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邀合作
中国铁人三项联赛、全国幼儿体育趣味赛、全国极限飞盘赛、建*周年红色古道越野赛诚邀赛事合作、“夜运会”打造夜经济!
联系刘先生
初春转暖,蛇类也开始从冬眠状态逐步苏醒。
而此时我们的户外活动也开始频繁起来。由于目前对毒蛇咬伤和神经毒还没有特别有效的药物可以及时救治。由于我们开展户外活动都在远离城市的山野中,一旦在徒步中被毒蛇攻击咬伤,无法及时得到解毒血清,很难得到有效的救治,而一些毒蛇救治的方法只能在短时间减缓毒蛇毒素或者排减一些毒素,不能完全解毒。
如果我们在偏远户外环境一旦被毒蛇攻击,生存的希望是非常渺小的。即使掌握再多的毒蛇咬伤救治办法都无法在户外活动中要特别注意预防被毒蛇攻击。了解毒蛇的习性和活动规律,规避被毒蛇攻击才是王道。
首先我们还是先了解下蛇的习性和活动规律:
蛇的习性蛇是一种变温动物,体温高时,代谢率高,活动频繁。夏季是蛇的“活动季节”,它们喜欢在树荫、草丛、溪旁等阴凉场所生活栖息。
蛇分为有毒和无毒;毒蛇怕人,受惊后会迅速逃跑,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大多由于我们没有发现它而过分逼近蛇体,或无意踩到毒蛇身体时,它才咬人。因此,我们在适于毒蛇活动的环境中行走时,提高警惕,并适当做好防护,许多蛇伤是可以避免的。
蛇类的活动规律第一类:喜欢在白天活动的,称为昼行性蛇类。如眼镜蛇、眼镜王蛇等。在十分炎热的夏天,也经常在夜间活动。
第二类:怕强光,喜欢在白天隐伏,夜间活动的,称为夜行性蛇类。如金环蛇、银环蛇、烙铁头等。
第三类:喜昏暗环境,多在晚上及阴雨天活动,耐寒能力强,称晨昏性蛇类。如五步蛇、蝮蛇等。在低温天气,也常在中午前后阳光充足时出没,而夜间活动得很少。
国内十种主要毒蛇特征、分布和习性
01眼镜蛇又名万蛇、吹风蛇、吹风鳖、扁头风、饭铲头等等。属眼镜蛇科毒蛇。
头部呈椭圆形,头部可竖立前半身。
体背呈黑色或黑褐色,有的还有若干细窄的白色横纹。身体有黄色横纹,背鳞平滑,腹面色较浅,颈部腹面有两个黑色点斑及一黑色横带。
眼镜蛇主要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区。
常栖息于丘陵山坡、坟堆、灌木林或山脚水边。
食性杂,鱼类、蛙类、鼠类、蜥蜴、鸟类及鸟蛋、家禽蛋类等均吃。
喜阳并常在白天活动,耐热性较强,被激怒时攻击性强。毒液为混合毒素。
02五步蛇又名尖吻腹、蕲蛇、白花蛇、棋盘蛇、百步蛇、翘鼻蛇及聋婆蛇等。
头部明显呈三角形,吻端尖而向前上方翘起。在鼻鳞和眼前窝之间有3个小鳞片,体背面深棕色或棕褐色,
正中有一行20多个方形的大斑块,两侧有八字形暗褐色大斑纹,顶端在背中线相接。眼后到颈侧,有黑色带状条纹,腹部黄白色,有明显的念珠斑。
五步蛇主要分布在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等省区。
常生活于山地、树木较多的落叶堆或岩隙间、山路边,草丛中亦有栖息。行动缓慢,很少活动,一旦受到惊动,则猛烈袭击。常于阴雨天气活动。捕食以鼠、蛇、鸟、蜥蝎、蛙类为主。毒液为溶血性毒.
