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锦蛇春季标测工作和阶段小结(附短片)
在一片小范围集中分布蛇类的地方,不仅适合对蛇类的活动行为进行观察,也利于用芯片标记测量的方法对蛇进行长期的生长监测。本文讲述了我们春季对辽宁某地野生赤峰锦蛇的观察和芯片标测工作的经过,同时也概括了近一年时间开展芯片标测技术工作的进展。也在此强调,文中一些记录和信息仅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学术权威!
1.前言
四月中旬,我国东北地区持续回暖,伴随着桃花的盛开,大地上的万物也迎着花香缓缓复苏。荒野中柳叶即将发芽,胡蜂飞舞,乌鸦翱翔,与此同时蛇类也从冬眠的洞穴中爬行而出舒展筋骨。
北方漫山的桃花会比绿叶更先展露姿色,Raven摄
初春外出晒太阳的赤峰锦蛇
年4月14日和4月18日,我两次来到辽西地区的户外某处,这里的一小片范围内集中分布着辽宁地区蛇类优势种类里的No.1,“赤峰锦蛇”,观察它们的同时,我和团队成员也在对这里的种群进行芯片标记和生命数据的定期监测。
↓春季赤峰锦蛇标测工作的纪录短片,在wifi下观看更清晰
2.赤峰锦蛇简介
赤峰锦蛇(Elapheanomala)分类上属于游蛇科-锦蛇属-赤峰锦蛇,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华北和东北中南部地区的大型无毒蛇。而在辽宁省内分布范围几乎达到全覆盖。它们是整个东北地区体型最大的蛇类,成年赤峰锦蛇体长可达1.5-2米,体重-克(1.2-3市斤)。一些罕见的个体更是超过2米,粗壮程度宛如成年人的手腕。
↓巨大的赤峰锦蛇摄于
↓队员Raven和赤峰锦蛇的合影
它们很好的适应了各样的生存环境,从开阔林地、灌木丛、田野、小溪边以及农家住户的石墙缝和柴火堆都可看见赤峰锦蛇的踪迹。
↓即将蜕皮的赤峰锦蛇,灰褐的体色让它很好融入落叶环境。Raven摄
↓雨后石墙上晒太阳的赤峰锦蛇,年6月摄于辽宁本溪
在这些环境中,它们以游猎的方式捕食遇见的各种小动物,包括多种鼠类和鸟类等。咬住猎物的同时,赤峰锦蛇会用强有力的身体对其进行绞杀,待猎物被挤压致死后从头部开始吞食。而面对小个体的猎物,赤峰锦蛇有时也会直接将其活吞。
↓山路上偶遇刚进食过的成体赤峰锦蛇,看它膨大的腹部推测它可能吞食了大老鼠或某种鸟类摄于
3.标记和监测方法
所谓芯片标记,就是给这里的每条蛇体内植入一枚生物芯片,芯片只有1.2毫米宽,8毫米长,带有芯片的注射器沿着蛇体后半段平滑刺入表皮与肌肉之间的空隙。蛇不易受伤且芯片在体内终生保留。
↓未拆封的生物芯片
↓芯片注射剂器给赤峰锦蛇植入生物芯片,Crystal摄
每个芯片具有独立的标识号,会被芯片扫描器识别读取,也就是说,注射完成后,每条赤峰锦蛇就有了独立的身份编号,方便重遇时进行识别。
↓显示芯片号的扫描器
植入芯片后,就要对此蛇进行各类数据测量和记录。包括体长、体重、等基础数据,此外还要记录标记和测量日期、个体性别、发现地点、时间点、当时天气气温和照片特写。
↓测量工具如下,其中体重测量中,若用手提秤配则布袋,电子台秤配塑料盒。软尺测量蛇体长。而蛇因为弯曲的身体测量长度难免有误差,因此一般会进行3次测量后取用平均数值作为最终体长数据。
↓我们去年初夏在其他地点单独测量一条成体赤峰锦蛇的体长,此蛇长1.75米,刘老二摄
4.监测周期和监测频率设定
