“雉鸣求其牡”,诗人以女子口吻很直白地说,河水涨,渡河深(有瀰济盈),但还不至于淹没车轴,你如果娶我,趁冰未封,快些过来吧。
雉在《诗经》作为爱情的意象虽然很明白并高频次,但终究不像雎鸠那样排在篇首,故不引人注意;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在于,雉更多被儒家当成君子和武士的形象代表了。雉性耿介,头有冠,美仪表,都像君子;雉就是野鸡,有距爪,好战斗,这一点则像武士;以雉羽插头,常是武士的标配。所以当我们提起雉时,往往单指雄雉,而将雌的遮蔽了,这就更承不起爱情的意思了。
雉既另有功能,便只有雎鸠和鸳鸯来PK。结果是温柔的鸳鸯很快就将开篇即飞出的凶猛的雎鸠打败,成为独一无二的爱情之鸟,并成为中华文化中的一个原型意象。而雎鸠呢,只有在学究们的正解中守着一小块僻静的小洲。而凡俗如我们,虽然也会诵读《雎鸠》,但其实早就将“雎鸠”变成了“鸳鸯”。
“雎鸠”变“鸳鸯”,在我鄂西北老家之房县早有实践。近些年,房县忽然变成了“《诗经》的故乡”,原因之一,在该地传唱的情爱类民歌小调中,其唱词居然被发现镶嵌有大量《诗经》中的诗句。“关关雎鸠”也镶在在里头:
关关雎鸠往前走哎,
在河之洲求配偶哦喂。
窈窕淑女洗衣服哎,
君子好逑往拢绣哎,
姐儿羞得低下头哦嗬喂……
当地一些老农就这样唱着,都唱到中央电视台了。《诗经》本源于民歌,现在又被家乡那边的人当成民歌唱,倒也很有归宿感。他们唱得是那样“往拢绣”(房县方言“往跟前凑),自然,他们唱的是“雎鸠”,想的也是“鸳鸯”,顺便把贵族青年的恋歌变成了下里巴人的挑情。
创作谈:
我的散文观
我近年来一直在进行一种“掉书袋”式的写作,带有研究性质的写作,或者可以称之为随笔。我很喜欢这种搜集证据、有所发现的慢工细作。有发现、重证据、求可读、不卖弄,也算得上是一种散文观吧。
或问,你想发现什么呢?我回答道:“我志不在抒情,只是想和大家一起重新认识我们的文化和传统。于大家不经意处,我看见民族原初的生命;于大家不屑处,我找到可以感动和敬仰的资源;于大家践踏处,我触摸到楼台的础石。”
那为什么又要重证据呢?这个不言而喻。所有的写作都是一种求证和见证,学术文章固如此,文学作品亦然。没有证据只有结论那是一种强势的语言,也可以说是胡话,很危险,也很无趣。
然后是求可读、无卖弄,更不言而喻矣。
作者简介
詹船海,曾用笔名船海;籍贯郧阳,曾为药厂职工,现居广州,供职于某媒;系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诗经里的意思》《一位父亲写给女儿的诗》等著作;近年来喜欢进行考证性随笔写作。
万历十一年的汉江特大洪灾
万历九年(年)朝廷裁革郧阳藩镇,十一年二月恢复时,派顺天府尹张国彦赴郧阳任巡抚。张国彦任郧阳巡抚只有9个月,时间虽然不长,但对他来说却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因为他亲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灾难。
01
张国彦在接到任郧抚的诏书后,交接完手里的工作,再进宫垂听皇帝廷训然后上路,于四月底进入河南。一天,他夜宿在一家驿站,刚入睡就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原来是来自郧阳府的加急申报,上面称:二十日至二十五日,连续淫雨5天,大注不绝,顷刻之间江水泛涨一二丈,沿江一带庐舍、货物尽行漂没。特别是二十日夜二更时分,洪水自东门而入,由县卫大街直冲府衙,眨眼间东、西、南三门均水深约三丈,把抚衙、道衙及府、卫、县等衙门尽行冲毁,所有册卷档案和仓粮漂没无存,城墙也倒塌大半,城内外的居民房屋与积蓄洗而罄光。所幸各衙门官员都携带着官印逃了出来,但民众溺死者无数,只有城西北一角高阜之地上的人们得以幸免,也只是全城人数的十分之一。百姓家中的旧粮全部付诸东流,地里的庄稼又没了指望。整个郧县六死四生,枕尸累累,十室九空,嗷嗷待哺,哭声震地,哀叫彻天,这是一场千年未有的变数。
张国彦还没有回过神来,襄阳府的加急申报又递了进来,称:四月二十三日下午,均州突然天雨倾注,一直下到了二十五日,江水泛涨,声响如雷,将城墙冲开数处,街市荡为沟壑,满城号泣。州衙并千户所的一切文卷俱被漂走,城外沿河一带的民居漂流无存,城中百姓的房屋也只存一成,淹死男女老幼无数,仓粮漂去多半,而且襄阳、宜城、光华、谷城等县的形势与均州相差无几。
连续两次的打击让张国彦顿时蒙了,自己还没有正式到任,老天爷就先给自己来了个下马威!大大小小的官衙尽毁,文书尽漂,官仓尽塌,库粮尽流,前去拿什么赈灾?百姓去之十九,靠谁重建家园?
