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家乡的河
河水从魏家堡子流下,到村北河滩地分为两条水道,靠北山者水量较大。孩子们掏沙搬石,形成一个洗澡坑。旁有一块巨石,可供休息之用。三伏天,孩子们赤身裸体,趴在石块上,口中念道:“一盆火,两盆火,日头出来晒晒我!”山水较凉,暖身之后,又从大石头上跳入水中,直到精疲力竭,尽兴而归。永安八组溪涧张*宇冬天则是另一番冰天雪地的景象。枯水季节,河道冻实,水则从冰面上流过,整个河滩地变成大型冰场。农闲季节,学生又放寒假,冰场好不热闹。有的几个人坐上大爬犁,推拥而下;有的自己做一小爬犁,用冰钻支撑滑动;也有的两脚踩在小冰阀上,用一较长的冰钻在两腿间支撑,灵活滑动。女孩子们愿意打滑哧溜,扯成一长串,顺冰坡滑下,一人倒地,全队人仰马翻,传来笑声一片。要是到了正月,男女老少纷纷出动,哪怕只在冰上滚一滚,口中念念有词:“轱辘冰,轱辘冰,腰不疼来腿不疼!”凑个热闹,讨个吉祥。这也算乡间冰上运动会了。南山坡也有一股水流顺沟而下,到山脚形成一汪泉水。因是背坡,加上树高林密,石大沟深,即使夏季,也能翻到冰块。那泉水自然冰冷刺骨,不可伸入水中。因为清凉洁净,是村民最佳饮用水源。东北嘎小子张*宇除了没有污染,不知它还含有什么矿物质,什么微量元素,村民常年饮用,多半长寿。我的父辈长者都在八九十岁才辞世。邻居张大娘,高寿到九十三岁。永安山泉张*宇永安之门张*宇
02
家乡风物
家乡的自然景观不多,村东方北山脚下,石砬之间有一浅洞,叫做“老妈子洞”。可能是长年日晒风化,又有雨水冲刷,形成小洞。所说的“老妈子”,其实是黑熊。因洞狭小,黑熊难以栖身,村中人并未真的见到熊,狼倒是有的。五鼎山怪石泊冬天,大雪封山,难以觅食,狼便进到村里来。尤其夜深人静,风吹雪飘,狼嚎不止,令人惊恐。听老人传说,村公安委员,外号“姜大锤”,身强力壮、胆大勇猛。一次雪夜行走山路,狼竟然从身后扑到双肩,他双手攥住狼爪,转身将狼摔倒,狼爬起后“狼狈”逃窜,这次壮举,被传为佳话。此外较大的动物就是野猪,它只在山林中出没,极少到村中来。永安八组的森林达达
捕猎野猪,除了胆识、枪法,还要富有经验。野猪生性凶猛,口大牙长,皮毛蹭有松脂,极为坚韧。听到枪声或中弹,它会反扑过来,对猎手冲击,非常危险。公安委员曾用老洋炮打死野猪,送我家一份。可吃起来,肉质粗硬,并不可口。还有一神秘动物就是狐狸,所说的神秘就是狐狸能“成仙”,乡下人有病有灾,就去小庙拜狐仙。永安五鼎山大概狐狸有某些特殊举动,比如身体直立,两前爪抖动,人们无法解释,误为成仙。求仙结果,不言而喻。但是心理上的慰藉倒是可以满足的,说不定歪打正着,碰巧真的消灾祛病,狐仙名声不胫而走,传为风俗。其实,人们敬畏狐狸,还因为狐狸性格狡猾,常在夜间潜入村中,钻进鸡窝,吸干鸡血逃之夭夭。家乡较多的飞禽就是野鸡。说是飞禽,其实它飞得并不高远,只是跑得飞快。我在山坡上,就亲眼见过野鸡崽子,从眼前飞快跑掉。只听噗啦一声,等你反应过来,它早已无影无踪。野鸡是名贵食品,冬季药野鸡已是常事,我二大爷就是高手。
永安村原始村落刘志民
他把苞米粒子脐部抠一小洞,小心放入药剂(应该是氢酸钾铝,俗称“八步断肠散”)沿着野鸡雪中脚印轻轻置放,扫平人行足迹,回家静候。野鸡的行走习惯是沿原路返回,见有食物立即啄住,不出几步便倒地身亡。次日寻找,收获不小。家乡也有蝙蝠,只生长在特定的环境中。
永安村石龙岭杨培彬
头道沟岗梁上,与下马塘交界处,有一老和尚洞。名为和尚洞,其实并无和尚。小学时老师领我们远足,到达此洞。洞中开阔,约有三间房子大小。靠里边,左手方向有一向下小洞,只容一人身入。几个胆大同学下去,深不见底,老师恐有不测,赶忙吹哨召回。早有蝙蝠见人进洞便飞来飞去,状如飞燕,身形似鼠。它的翅膀由薄膜与鼠体相连。夜间捕食蚊蝇。
山间野地蛇类较为多见。大体上可分为有毒和无毒两种。黄花松就属无毒蛇,因爬行较慢,又不伤人,常被孩子捉来剥皮,晒干做药,有以毒攻毒之效。有毒的蛇俗名“野鸡脖子”,全身花俏,看去并无美感,反倒瘆人。况且爬行很快,有时伤人。我亲见一条蛇爬进鸡窝,吞食鸡蛋后,又缠上梨树,用力挤压,直到鸡蛋破碎,腹中鼓包消失才缓缓爬走。孩子们怕蛇又常常戏弄蛇。有一次,我们一群孩子走过一棵梨树,见蛇爬进大梨树的空洞,便分头去找鱼竿和烟油,将烟油子投进树洞,那条蛇便穿洞一跃而出,摔落地上,孩子们也就四散逃开,等到再回来查看,那蛇早已不见踪影,乡下人防蛇,烟品确实有效。家乡山北毗邻南芬铁矿,建国之初,矿山复工,开山爆破,惊天动地,野生动物大多逃进东边草河掌原始森林,难寻形迹。溪涧旁边枫树03
家乡的古迹