监测的周期一般是以季节为单位的短周期和以年为跨度的长周期,而频率则根据每个季节蛇的活动规律而定。一般来说,每年初春,越冬后的蛇会集中外出晒太阳,此刻不仅容易寻找这里的蛇,而因为一些个体出眠后很可能还未进食,所以这时的测量结果实际最接近冬眠后第一时间的数据,这些初始数据中,体重数据尤为重要,它关系到与后期的捕食高峰季节的数据对比,因此4月中旬到5月初一般实地考察频率设定为3次,把能遇见到的新个体和以往标记个体都进行测量记录。
↓芯片编号的雌性赤峰锦蛇,标记并拍摄于0414
5月末到6月中下旬为初夏,这时气温继续升高,降水增多、草长莺飞、赤峰锦蛇进入一年当中第一个捕食高峰季节,并也可能外出求偶,这段时间可再考察2-3次,理论上说,亚成体和准成体的体重和体长(体重应更明显)都会显著大于出眠时期。若同一个体在同一年的初春和初夏都被测量了一次,即对这条蛇完成了一个短周期的监测。不过,初夏赤峰锦蛇会花更多时间外出游猎或求偶,在固定地点遇见的概率较初春有所下降(除非你在洞口蹲点)
↓正在远离岩石洞口进行游猎的成年雄性赤峰锦蛇,芯片编号,标记并拍摄于.05.30
7月中-8月初,不是暴雨就是高温,一天中气温早上开始就酷热难耐,这段时间白天蛇类活动频率下降,可不做监测工作。
待8月中旬开始,早晚转凉,赤峰锦蛇进入一年当中第二个活动高峰,监测行动可以开展,8月底到9月上中旬,蛇开始为冬眠做捕食储备,此时监测到的体重和体长数据基本可为衡量个体一年中整个活动期的体重变化情况作为依据。
周而复始,若能在数年中反复遇见同一个体,其以年为单位的数据变化也得以被记录,这也构成了以年为时间跨度的长监测周期
注:大型成体和老成体赤峰锦蛇生长速率较慢,适合进行长周期监测,亚成体和准成体生长较快,有必要进行短周期监测,目前未监测过幼体(但有发现记录)。辽西4月中开始赤峰锦蛇多为午后开始外出活动,5月底之后活动时间一般提前到上午10:30左右,6月下旬后的炎热天气,蛇可能在清早或者黄昏外出进行短暂活动,而在伏天最为湿热那几天,白天较难见到蛇,但蛇类领地内观察记录到过相当多的蛇蜕,这可能是在夜间较为湿润凉爽的时候退下的。而总体来说,雨后的晴天蛇更爱出来活动。
5.春季标记测量行动
辽西地区气候相对干燥,4月中旬的地面和树木可见的绿色依然是星星点点,但此刻正午之后的气温已经达到20℃之上,所以蛇午后会出来晒太阳。
我们来到目的地的一处山坡,这里白天大部分时间朝向阳光,晴天时巨大的岩石可供蛇类在其上面提升体温,而岩石距离洞口很近,遇到危险蛇可以迅速逃回洞中。这里在夏季周围植被密度合理,地段坡度排水良好,冬季时岩洞深度又适合蛇类躲避严寒。因此这片不大的范围才能聚集众多赤峰锦蛇,这样单条个体被重遇概率大大增加,进而才适合对其进行芯片标记和长期监测。
↓灌木和大岩石组成的向阳山坡地段
而4月中旬的初春,蛇还未进入捕食高峰,晒太阳的赤峰锦蛇,多数情况不会离洞口太远。蛇为变温动物,需要从环境中获取热量才能进行高效的活动和代谢。
4月14日,天气晴朗,我驱车来到这里,这是年第一次上山,蛰伏了一个冬季的热血早已爆发冲动,踏入蛇类领地一刻,目光里只有灌木岩石堆,大脑更是抛开寻蛇之外的一切。果然,此行不负所望,我遇到了今年第一条蛇,而更重要的是这也刷新了一年当中的最早发现记录。
↓这是一条准成体雌性赤峰蛇,被发现时候正好在洞口的大岩石边晒太阳,以前未被标记,新标后芯片编号为,0414标记完成后,测量体长1.43米,体重克。其皮肤质感陈旧,腹部显得单薄,可以判断出眠后没有进食和蜕皮。
在对它标记测量之后,将其放回原处。
在这片区域里的情况一般都是无独有偶,只要遇见了一条晒太阳的蛇,一般就会遇见第二条或者更多。此刻,继续寻找是必要的。因为阳光还很充足。山坡上我缓慢行进,高低迂回,果然,另一条赤峰锦蛇在一处有岩缝的落叶堆上沐浴阳光。个体看起来比第一条要大。当我抓住它时,有了一个让人振奋的发现!那就是用芯片扫描器略过蛇身时,迅速读取出了为的芯片号码,没错,这是重捕!
