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鳗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曾是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颜宁再次当选美
TUhjnbcbe - 2021/6/15 12:59:00

如果问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那么一定是人才无疑。无论是探索宇宙奥秘的空间站,彰显大国力量的核武器,还是服务于日常生活的家用电器和手机笔记本,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技术人才,经过不断的科研实验制造而成。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今天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才有了人类日益丰富多彩的生活。因此在如今的社会,“人才兴国”战略已经是大家必选的一项,是每个国家都在不断完善提升的*策。

然而就在这种形势之下,我国著名的女青年科学家,清华大学最年轻的博导和教授颜宁,却在年的时候毅然选择离开任职十年的清华,远赴千里之外的美国普林斯顿,并且在两年之后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年4月22日,颜宁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的院士。

颜宁其人

如果大家了解颜宁,就会知道这并不是颜宁第一次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与她的联系也不仅仅是新的工作单位那样简单。

作为一个自小就品学兼优,拥有异于常人天赋的学生,颜宁不负父母与亲朋所望,顺利考入中国的象牙塔清华大学。并且在年—年这四年内,在其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学习,成功获得学士学位。

然而如颜宁这般的人物,又如何能仅满足于学士学位,她还有更高的追求和理想,需要去发现更广阔的科学天空。于是颜宁在清华毕业之后,远渡重洋,来到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分子生物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并在四年之后开始博士后的研究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颜宁的背井离乡和苦心研究让她收获满满,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知。

年,圆满完成学习计划的颜宁,没有再答应普林斯顿的留校邀请,而是背起行囊,选择回到生她养她的故土,开始新的人生阶段。

在受聘清华大学后,她成为了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不仅在学业上给予了学生诸多的帮助,她的传奇事迹更激励了一届又一届的学子,让他们对于科学研究产生了越发浓烈的兴趣,学习劲头也比以往更足。

不仅如此,在教书育人之外,她还主持参加了多个科学项目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在开拓膜蛋白这个科学前沿领域,她和她所带领的学生团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每天坚持着12个小时的高强度实验,持续了数百个日夜。

终于在年的时候成功揭开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和工作原理;紧接着的年2月份,她所带领的研究组又在《科学》杂志发表了全球首个真核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的近原子分析率结构;同年7月,再次在《细胞》期刊发表了让无数感到震惊和兴奋的关于“电鳗的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结构”的学术文章。

一时之间,颜宁名声大噪,全世界都知道中国有位年轻(年时颜宁仅37岁)又厉害的女科学家,解决了半个科学界都无法破解的难题。很多科学实验室和知名企业都向颜宁伸出了橄榄枝,表示愿意为其提供丰厚的薪资待遇,为她的科研方向增添助力。

如果按着钱学森,钱三强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轨迹来行进,颜宁应该拒绝一切的外界诱惑,安心呆在清华,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祖国建设。

然而时代在变换,人物也非当时的思想,几经考量之下,颜宁在其主导项目取得研究成果之后,还是接受了普林斯顿大学的邀请,去了美国。

出国之因

其实颜宁出国的原因很复杂,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不过从其教育经历和个人性格倒是可以探究一二。

首先就是恩师施一公的影响。施一公和颜宁都曾是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的学生,只不过一个是89年毕业,一个是年毕业。当颜宁还是清华一枚青涩大学生时,施一公已经是名声大噪的科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的教授了。

颜宁在其回国作报告的时候,瞅准时机给施一公递交了一封自荐信,成功引起了施一公的注意与青睐,因此在出国进修之时,颜宁选择了普林斯顿,选择了施一公所在的分子生物学系。

当颜宁顺利取得博士学位,为去留问题而苦恼时,施一公又正准备回清华任教,于是劝说颜宁和他一起离开,回归母校清华。面对恩师的邀请,颜宁再次选择了跟随。

然而终究没有不散的宴席,在清华全职任教数年后,施一公开始筹备更大的事业——西湖大学,并且在年1月9日的时候辞去了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联系颜宁去美国的时间,我们不难猜测,恩师已经找到了人生的新方向,而自己再次站在了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应该有个果断的选择。

此时的她已经是年近不惑,再也不是20多岁的小姑娘,或许是时候离开恩师的庇佑,独自去外面的世界找寻新的人生方向。所以相比于说她崇洋媚外,我们更愿意相信她只是去梦想开始的地点,寻找下一个目标。

其次是竞选院士失败事件。作为一个学霸式的存在,无论是考清华,追随施一公,抑或是重大科研项目的突破,颜宁都可以说是无往不利,并没有遇到太大的风浪。甚至在大家眼里,她就是女神,没有她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

这样的人在骨子里必然是高傲的,也是脆弱的。当大家把她推上神坛,推上制高点,她心中的期望也会相应地提高。如果最终的结果与期望的相背离,她接受到的不是赞美和羡慕,而是同情和感叹。