他很快清醒过来,一口气奋笔写下了三道文书。一道加急送往北京向皇帝奏报灾情;一道让差人带回郧阳,要求郧阳知府尽全力救灾;一道让差人带回襄阳,要求下荆南分巡道和襄阳知府全力救灾。然后他星夜兼程赶往郧阳。
路上,他又分别接到下荆南分守道右参*冯时雨和监察副使分巡道侯尧封分别自郧襄两地发出的申报,内容与郧襄二府的基本相同。
02
刚到郧阳,张国彦来不及进入僚属为他紧急找的一个安身之所,就跳下马开始巡察民情。眼见得一座雄踞四边的镇城只剩下了西北一隅,人数还不及华北平原上的一个村庄,而且个个嗷嗷待哺等待赈济,他的心不由得阵阵发紧。他来到北门山顶瞭望全城,淤泥之下的残垣断壁依稀可见,一股凄凉氛围徒涌心头。
张国彦在听完了知府叶逢春的汇报后,对他所实施的赈灾工作还比较满意。特别是听说他们已经派人挖出了被埋在淤泥之下的库银后,不禁对他大加赞赏。要求他尽快派人拿着银两去买粮,绝不能让幸存下来的人再有饿死。又叮嘱郧县知县要他沿江统计灾情,不能让受灾百姓再衣食无着。
安排好郧阳的事务后,第二天张国彦就乘舟而下,一路巡察了均州、谷城、光华、襄阳、宜城,边走边了解灾情,指导赈济,并向皇帝陈奏了《二郡水灾,乞赐赈恤疏》,汇报了具体灾情和所采取的救灾措施,强调凡可以活民命,立民居,一切能够解决燃眉之急的方法都在采用,一切为救灾让路,不拘常格举行,只要在做完之日造册上报就行。
在襄阳,张国彦又接到了金州(今安康)的申报,知道了汉中以下皆受灾,金州尤其严重,程度甚至超过了郧阳。他不敢耽搁,骑上快马就沿汉江而上赶往金州,甚至路过郧阳也没有停留。
在金州巡察后,张国彦向皇帝奏交了《异常洪水乞赐蠲赈疏》,称:四月二十三日,金州暴雨如注,昼夜不息,千山万壑洪水滚滚,滔天而来,江汉、黄洋、越河交流一处,二十四日滔天洪水由城门而入,越城而过把城池荡为平地,水深齐树梢,城垣、庐舍、蓄积尽行漂没,溺死军民十之七八,只有壮者才攀树爬屋侥幸存活,现今衣食无着,皆袒露身体坐立于山坡、草野、寺观间相向悲泣,闻之无不痛心酸鼻。分守道参议刘致中已紧急调度借取临江县份的仓粮给予发放赈济,以疗百姓灾伤。
03
对汉江灾情有了全面了解后,张国彦对救灾做了全面部署,要求各级官府全力存活幸存者,再布置灾后重建工作。此时,最让他担心的是府州县各城的重建。官库劫后存余之钱都拿去救灾了,靠什么去修城?而且还不是一个小数目。考虑再三,他向皇帝上了《修城垣以固保障疏》,对郧阳、均州两城的重建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建议挪用军饷和调剂荆州、南阳等各府资金修郧城、拨武当山香税修均州城。他说:
郧阳城被江水冲塌的城垣,自东门起到西门止长约丈,连南角楼的80丈共丈,需要用旧砖填心,再用新砖在内外墙面包砌重新修筑。还有城楼、窝铺(城墙上的兵舍)11座和兵马铳楼以及镇远楼中门,倒塌倾斜的程度不一,有的要重新起盖,有的要填补修葺,另外还要增修维护江边石堤岸,经评估总共需要银两两9钱6分9厘5毫。经动员投工献料,可以减省两8钱9分,依然需银两7分9厘5毫。我们已经动用了军饷银两用于买柴烧砖、烧灰并开始修筑,却再也没有能够动用的官银可以利用。郧阳是镇城,为控驭三省的中枢,利害不只在郧阳一府,而是关系到三省的保障,因此应该在镇辖各府相应通融助修,让荆州、襄阳、南阳、汉中四府酌议能动用的官银,尽量解发来郧。
至于均州城,冲塌倾损城垣达26处共计丈。经知州宋祉会同千户所掌印指挥姜绍评估,重修的城墙要宽1丈,高2丈4尺,根基用顽石入土2尺、地上1尺,加上补修6座窝铺,总共需银两7分5厘,下荆南分守道已经拨银两,尚缺两7分5厘,但府州县库藏均再无可动之银,请求拨武当山香钱填补。本山香钱本来就是用来修理武当山宫观和桥梁等项用途的,而武当山九宫之首的净乐宫就在均州城内,为宫观之根本。如果均州城没有城墙,净乐宫也就得不到保护,所以修城就等于修宫。