家乡较大人工建筑有两处,一是庙宇,二是围子。村中关帝庙,即老爷庙。旧时代将关公神化,奉为圣灵,修建庙宇顶礼膜拜。我小时候,庙堂完整,佛像威武,关公居中,两侧神像陪立,气氛肃穆,令人敬畏。年节时分,陆续有村民带贡品朝拜,祈福消灾。土地改革时期,破除封建迷信,神像人为破损,庙堂年久失修,歪梁斜柱,坍塌为泥土废墟。神佛威严荡然无存。修围子是在日伪统治时期,为防抗联与老百姓联系,在村子四周砌上石墙,高出人头。东西两端各有一个炮楼。听老人们说,修围子动用了南芬一带十里八村的人力物力。有一民工,夜晚返回南芬,因劳累过度,体力不支,从铁路桥上坠下,当即身亡。光复之后,石围子失去它的统治作用,炮楼成了孩子们游戏场所,我和小伙伴们在那里捉过迷藏。随着人口增多,盖房子就地取材,渐拆渐少,只剩断壁残垣。柏峪碉堡04
家乡的娱乐活动
过去,乡村生活贫困,文化娱乐更为缺失,只有一次秧歌表演留下深刻印象。那是在光复以后,春节期间。地点是在陈家大院。一些青壮男人,身穿花花绿绿的戏装,在锣鼓唢呐伴奏下,绕着圈子,扭扭唱唱。永安田园风光达达唱词是即兴现编,荤素混搭。有人手中举起一把扇子,边走边唱:“李玉喜(土改时为村长)的帽子狗尿苔,小曲不唱往下排,排到谁来谁就唱,某某某你赶快请下来!”被点到名字的人,走出圆形队伍,站到中央,又开始他的即兴演唱,以此类推。此外,乡村烧香也算一件盛事。村中大户人家为祈褔保平安,雇用一班艺人说唱表演,在祖先家谱前烧香上供,俗称“烧香”。遇有烧香,全村人都会跑去观看,站满南北大炕。表演者手持单鼓,用一鼓鞭有节奏的敲打。一边说唱,一边舞动身姿。那唱词我听不清,更记不住。最吸引人的表演是杂耍,只见壮汉口含大片刀,左右摇摆,进而在地上翻滚,很是惊险。由于人多拥挤,乏困之间,我便倒在土炕边角睡着了。直到下半夜烧香结束,爸爸把我背回家中,兴味索然。冬闲时节,常见的棋牌游戏是“推牌九”和“看纸牌”。赢家想多赚,输者想捞回,连宿隔夜,不见散伙。父亲有时也上牌场,这从母亲的争吵中得到证实。幸好土改时父亲当了农民协会文书,他们村干部带枪抓*,自己也就远离了*场。建国后,扑克传入乡间,这洋玩意风靡一时,大人小孩“手不释卷”,但少有*博,多为娱乐。冷清的乡间也就有了乐趣。还能想到的文化娱乐就是听大鼓书。河北山脚下,住着翟氏老两口,膝下无子,两人相依为命。老人身材高大,说书时敲着皮鼓,拉着架势,虽是外地口音,还能听得懂。说的都是古代英雄故事。一到关键之处,就说,”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或者“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卖了一个关子,引得你下回再来听书。05
家乡的学校
村中小学逐渐发展完善。土改后恢复教育,所谓学校其实是私塾。在张家空房的北炕,放上几张旧桌,几个孩子盘腿而坐。老先生焦殿元是我的启蒙老师,在乡下称为“老宝学”。他那胖胖的小女儿和我们为同学。课本是粗糙的黑纸。我们随老师唱读课文:“一个人,两只手,人有手,能做工。”“我爸爸种南瓜,种了南瓜,种土豆。”这就是我人生识字的初始。后来学员增加,搬进原来因战乱停用的小学。有三间教室,石墙泥瓦,较为宽敞。上级派来三位正式教员,他们是郭长相、孟庆勋、崔恩悦。荆凤春老师因是本地人,后调任村干部。这就是建国后,我们正规教育的开始。简陋的校舍面貌也有变化:窗户纸换成玻璃窗;操场修得较为平整,安上篮球架。打篮球时,老师竟用英语裁判,出界叫“欧赛”,争球叫“箭冒”,这是我最早听到的外语。初小四年很快就结束了,虽然只有八个毕业生,结业式还是郑重其事的。孟庆孚老师代我们撰写了“毕业献词”,让我朗诵:“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觉四年,学业期满。回想在校------”后面的话记不清了。老师还领我们照了毕业像,那是我人生第一张照片。山村小学留下了无尽的思念。回忆家乡往事,让我深切感受了母亲般的哺育;重温了孩提时代的快乐;解读了成长的原动力;回顾了人生前行的轨迹。如今家乡永安村,在工业化的巨大脚步声中几近消失。村民的后代,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告别了世代为农的生活。但我的祖先还安息在这片土地上。不知是留恋,还是失落;也不知是感叹,还是呼唤。作为耄耋老人,我真的把家乡的一切拥抱在怀中,深藏在心里,成为挥之不去的乡愁。孟祥德年2月20日作者简介
孟祥德,年生人,南芬永安村人。年入南芬九中读初中、高中,后留校工作,语文副高级教师。年退休,现定居沈阳。热爱文学,《沈阳晚报》等媒体发表。
文章:孟祥德图片:尚江、张*宇、*达、刘志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