03蝮蛇又名地扁蛇、土虺蛇、狗屎朴、灰链鞭、烂肚蛇、七寸子、麻七寸等。头呈三角形,有颊窝,背鳞明显。背面灰褐色,头背有一深色八字形斑,颞部有一镶黑色边的细白眉纹,躯干背面斑纹较大。
有的有深浅相同的横斑或有分散不规则的斑点,体侧有一列棕色斑点,腹面灰白或灰褐色,杂有黑斑。
蛇分布很广,东南沿海、东北平原、黄土高原、秦岭山地,新疆及内蒙古草原都有它的踪迹。
各种环境都可以生活。常栖息于草丛、乱石堆及田野上,多盘曲成团,如狗屎样。
以蛙、鸟及鼠类为食,也能吃鱼类、蛇类及蜥蜴。毒液具混合毒。
04烙铁头又名龟壳花蛇、老鼠蛇、恶乌子、金钱豹、笋壳斑、吊树猫、蕲蛇盖、野猫种等。
头部明显呈三角形,颈细,形如烙铁,故称烙铁头,头背都是小鳞片,体细长,尾长而末端细,有缠绕性。
体背面为淡棕色或棕褐色,背脊上有一行暗紫色波状纹,腹面浅褐色,散以深棕色细点。
烙铁头分布于我国的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浙江、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甘肃、四川、贵州等省区;国外分布于越南北部及缅甸北部。
常生活于丘陵及山区的灌木、溪边、竹林或住宅区附近。以鸟及鼠类为食,常于夜间活动,卵生。毒液以血循毒为主。
05竹叶青别名刁竹青、小青虫、红眼睛、青竹蛇、青竹标、焦尾巴、绿牙蛇等。
头部呈明显三角形,头背面被小鳞片,眼睛红色,体背和两侧都是鲜绿色,腹面为浅绿色,体侧各有一条黄色、白色或红白两色的纵线纹,尾背和尾端都为焦红色。尾巴较短,具有缠绕性.竹叶青主要分布在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常生活于低海拔山区溪边及草丛中,山区的竹丛、稻田及住宅旁的瓜棚杂草中也有发现。
昼夜活动,夜间活动频繁,以捕食青蛙、蜥蜴、鸟类和鼠类为生。其毒液为血循毒。
06眼镜王蛇Bestforyou又名过山风、山万蛇、大眼镜蛇、过山乌、大扁颈蛇等。
头部呈椭圆形,颈部能膨扁,前半身亦可竖立。与眼镜蛇亦有明显区别:眼镜王蛇躯体较大,颈背没有白色眼镜样斑纹、颈腹面也没有黑色点斑及横带。在头背顶鳞之后多了一对大形的枕鳞。
在受惊时与眼镜蛇一样能竖起前身扁起的膨颈向前方攻击。
眼镜王蛇主要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台湾、贵州、云南等省区。
常生活在平原至海拔米左右的高山林木中、水旁或岩缝树洞内,能上树。
白天活动,捕食蛇类、蜥蜴等。眼镜王蛇性凶猛,常主动攻击人畜,其毒液的毒性为混合毒,主要属于神经毒。
07金环蛇又名铁包金、金报应、金脚带、黄金甲、金蛇等,它是与银环蛇相近似的一种剧毒蛇。
它与银环蛇的区别点是:体躯较粗大,一般长1米以上。通身呈黑黄相间的少数明显的棱骨,尾略呈三棱形,末端扁而圆钝。
黑环与黄环几乎等宽,黄色环纹在体部有23-28环,在尾部有3-5环。
金环蛇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江西、云南和福建等省区。
常栖息于丘陵、山地和水域附近,为夜间活动,以鱼、蛙、蜥蜴、蛇、蛇卵及鼠为食饵。白天常盘着身体把头钻在身下。毒液为神经毒。
08银环蛇又称白花蛇、过基甲、白节蛇、银脚带、银包铁等,属爬行纲、蛇目、眼镜蛇科的一种剧毒蛇。
头部呈圆形,稍大于颈,通身背面具有黑白相间的横纹,白色横纹较黄色横纹窄,腹部全为白色。
尾端较尖细,这些特征可与其他具有黑白相间环纹的蛇相区别。
银环蛇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福建、浙江、云南、贵州、台湾、安徽和四川等省区。