郧阳城的重建,就委派郧阳府通判沈兼具体负责;均州城的重建,就委派襄阳府推官孔闻易具体负责。二城务要筑砌坚实,为一劳永逸之大计,不得潦草塞责,并责成道官不时往来督察。工程完毕后,要将用过的银两、修过的工程造册送我等核查。有功人员分别奖赏;如有虚冒、侵克等作弊的依律究问。只有这样,城工才能完成,灾民才会无忧,地方才会赖以保障。
很快,张国彦所请求的事项全部得到了皇帝的批准。
04
对于金州城,张国彦建议移址重建。
他认为:金州城地势低洼,冲决之患屡次发生。今年遭此异常洪水,已经将城市全毁,没有必要就地重建,而应当就此迁往较高安全之处为易。但迁城工程极其浩大,而且分守道、州、县等衙门同时修建,费用尤其不可估量,大致没有万两不行。我的抚衙因新近恢复原本就没有钱粮预算,汉中府的库藏也已经空虚,这里的百姓幸存者仅剩十之二三,而且嗷嗷待哺,民不聊生,所以所有应用、物料、夫役等项不能有分毫的摊派搅扰。建议向邻近县份借仓粮、库银赈救孑遗百姓,再从陕西省本年解送户部的赃罚银两来迁建金州城。一切工料、夫匠、委官督造等项事务,就责成分守参议刘致中负责,让他择日兴工,分阶段营造。关南道要不时督察,不能容忍任何人从中侵贪生弊,完工之日要将动用的银两、粮食、赈济过的灾民名册以及修过的各项工程银两数目,送我等核实,然后造册奏报待查。关于州名,百姓普遍认为“金州”之称不吉利,请陛下给另赐新名。
七月癸卯日皇帝谕旨:“以陕西金州被水患,移州治于城南二里。”
八月壬子日皇帝谕旨:“改金州为兴安州。”
兴安州,即现在的安康市。
创作谈:
郧阳藩镇创作谈
多年来,我潜心钻研古迹,想从中破译出古郧阳的历史密码,先后著有10余本专著,其中包括《郧阳藩镇》系列研究丛书一套9本,可因为经济拮据只在年自费出版了丛书的前三本《郧阳藩镇》《郧藩史籍》和《郧阳古城大观》。
《郧阳藩镇》是讲明成化十二年(年)朝廷在郧阳设藩镇,到清康熙十九年(年)藩镇撤销这年的郧阳历史。郧阳藩镇是一个*治实体,与行省并列,除历任任巡抚外,其他当时省级行*区应该有的巡按监察御史、布*司、按察司、都司(行都司)衙门齐全。
郧阳藩镇设立之初,辖湖广上荆南道荆州府、安陆府、德安府;下荆南道郧阳府、襄阳府;河南汝南道南阳府;陕西关南道汉中府和商洛道商州。嘉靖十八年(年),明廷把安陆府、德安府划出脱离郧阳管辖。嘉靖三十三年(年),施州(今恩施)划归郧阳藩镇上荆南道管理。隆庆四年(年),明廷把四川下川东道的夔州府和东川北道的保宁府、顺庆府划归郧阳藩镇代管。
郧阳藩镇是历史上仅有的一次大江汉一统时代,对它的研究,无论是对大江汉史研究,的一次贡献,还对中国藩镇史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更是对湖北明清史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另外对提振十堰的地位也是大有益处的。
《万历十一年的汉江特大洪灾》一文,就取自于《郧藩史籍》一书。
作者简介
黄忠富,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人,中学高级教师,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会委员,十堰市作协会员。长期致力于郧阳地域文化和汉水文化的考察和研究,在潜心于钻研古籍的同时,更注重田野调查,足迹遍及汉水中上游,作品散见于各省市自治区报刊杂志。曾出版发行《郧阳藩镇研究》系列丛书之《郧阳藩镇》《郧藩史籍》《郧阳古城大观》。
策划
潘能军编辑
小雅图片
网络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