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桂花鱼
佛味鲜生
-桂花鱼-
鱼中上品,诗里流芳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若品评“最有文化”的鱼,非鳜鱼莫属。
佛山人餐桌上的桂花鱼,便是鳜鱼。桂花鱼肉质鲜美紧致,做法多样,是珠三角宴席的常客。如今,桂花鱼大量养殖于佛山五区,这条高档鱼游进了寻常百姓家。
1中国人食用桂花鱼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汉代。
马王堆汉墓的出土物中,除了著名的千年不腐女尸辛追夫人外,还有20多种动物。按照现代生物学来划分,鳜鱼名列其中。可以推测,这些动物大部分是供墓主人食用的。
桂花鱼肉质细腻结实,鲜美少刺,可谓“鱼中上品”。《本草纲目》云:“鳜鱼肉甘平,主治肠内恶血,去腹内小虫,益气力,令人健肥。”
桂花鱼自古备受文人墨客青睐。
唐朝张志和一曲“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定格在最美仲春时节。大诗人陆游是豪放派,写桂花鱼却婉转清新:“梅子生仁燕护雏,遶檐新叶绿扶疏。朝来酒兴不可耐,买得钓船双鳜鱼”(《柯桥客亭》)。
相传,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化装为贫民在苏州松鹤楼菜馆就餐,该店厨师用鳜鱼出骨,鱼肉剞上花纹,加调味后拖上蛋黄糊,入热油锅嫩炸成熟,浇上熬热的糖醋卤汁,外脆里嫩酸甜可口,乾隆皇帝吃后很满意。苏州松鹤楼“松鼠鱼”从此名扬天下。
2佛山河网发达,气温适宜,一年四季都能大规模养殖桂花鱼。水流清新、水草丰茂的水体,都是桂花鱼的安乐窝。
“桃花流水鳜鱼肥”,不止入诗入画,还隐含了科学依据。桂花鱼喜欢在下雨天、微流水环境下产卵,每年5月至7月初最为集中。每次怀卵量为6万至20多万粒,可在流动水层里随波逐流,自由地发育生长。
桂花鱼是“蛇吞象”型的肉食性鱼类,能吞食超过自身长度的鲢鱼、草鱼、青鱼、武昌鱼、鳊鱼等活鱼苗。它一般在夜间以偷袭方式捕食活动猎物,以晚上8时左右最为凶猛。
因桂花鱼以活鱼虾为食,历来被视为池塘养鱼的敌害,长期捕而不养。随着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加,各地探索出一套活饲料鱼配套、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鱼养殖技术,桂花鱼已成为名贵鱼类养殖的主要对象。
3佛山西樵山下的何氏水产,桑基鱼塘鳞次栉比,颇为壮观。每天有超过30万条鲜活的桂花鱼,从这里游向千家万户的餐桌。
从鱼塘到餐桌,并非一蹴而就。如今,通过活鱼冷链物流配送技术,让桂花鱼在长时间、远距离的运输中,依然能保持鲜活和存活率高。同时,每条鱼都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