多栖息于平原、丘陵或山脚近水的地方,特别是长有稀疏树木或小草丛的低矮山坡、坟地、田埂、路旁、菜畦等处。昼伏夜出。食鱼、蛙、蜥蜴、蛇及鼠类。毒液神经毒为主。
09蝰蛇又名圆斑蝰、古钱窗、金钱豹、金钱斑等。
头较大,略呈三角形,与颈部有明显区别,体粗壮而尾较短,头背面被着起棱的小鳞片,体背棕灰色,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也有三个纵行大圆斑,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腹面灰白色。
蝰蛇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省区常栖息于平原、丘陵或山区,活动场所是田野、或在龙舌兰和仙人掌等植物下盘卷成团,日夜都有活动,以鼠、鸟、蛇、蜥蜴及蛙类等动物为食。毒液以血循毒为主。
10海蛇海蛇科与眼镜蛇科一样,都是具有前沟牙的毒蛇。
我国有15种。譬如青环海蛇、环纹海蛇、淡灰海蛇、平颏海蛇、小头海蛇和海蝰等。海蛇生活于海水中,腹鳞退化,体圆柱形,尾侧扁,鼻孔朝上。
海蛇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浙江、江苏、山东和辽宁诸省区的海洋沿岸近海区。
特别是半淡半咸水的河口带。海蛇的蛇毒均为神经毒。
关于防蛇Aboutthesnake1.要尽量在小径上行走,不要往那些杂草灌木丛生的地方走。
2.蛇怕硫磺和雄黄的味道,可以在自家外围围墙周边放置硫磺、雄黄等驱蛇药品。
3.在野外要尽量将身体用长裤、靴子包裹住下半身,最好将长裤塞入靴子中,避免皮肤裸露。
4.蛇最喜欢在阴暗潮湿的地方休息隐藏,比如洞穴、洼地这些地方。提示:不是所有的蛇都待在地面上,有些蛇喜欢栖息在树枝、低矮的树丛上。
5.见到毒蛇后要保持镇定安静,不要突然移动或奔跑,应缓慢绕行或退后,没有十足把握千万不要发起攻击,一旦被蛇追逐,切勿直跑或直向下坡跑,要跑出“S”字型路线。
6.蛇讨厌风油精,到野外远足时最好带上一些。
被毒蛇咬伤有哪些症状
1.神经毒类症状:侵犯神经系统为主,局部反应较少,会出现局部疼痛、麻木、复视、眼睑下垂、视觉模糊、脉弱、流汗、恶心、呕吐、昏迷等全身症状。
2.血液毒类症状:侵犯血液系统为主,局部反应快而强烈,一般在被咬伤后30分钟内,局部开始出现剧痛、肿胀、发黑、出血等现象,时间较久之后,还可能出现水泡、脓包,全身会有皮下出血、血尿、咳血、流鼻血、发烧等症状。
3.混合毒类症状:同时兼具上述两种症状。
被毒蛇咬伤后该如何救治
1.立即就地自救或互救,千万不要惊慌、奔跑,那样会加快毒素的吸收和扩散。
2.立即用皮带、布带、手帕、绳索等物在距离伤口3-5厘米的地方缚扎,以减缓毒素扩散速度。每隔20分钟需放松2-3分钟,以避免肢体缺血坏死。
3.用清水冲洗伤口,用生理盐水或高锰酸钾液冲洗更好。此时,如果发现有毒牙残留必须拔出。
4.冲洗伤口后,用消过毒或清洁的刀片,连结两毒牙痕为中心做“十”字形切口,切口不宜太深,只要切至皮下能使毒液排出即可。
5.有条件的话,可以用拔火罐或者吸乳器反复抽吸伤口,将毒液吸出。紧急时也可用嘴吸,但是吸的人必须口腔无破溃,吐出毒液后要充分漱口。吸完后,要将伤口温敷,以利毒液继续流出。
6.简单处理后,医院。
致命的美丽最后提醒大家:徒步一定要结伴而行,切不可单人独行;晚上徒步一定要带好手电,仔细观察路面,切不可只顾徒步不看脚下;根据自身实际,做好一定的防蛇措施。
责任编辑:谢慧莉
编辑:宋玥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