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鳗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郑国福饮食人生
TUhjnbcbe - 2021/5/22 18:30:00

饮食人生

文:郑国福

汪曾褀曾在文中劝导世人“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尝,不管是古代的还是异地的食物,都吃一点。一个一年到头吃大白菜的人是没有口福的。”

众所周知,老爷子一生“好”吃且厨艺了得。闲暇时,他自己乐意拎着竹篮去市场买菜,回得家来亲手择洗切配,掂锅掌勺,烹饪成果或亲人独品,或聚友众尝,好不快活,俨然“美食家”。

先生一生命运坎坷,却生性乐观通达,素静朗明,以苦为乐。世间万千味态,在他笔下无不“侧岭横峰、趣意盎然”。他的美食随笔文风平淡质朴,亲和自然妙趣,朴绌间渗透出睿智从容,读着容易心生宁静、闲适与恬淡。如他在散文《食豆饮水斋闲笔》中,就把常见的豌豆、黄豆、绿豆、扁豆、芸豆、红小豆、豇豆、蚕豆各类“吃法”写了个遍,美食功力非同寻常。

他,就这样在一蔬一果,一草一木,一季一岁中品尝寻常百味,感悟世态炎凉,享受至味人生。

对比先生的劝慰,自己则绝对归属“没有口福”之列。对于菜品,依着打小养成的“偏好”遵之循之,只求满足裹腹之需,绝无探索深研之意。于是乎,对生疏食材缺乏探索尝试勇气的秉性倒也不至于耽误什么,顶多,落个“口福不丰”罢了。

对于自己口味,也曾在不少的随笔中表述过。总体偏喜香咸,具有明显南昌地域特征的同时又极具个性。肉类,只吃猪肉,常见的牛羊驴肉非卤味形式不吃;鱼类,以淡水有鳞鱼为主,无鳞的鱼不管淡水鱼还是海水鱼均不愿挨边;禽类,不论天上飞的还是地上跑的一律不吃;蔬菜,则无太多禁忌,只有多吃少吃之分。故不少初识的朋友开始都以为我信佛。其实,我真当不了“酒肉穿肠过,佛主心中留”的道济和尚。口福简寡,纯属个人好恶。无聊时,也曾对自己个性鲜明的口味偏好作过些讨究。先说牛羊驴马等肉那特有膻味,觉得若蒸煮或煎炒都难以掩盖,但换成“卤”的形式,八角桂皮胡椒花椒辣椒葱姜蒜等调料统齐披挂上阵,久煮入味后焖锅收汁,咸香浓郁,富有嚼劲,吃起来会好接受些;又说无鳞淡水鱼,像常见的黄腊丁、鳝鱼、鲶鱼、泥鳅等,无不满身黏液,手感视觉都很是腻人,感觉入嘴挨舌很是“隔应”故不吃为好;再论野味山禽,常因味鲜至深而倍受追捧,也听说过不少冒着违法之嫌拼死饱“口福”的事儿。但那些稀罕物在我看来,也和常见的鸡鸭鹅一样,有种挥之不去的毛腥味,让我难以下筷。

以上列举的“异味异态”,是导致我不吃的主要原因。其实,吃了也不会产生什么不良反应,主要是心理因素作祟。

后来,自己发现很有意思的是,若单纯从食材的鲜美和营养的角度来论,我那些不喜吃的,几乎全都是食材界的“翘楚”“珍馐”。而吃的猪肉和有鳞淡水鱼,则是同类食材中品质最低档的。如此定论,自古民间流传的那句“地上跑的不如天上飞的,天上飞的又不如水里游的”的谚语,就是我的论据。

虽然看似口味“刁钻”,当然,世间也自有讨喜之味。前面坦白偏爱咸香味感。对赣地坊间那些腊熏腌渍食材可是情有独钟。比如,霉豆腐、腌柚子皮、腊肉熏肉香肠,那是百吃不厌。岳母手巧能干,是制作腌渍食品的能手。她用酒糟腌渍的油豆腐、草鱼块;自制的霉豆腐、柚子皮,晒的腊肉腊鱼腊猪蹄和香肠,着实令我爱喜。刚结婚的那些年,每年冬至后,老人家都会替我张罗各类腊腌小吃,成品后用玻璃罐装好送来分门别类地存放冰箱,无论是吃饭就粥下酒,各品种均夹出些许点缀于餐桌,往往能逾越山珍海味。后来,随着年龄增长,身体不少指标飘红超限。妻非认定是我的饮食口味惹得祸,说常吃的那些熏腊腌渍食品都是富含高致癌物的“垃圾食品”,便常常阻止和抵制岳母对我的爱心“创造”,极大地打击老人的积极性。到底岳母体恤我那口“偏爱”,虽也知道不大健康,但总不至于生生断了我的心头念想,对于她少量的爱心食材作品,叮嘱我以解馋为主,万不可当“饭”吃。

古有宋词“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来喻恋人相思。时下那帧“才下舌头,又上心头”的故乡至味,何尝又不是那缕浓郁不绝的乡愁?

前些年央视纪录频道播放的《舌尖上的中国I、II》热播全球。该片收录了全国包括港澳台在内34个省市自治区及特别行*区的特色风味小吃和家常菜。每位旅居异国他乡的炎黄游子,隔着屏幕从那一道道极富地域特色的家常菜中,都能找寻到故乡的味道、妈妈的味道。现代传媒的快捷,使得素里远隔万水千山的故乡与至亲,此刻竟能够如此亲近。有道是,山高路远,味浅情长。不觉间早已泪意阑珊……

感恩上苍眷顾。生命中虽然有着28年的军旅经历,但离开故土亲人的时间并不长。从当兵离家到军校毕业分回江西大约5年多点时间。记得刚去部队的第二年,二姐和姐夫就不远千里来驻地沈阳探望,当时正值端午前夕,姐姐姐夫大包小包装满了母亲为我准备的糯米粽和咸鸭蛋。那枚来自故乡的美味,现在回忆起来都是唇齿生香。

水为家乡清,月是故乡明。历经数十年至深至真味道涵养,自然对世情人生会有着同样至深至真的认知与感悟。有如李冶所著唐诗《八至》而言“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酸甜苦咸是舌间四种主味,李季兰诗中的“近远、深浅、高明、亲疏”则又是她自己对人生情感的叹喟。

对于味道,无论是舌尖上的,亦或是心间的,无外乎酸甜苦辣鲜香涩咸。只不过舌尖上的味道,属我们身体器官的感知;而心间的味道,却是深刻的生活感悟。或许都应该像先生所提倡的那般,我们要勇于去尝上一尝。毕竟只有经历过,才会有深刻至真感受。

世间,味道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策划/《大江文艺》杂志社

编辑/范语珊

审核/王婷

中国水利作家协会出品

长按扫码

1
查看完整版本: 郑国福饮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