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灾是人类历史上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面对铺天盖地的蝗虫:有的人认为是天灾,要君主修德敬天治方可驱除;有的人认为是自然灾害,人力完全可破除之,与其待天宽恕,不如人人自救。
《出埃及记》中记载了法老不让以色列人离开埃及,于是耶和华降下了十灾来显法他的神迹,同时威慑法老。《出埃及记》第10章记载的就是耶和华在埃及发动了蝗灾,这次蝗灾让埃及损失惨重,深深震撼了埃及法老。
出埃及记
《出埃及记》第10章:耶和华对摩西说:“你向埃及地伸杖,使蝗虫到埃及地上来,吃地上一切的菜蔬,就是冰雹所剩的。”摩西就向埃及地伸杖,那一昼一夜,耶和华使东风刮在埃及地上。到了早晨,东风把蝗虫刮了来。蝗虫上来,落在埃及的四境,甚是厉害,以前没有这样的,以后也必没有。因为这蝗虫遮满地面,甚至地都黑暗了,又吃地上一切的菜蔬,和冰雹所剩树上的果子。埃及遍地,无论是树木,是田间的菜蔬,连一点青的也没有留下。
面对铺天盖地的蝗虫,法老向摩西服软了,希望耶和华“饶恕我的罪,求耶和华你们的神,使我脱离这一次的死亡”。最终耶和华再次施展神力,埃及全境刮起了一股西风,这股风将所有的蝗虫都刮到红海里去了,一只也没有剩。
年2月,非洲东部地区遭遇了近70年来最严重的一场蝗灾,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其害,其中肯尼亚受灾最为严重。本次蝗灾沿着红海向东边扩展,印度和巴基斯坦内境内已经出现严重的蝗灾。据联合国官员预测,本次蝗灾预计让万人面临严重的粮食危机,是全人类不得不面对的一场灾难。
年东非大蝗灾
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报告说,这次沙漠蝗虫跟以往的陆地蝗虫不同,移动速度非常快,一个普通的蝗虫群可多达万只蝗虫,一天之内就可以移动大约公里,能吃掉大约万人的口粮。目前进入巴基斯坦境内的蝗虫多达亿只,但大面积进入中国的可能性极小,且中国面对蝗灾有一系列成熟而可靠的办法!
年5月,新疆北部爆发特大蝗灾,经浙江省农科院牵线搭桥,长兴县林城镇大批鸭子登上飞机,空运至新疆灭蝗。牧民指出,鸭子每天两次外出捕蝗,能一口气吃下多只蝗虫,3个月后已清空万亩土地上的蝗虫。另外新彊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以人工堆放石巢、修建鸟巢方式,吸引红椋鸟迁徙。新疆去年4月爆发蝗灾时,数以万计的红椋鸟曾大显身手,一只红椋鸟一天能捕食至只蝗虫。
生物治蝗
中国人面对天灾,主流层面从来不求神,不拜佛,而是自力更生,在人定胜天思想的指导下,以人力对抗天灾,救援天灾。蝗灾在中国古代也十分流行,但中国人历来采用人工治蝗的方式解决蝗灾,因此积累了大量的治蝗经验。
大唐开元四年(公元年),山东蝗灾复起,遮天蔽日的蝗虫所向披靡,百姓损失惨重。但是老百姓们不敢捕杀蝗虫,因为百姓们认为蝗灾是天神降下的天灾,捕杀蝗虫是对天神不敬,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天灾。因此灾区的老百姓们纷纷设坛祭神,进庙拜佛,一时间道士、僧人横行,在天灾之时再增人祸。
汴州刺史倪若水是一位清官,进士出身,为*清廉,在任期间扩建孔子庙,兴建州县学舍,勉励生徒,亲自教诲,境内教化盛行。当蝗灾发生后,皇帝派御史赴各州县,敦促官吏百姓捕杀蝗虫。倪若水上书皇帝,认为蝗灾乃天灾,要除去天灾,只有皇帝自修德行,诸神才会免除天灾。倪若水又指出,十六国时期的皇帝刘聪不修德行,蝗灾爆发后,派人捕杀填埋蝗虫,结果蝗灾更加惨烈。
逃蝗的百姓
《资治通鉴》倪若水谓:“蝗乃天灾,非人力所及,宜修德以禳之。刘聪无道,时,常捕埋之,为害益甚。
时任丞相的姚崇接到倪若水上书后,狠狠批评了倪若水这个书呆子,毕竟为官清廉与为官能干是有区别的。姚崇给倪若水回复:刘聪是伪帝,其德不胜妖;今上是明主,妖不胜其德。古代一方大员有德行,蝗虫不敢入其境;现在你治下蝗灾肆虐,难道是你德行有亏所致?现在坐视蝗虫吞食青苗,狠心不施救,最终导致饥荒无收成,到时这你这个刺史如何解释?