而恰好她的恩师又在13年末当选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她的心就又变得迫切了一分,这些都导致了她在落选之后的失落和难过,所以在某种程度讲,中国也算是她的伤心地。

当然,这两点或许与她的离开不无关系,但一定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她对于学术科研的追求。

虽然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已经十分发达,但是相较于欧美,仍有差距,不仅是因为科研设备与制度,还体现在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去美国,去曾经生活学习过的地方,对于颜宁未来的科学研究不无好处。

况且闭门造车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无论任何一个行业,多看多听多学总没有坏处,去美国学习交流,碰撞更多不同的思想,也是自我提高与进步的一种方式。

况且颜宁虽然获得了美国的院士称号,带领美国的科研团队开展了多项研究,但是和中国科学界的联系也从未间断。时至今日她依旧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兼职教授,还曾去山东大学的青岛校区和新成立的西湖大学做报告演讲,由此可见,她的人虽然去了美国,但是心却没有被完全带走。未来时机允许,再回中国也是有很大的可能。

人才引进

当然,虽说我们都认可“科学无国界”这一说法,但是在如今各国竞争激烈,尤其是中美关系越发紧张的时间段,如同颜宁这种世界级科学家的离开,对于中国来说都是一种很大的损失。即使她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会为全世界所使用,但是最先获利必然是她所在的美国,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

也许颜宁的初心并非如此,但是她出走美国所带来的既定影响却无法改变,很多崇拜她的学生会选择跟随效仿,其余想要归国的学者也会心有顾忌。

这一连串的反应对于中国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甚至已经不单单是人才流失那么简单,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反向作用。

不过发生如今的局面,也不能将锅都扣到颜宁的头上,我们也应该有所反思,是否我们的院士选拔机制,我们人才引进和培养制度还有待改进,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最主要的,如同颜宁一样的出国留学生,尤其是去世界知名高校留学的学生,他们在取得相关学位后,大多数都会留在所就读的院校,很少有人愿意放下一切回国,颜宁当初能够选择回国已经是一件很鼓舞人心的事情。

而相比于今日科学工作者的归国热情,钱学森,钱三强等老一辈的科学家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回国,为祖国建设奉献所有心力的事迹,显然更让我们感动。

那么为什么中国强大了,对于科学研究和人才引进的制度更重视了,大家对于建设祖国的心却没有原来热烈了呢?

因为中国在进步,其他国家也没闲着,尤其是美国,对于科学家,对于这些可以给其创造巨大利润的人,无论是薪资待遇还是扶持力度,都非一般国家可以比拟。虽然我们对于它的*治作风和外交手段嗤之以鼻,但是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却不得不承认,中国还有诸多不足。

其次就是中国的科研环境,很多年轻的优秀学者人才,会因为资历,因为人脉问题而无法得到重视,甚至明明是自己的研究成果,却在转眼之间签上了师父或者其他有资历的前辈的名字。这让很多人心灰意冷,丧失研究热情,或者直接选择离开,出走他国。

而且在福利待遇方面,中国也相对较少,如同杨振宁这种科学界的泰斗级人物,在清华大学的任教年薪也不过百万,更遑论那些默默无名的研究员们。经常要连续十几日加班加点地工作忙碌,没有任何休息和陪伴家人的时间,到头来也不过是拿着并不算丰厚的工资。

也许大家认为科学家研究员应该有比常人更高的情怀,不应该只看重这些身外之物。然而无论职业,它的本质都是工作,工作的本质都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即使自己的情怀达到一定境界,可他们还有家人亲朋,还要生活交际,没有几个人能够真的为了科学事业不顾一切。

而与之相比,中国的娱乐圈,影视明星一部电影几个月的时间,就可以拿到上亿的报酬,动一动嗓子,露一露脸就可以拿到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辛苦费”。还有如今流行的主播行业,让那些原本应该在校园读书的孩子,都纷纷做起了明星梦,为了有一张好看的脸和身材去整容,去保养,却忘了他们最该充实的是精神世界,是他们的大脑。

这样的科研环境和社会环境,无论是对于科学家的培养还是其他人才的引进都没有任何的助力,相反还会将他们挡在国门之外。所以,通过颜宁事件,我们该反思该改进的事情有很多,不要一味地苛责和责怪他人,因为换个角度,换个方向,也许自己去做,还未必如人。

俗话说得好:“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把颜宁的离开当作一个警钟,当作是前进道路上的一个考验也未尝不好,让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我们存在的弊端与不足,然后尽最大的努力去反省去改正,未来取得的成果必然会更大,更丰硕。

最后,我们也想对那些在海外工作,或者有去海外工作想法的科学家和各界人士们说一句:“中国永远是你们最坚强的后盾,无论何时,都别忘了,祖国的大门永远向你们敞开,玩够了赶紧回来!”

声明:本平台只提供分享和交流不作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我就知道你“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曾是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颜宁再次当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