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鱼属于辐鳍鱼纲颌针鱼目飞鱼科(Exocoetidae),体态修长,能长到三四十厘米。
它们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发达的胸鳍。飞鱼长长的胸鳍一直延伸到尾部,身体像织布的长梭。凭借自己流线型的优美体形,飞鱼可以在海中以10米/秒的速度高速运动。
跃出海面之前,飞鱼加速,速度可超过18米/秒,尾部迅速摆动,张开胸鳍,开始滑翔。跃出水面之后,飞鱼的尾部依然摆动不止(频率可达70次/秒),因而在空中呈现出S形的滑翔轨迹。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段滑翔结束的时候,飞鱼会收起胸鳍,短暂进入水里,接着尾鳍再猛力一摆,重新跃出水面,开始新一次滑翔。
飞鱼能够跃出水面十几米,在空中可停留40多秒。遇到顺风,飞个两三百米远都没问题。
飞鱼的背部颜色与海水接近,有青色的纹理,适合在海水表面活动,常常夜间飞行。
在中国古代,飞鱼被称为文鳐,据说长有双翅,喜夜间飞行。
魏晋·左思《吴都赋》有一句“文鳐夜飞而触纶”。
《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又西百八十里,曰泰器之山。观水出焉,西流注于流沙。是多文鳐鱼,状如鲤鱼,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
这两个古籍里都是指的飞鱼夜飞。
飞鱼的拉丁鱼学名是Exocoetidae,“ex-”意为“outof”,“koitos”意为“bed”。在欧洲古代,人们发现飞鱼晚上会飞,就纯朴善良地认为飞鱼晚上会飞到岸上睡觉,哈哈??,因此命名,意思就是在大海外面睡觉。
飞鱼广泛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温暖水域,在亚洲、非洲、欧美都有它们的身影。
飞鱼之国
加勒比海东端的珊瑚岛国巴巴多斯,是一个盛产飞鱼的地方,被称为“LandofFlyingFish(飞鱼之国)”。面积只有平方千米的小岛所在的海域中生存有各种各样的飞鱼。在这个美丽的岛国,飞鱼一度是人们主要的食物来源,捕鱼业(以飞鱼为主)是岛民重要的经济来源。
“山东天后”蕾哈娜是巴巴多斯人。图为蕾哈娜出席岛上的蕾哈娜路命名仪式
这里必须科普一下,飞鱼不是巴巴多斯国徽的标志。
巴巴多斯国徽左边是一只海豚,虽然这海豚长这样完全不像海豚![我猜测这是一只鬼头刀,因为加勒比海地区称鬼头刀为海豚鱼(dolphinfish)。]
右边是一只鹈鹕。但由于不求甚解,很多人把这条鱼叫作飞鱼,把中间这棵树认作无花果树。其实这树是榕树的一种,学名叫Ficuscitrifolia,英语叫bearedfigtree,和中国与欧洲的无花果树完全不一样。
这种树是巴巴多斯的国树,只有美洲才有,在巴巴多斯到处可见,据说“Barbados”这个国名就来自这种长着超长“胡须”的树。年葡萄牙人在小岛上登陆,看到这些长着“长胡须”的树,因此用葡萄牙语里的“长胡子”给这个岛命名。
↑↑看图,这树和无花果树有一点相似的地方吗?网络里关于外国的信息真是错漏百出,因此不知造成了多少令人啼笑皆非的误会!比如《迷失加勒比海1:误会中的美味》
扯远了。
巴巴多斯的一元硬币上面的鱼才是飞鱼。
巴巴多斯的邮票上有飞鱼。
巴巴多斯国菜是炸飞鱼与秋葵。
当地人用玉米面和秋葵制成一种叫“cou-cou”的面团,搭配上当地特产飞鱼食用。
另外,炸飞鱼丸和飞鱼三明治flyingfishcutter都是岛上常见的美食。
飞鱼之争
自年开始,原先分布在巴巴多斯海域的飞鱼向南迁移了海里,到了多巴哥岛海域。巴巴多斯的渔民认为捕捞飞鱼是他们的权利,因此依然去多巴哥岛捕捞,这下多巴哥岛的渔民就不愿意了。巴巴多斯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双方无法达成一致,于年把这事闹大了,闹到联合国去了。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仲裁法庭在年给两国划分了海域。当然还是按照地理位置划分啊,巴巴多斯占不到便宜。