↓重捕个体,雌性,芯片编号,这次0414重捕测得体长1.49米,体重克,达到成体标准。测量之后放生回原地点。
在0613时的照片,而当时刚蜕皮,标记后测得体长1.41米,体重克,为准成年。
关于个体,10个月体型跨度由准成年变为成年,显然不仅生长程度明显,且被发现的地方和去年仅相隔几米远,活动范围几乎没变。这次被发现时的另一个细节为它的身体是热的,而尾巴是冰凉的,说明尾巴还在未暴露在外界。很可能此地落叶下的某个岩缝是它的稳定藏身之所。所以种种迹象说明它的二次发现一定程度体现了环境的稳定良好。这也是我们自去年初夏实行芯片标测工作以来的阶段性进展。
在4月14日的良好开端之下,我们在晴朗的4月18日又一次来到这里,希望能标记和测量到更多的个体。
当天在午后我们接近半山坡,而临时队员Crystal将体长测量尺忘记在车中让我不得不重返回车里取回,为了争取时间,我跑回停车处,拿到软尺再跑回来,累得我短时间内眼冒金星儿。
然而登上灌木岩石山坡后,找蛇的执念让我立刻忘记疲倦,坚定的意志让我再次找到了蛇。
一枚岩石上,一条巨大的赤峰锦蛇盘踞在上面沐浴阳光,显然这是成年个体,观察片刻后我抓住它,扫描显示无标识号,是未曾标记。
↓编号个体,雌性,标记并拍摄于0418,测得体长1.72米,体重克,个体巨大性格略微暴躁,抓取时咬了我的手臂。
完成的标记测量,将其放回原地,我继续搜索附近岩石,很幸运,今日仍是无独有偶,不远处岩洞旁,一条看起来更加巨大的赤峰锦蛇出现了,它松散身体,阳光晒在它的鳞片上闪闪反光。拍照后,我四步并两步冲上去拽住了它。而扫描显示,它依旧是一条未标记个体。
↓芯片标记号,雌性,0418,体长达到了1.77米,根据皮肤质感和沉淀的黑色素判断,这是一条老年个体,估计达到了15岁,而赤峰锦蛇的寿命应该可以轻易超过20年。
↓个体头部和颈部,沉淀了较多的黑色素,皮肤也缺乏韧性
6.阶段性总结
从去年初夏开始进行芯片标记测量工作以来,已经在这片区域标记测量了5条赤峰锦蛇,分别是1雄4雌。但一定还有相当一部分个体没有被标记。其中去年标记编号的成体雄性还未重捕,编号的雌蛇今年的重捕测量也是体现了标记监测工作有效的阶段性进展,加之今年初春的3条新标,表明这里的赤峰锦蛇基本都能够安稳度过严冬。
↓还未被重捕的,雄性,当时测得体长1.65米,体重克,拍摄于0530
↓5条已标赤峰锦蛇头部特写汇总
而标记监测工作会继续下去,随着今后数据的新增、扩充,以及观察次数的增加,我相信一定会有很多有趣的新发现,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