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山上的复垦植被
“这是马尾松,这是马棘草,这是高羊茅、百喜草、紫花苜蓿,还有乌桕……”雨过天晴之后的水龙山酸性废石场内,德铜环保部部长占幼鸿正向来访者做着生态复垦经验介绍。
这时,水坑边一棵树上挂着的金黄色球体引起了大家的好奇。
“这是树蛙产下的卵泡,对栖息地环境要求较高,是一个地方生态环境良好的重要标记。”来访者中一位专家一语道破“金球”的秘密。
在阳光照射下,“金球”闪烁着点点光泽,与郁郁葱葱的各类植物交相呼应。如果不是亲眼看到,你很难想象,这里曾经寸草不生,是一片荒芜的酸性“废弃地”。
“一边坚持生产建设,一边竭力恢复生态。”占幼鸿介绍说,早在八十年代初,德铜就着手开始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复垦试验研究,先后对水龙山酸性废石场、杨桃坞废石场、黄牛前边坡等地,因地制宜探索出“客土、穴植坑栽植被法”、“隔离+客土喷播”等多种类型技术,极大推动了矿山生态复垦工作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矿山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德铜的生态复垦从顶层设计到制度创新、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都日臻完善。作为日处理能力13万吨的大型铜矿山,德铜坚持紧盯国内外生态恢复最新前沿技术,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率先在矿山推广应用了“原位基质改良+直接植被技术”。
“该技术通过控水、控氧、基质改良,在‘废弃地’上重建一个人工或半人工的生态系统,人为加速植物自然演替进程,达到改良和利用土地的目的。”占幼鸿如是说。
1#尾矿库的复垦植被
与传统的常规技术相比,新技术成本低廉、操作简单,并且拥有“无需覆土”的巨大优势。如今,矿区可复垦“废弃地”,80%以上都进行了生态恢复。
而在远离矿区二十公里的4#尾矿库,德铜精尾厂水二工段副段长郑鹏,正徒步巡查记录边坡植被系统雨后生态情况,自年这里开始实施边坡复垦以来,他就一直工作在第一线。
“4#尾矿库采用的是难度相当大的‘中线法’堆坝,在这种情况下做复垦,国内还是首家,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就连平台设计都得靠自己摸索。”
从第14期大坝起,德铜就开始探索堆坝与复垦同设计、同施工的模式,回想起当时堆筑的时候,对复垦的每一个步骤精心计算、反复推敲的经历,郑鹏记忆犹新。
目前4#尾矿库进入第17期大坝堆筑,短短几年,白茫茫的尾砂坝体已换上一片沁人心脾的绿色。尽管4#尾矿库现已到了设计规划中堆筑的最后一期,但看着即将建成的5#尾矿库,郑鹏知道自己复垦的脚步不能停。
从单一的人工覆土植被到直接无土植被,再到形成自我维持、可持续的稳定植被系统,在矿山发展进程中,德铜始终把绿色矿山建设贯穿生产经营全过程,不断探索矿山生态复垦新模式,在生态复垦绿色征途中阔步前行。(杨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