巴巴多斯渔民虽然对此裁定非常不满,但也只能从多巴哥岛的渔船上买飞鱼,再卖给本国岛民。因此,飞鱼虽然是巴巴多斯国菜,但价格并不便宜。
我曾经去过巴巴多斯三次。岛上的住宿价格合理,冬天旺季离沙滩米不到的带空调的独卫大床房,只要出头,比海南还便宜。但岛上餐厅里的食物价格挺贵的,比如飞鱼,还有岛上特产MountGayRum(奇峰朗姆酒)都不便宜,但是味道鲜美,物有所值。
而巴巴多斯飞鱼现在还在不断地南迁,据说是全球变暖引起的。
飞鱼天敌
飞鱼并不轻易跃出水面,常是在遭到攻击或者受到某些外界刺激时,才会施展出这种特殊技能。飞鱼是生活在海洋上层的中型鱼类如鬼头刀、金枪鱼、剑鱼等凶猛鱼类争相捕食的对象,鲨鱼、海豚等也不会放过它们。鸟类也觊觎着飞鱼,尤其对军舰鸟来说,飞鱼简直是专门为自己打造的完美食物。
军舰鸟
军舰鸟
军舰鸟看这里:《像特斯拉一样自动驾驶的飞行冠军,时速公里!》
作为海鸟,军舰鸟的羽毛却不防水,羽毛沾湿后很难起飞,所以对于它们来说最惬意的就是在天空中等待飞鱼入口。它们喉部大大的喉囊可以当临时仓库,储存自己所捕获的猎物,所以虽然飞鱼小,但军舰鸟一次可以捕获多只放在仓库里啊。
飞鱼好不容易“修炼”出来的飞行大法就这样化为虚无,它们飞起来躲避海里的天敌的时候,运气不好的话就会悲惨地遭遇军舰鸟的捕食。
鲯鳅
↑鲯鳅即鬼头刀捕食飞鱼
海豚
伟大的探险家苏格兰人利文斯通写的探险日记中曾记载,年5月,在横渡印度洋前往孟买的途中遭遇好几次风暴。利文斯通写道:
海面上有海豚在追逐飞鱼群。
海豚的体色很浅,眼眶微绿,这是上帝放在大自然中的法则,让飞鱼可以容易看到海豚来袭的警讯。如果摄食者身上没有一些明显的记号,被摄食者的数目将会快速减少。而且飞鱼逃逸的速度快于海豚,海豚要不断地追才能获得食物。这使得摄食者与被摄食者之间维持一种奇妙的平衡。
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也写过海豚捕食飞鱼:
这次鱼类观察终于结束,康塞尔把一大群飞鱼加以分类。看海猪(不知这个海猪是什么?)猎取这些飞鱼,十分准确,再没有更新奇的了。不管它飞走的路程远近,不管它飞出的曲线多高,就在诺第留斯号上面也好,不幸的飞鱼老是碰到海豚的张开的嘴,把它迎接过去。
《老人与海》
美国基韦斯特的海明威之家里装饰着手工花砖,由飞鱼和海鸟的纹样构成。花砖展示着海明威对大海和飞鱼的热爱,不禁令人想起《老人与海》的片段:
老人趁着夜色划出港。海滩上也有其他船只出海。老人可以听到他们的船桨入水和划动的声音,不过还看不见他们。老人在黑暗中听见飞鱼出水时的抖动声。他非常喜欢飞鱼,把它们当作他在大海上最好的朋友。
海明威对军舰鸟、鬼头刀和飞鱼三者之间的捕猎时刻进行了大幅描写:
军舰鸟在空中飞得高些了,又盘旋起来,双翅纹丝不动。它随即猛然俯冲下来,老人看见飞鱼从海里跃出,在海面上拼命地掠去。
“鲯鳅,”老人说出声来,“大鲯鳅。”
他把双桨从桨架上取下,从船头下面拿出一根细钓丝。钓丝上系着一段铁丝导线和一只中号钓钩,他拿一条沙丁鱼挂在上面。他把钓丝从船舷放下水去,将上端紧系在船艄一只拳头螺栓上。跟着他在另一根钓丝上安上鱼饵,把它盘绕着搁在船头的阴影里。他又划起船来,注视着那只此刻正在水面上低低地飞掠的长翅膀黑鸟。
他看着看着,那鸟儿又朝下冲,为了俯冲,把翅膀朝后掠,然后猛地展开,追踪着飞鱼,可是没有成效。老人看见那些大鲯鳅追随在脱逃的鱼后面,把海面弄得微微隆起。鲯鳅在飞掠的鱼下面破水而行,只等飞鱼一掉下,就飞快地钻进水里。这群鲯鳅真大啊,他想。它们分布得很广,飞鱼很少脱逃的机会。那只鸟可没有成功的机会。飞鱼对它来说个头太大了,而且又飞得太快。
《老人与海》真是了解海洋生物的科普宝库,而且是以有趣、新鲜、吸引人的方式呈现。作家的博学令人敬佩不已,他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