《新唐书姚崇传》聪伪主,德不胜妖,今妖不胜德。古者良守,蝗避其境,为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今坐视食苗,忍而不救,因以无年,刺史其谓何?
姚崇一番话惊醒梦中人,倪若水指责蝗灾是皇帝不修德行所致,那么本地的蝗灾也可指责成是地方最高行*长官不修德行所致。道德指责嘛,谁都可以用,毕竟大而无当的道德放之四海皆准,就看最终谁掌握了话语权。皇帝有最高权力加持,他说山东的蝗灾是山东官员不修德行所致,那么山东的官员必然无法洗脱自己。
姚崇治蝗
倪若水惊醒之后,立马按照宰相姚崇的办法捕杀蝗虫。捕杀之法就是夜沟火烧填埋法,在田地里挖出沟壑,沟中放置易燃之物,将蝗虫引至沟壑,夜间点燃沟壑,则可烧死蝗虫,还可引诱更多蝗虫到沟里被烧死。烧杀蝗虫后,再将沟壑填埋,一则防止蝗卵复活,二则将蝗虫变成肥料。
倪若水采用夜沟火烧填埋法主动捕杀蝗虫,据统计共计捕杀蝗虫14万石。唐朝时期,一石的重量约53公斤,一只成年蝗虫体重约2克,一公斤蝗虫约只,唐代一石蝗虫约2.65万只。倪若水捕杀蝗虫14万石,数量约在3.71亿只。
《新唐书姚崇传》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崇奏:“《诗》云:‘秉彼蟊贼,付畀炎火。’汉光武诏曰:‘勉顺时*,劝督农桑,去彼螟蜮,以及蟊贼。’此除蝗义也。且蝗畏人易驱。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惮勤。请夜设火,砍其旁,且焚且瘗,蝗乃可尽。古有讨除不胜者,特人不用命也。”乃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
从《新唐书姚崇传》中不难看出,中国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总结出了治蝗的办法,也就是火烧法。《诗经》中的“秉彼蟊贼,付畀炎火”,用白话解释就是:抓住那吃禾苗的害虫,扔到烈火中焚烧。汉光武帝的诏书表达的意思就是保证农业生产,消灭蝗虫等天灾是正义之举。
蝗虫
姚崇还指出消灭蝗灾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只有依靠百姓的力量,才能战胜蝗灾。”且蝗畏人易驱。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惮勤”,这句话的意思是:蝗虫怕人,容易驱除,加上田地都有主人,让他们各自去抢救自己的土地,他们一定不辞劳苦。姚崇认为消灭蝗灾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人们必然不会偷奸耍滑,捕杀蝗虫自然会出工出力。
对于治理蝗虫失败的原因,姚崇不认为是天神强大,也不认为是虫子强大,而是人事不争。“古有讨除不胜者,特人不用命也”,这句话说明,面对天灾,人们战而不胜,原因无它,只是因为人们奋争不力。如果人人都能团结一心除灾,那有战胜不了的天灾呢?
农业
汴州刺史倪若水面对蝗灾时,最初他认为是天降蝗灾,对于灭蝗之事置之不理,将希望放在皇帝修德行上面。在姚崇的批评指导下,倪若水率领全州百姓捕杀蝗虫,一役击杀3.71亿只蝗虫,成功将蝗灾解除。由此可见,面对天灾,与其求神拜佛,不如团结自救。求神拜佛是天灾之后的人祸,团结自救才是治灾的正道。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