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鳗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转载海南原生淡水鱼类探索纪行
TUhjnbcbe - 2021/4/8 17:18:00

本文节选自《中国国家地理》年6月刊《潜入泉流—探秘海南河源区的水下世界》。

定安县龙门镇久温塘火山冷泉

在定安县龙门镇久温塘村附近有一座叫做元宝山的火山口,它形成于数十万年前的一次火山爆发,而火山附近有一处天然的冷泉,它是海南火山岩水量最大的冷泉,也是目前国内流量最大的冷泉,共有泉眼十多个,每日涌量达到4万立方米。这里泉水清澈透明,水温常年保持在23-25度左右。冷泉周围横七竖八散落的岩石均为当年火山爆发后留下的火山岩。平日里周边许多村民会来此洗衣泡脚,逢年过节时这里甚至会人满为患,大部分来到这里游玩的都是当地的村民。

虽然村民带来了一定的生活污染,水底也有一些塑料袋等生活垃圾,但整体环境还算比较好,不仅如此,这里的水生植被也较为丰富,水中可见多种水生植物。

条纹小鲃

万泉吻虾虎

台湾梅氏鯿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里我找到了大群的条纹小鲃,其中有好几条已经发色,腹部呈现出鲜艳的橙红色,煞是好看;除此之外,这里我还看到了一群鳑鲏,各种虾蟹和淡水螺类;在这里我还有很重要的发现,我记录到了几种特别的虾虎,如万泉吻虾虎等。一些照片请相关专家鉴定之后被认为有可能是未定名的物种。周佳俊先生后来告诉我,国内的淡水虾虎分类不太完善,甚至比较混乱,现在已经命名的一些种类大部分是早年由日本学者发表的。台湾学者对这些种类也有一些研究,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大陆学者对于这一类非经济鱼类研究不多,因此我拍摄的好几种虾虎鱼可能目前仍未定种。

我选择使用了广角镜头记录这里丰富的植被,每拍摄一张照片之前,都需要花很大的心思去清理拍摄现场,将沙地和水草间的生活垃圾清理掉,才能拍到清爽的照片。值得庆幸的是,尽管有大片水域被外来物种凤眼莲——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水葫芦所侵占,但在冷泉附近的这片水域仍能看到一些特有的原生水草,如水菜花等,这些都是非常珍贵的拍摄对象。

拍摄进行了数个小时,夕阳开始慢慢西下,几个放牛的村民这时将一群水牛赶下了冷泉,牛群径直淌水来到了一片水葫芦茂密的区域,开始大快朵颐地啃食水葫芦。这些入侵物种当年就是为了喂牲口而引入了这里,但很快就蔓延得铺天盖地,遮挡了当地相对弱势的原生植物赖以生存的阳光。

在冷泉附近我们也辗转踩了好几个点,拍摄了许多纪录照片。在我们的几个目的地均发现了本地村民电鱼的情况。电鱼在海南乡下十分普遍,在我们的旅途中常看见村民们背着自制的简陋电鱼装备行走于水塘湿地间。

王裕旭先生告诉我们,这是当地村民闲暇时的娱乐活动,主要目标是较大的罗非鱼,虽然这是一种入侵物种,但同时电鱼也常会电死一些当地的原生小鱼,并偶有漏电等意外造成人员伤亡。电鱼也是一些村民挣钱养家的途径,在我们途经的一些小饭馆,常看到菜单上有炸小河鱼的字样。王裕旭先生认为,它们是乡村百姓重要的蛋白质来源,现在的市场需求也在越来越大。村民的生活和原生鱼类的生存,成为了一个不可化解的矛盾,然而我更担心水源地的污染和开发造成的原生环境大片消失。

除了电鱼,在附近一些水源地也常常见到当地村民洗澡,在我们拍摄期间一直有许多当地孩子在周围游泳嬉戏。图中可见水体颜色整体发蓝,我们在水底发现了许多洗发水和沐浴液的塑料袋,我想这片水域应该已经成为了附近村庄的天然浴场,这让我不免有些无奈。在下水拍摄后,也明显发现由于生活污染,水体能见度并不算好。

定安县母瑞山饮用水水源

在海南省定安县南端有一座母瑞山,它位于定安、琼海、屯昌三县交界处,方圆一百多公里,是五指山向东延伸的一支山脉,山体不算高,最高的马鞍岭海拔也不到米。在山区深处,有一片纯净的水源,是定安村民平时生活用水的源泉,也是我们此行的拍摄重点目的地之一。该保护区为省一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总面积0.平方公里,全长2公里,处于山间深处,有几个深潭被溪水相连。这一水系属于流经于此万泉河的支流。这里环境较为复杂,两岸尽是数十米高的峭壁,上下游落差大,水流湍急,潭深且周围怪石嶙岣。

为了拍摄一些较深的水潭潭底的生态环境,我选择使用了水肺潜水装备。

保亭近腹吸鳅

保亭近腹吸鳅

保亭近腹吸鳅

保亭近腹吸鳅

求偶中的保亭近腹吸鳅

琼中拟平鳅

争斗中的虾虎

与定安冷泉有所不同,这片潭水主要是碎石底质,水中几乎找不到水生植物,而这里分布有一些独特的底栖性鱼类,如保亭近腹吸鳅和琼中拟平鳅,其中前者的模式产地在保亭,但在其他水域已经很难找到,只有在这里才能看到它们成群活动,有时还会三三两两追逐嬉闹;而后者则是拟平鳅在万泉河流域的一个亚种,分布十分狭窄。另外在石缝和枯叶间,只要有足够的耐心细细观察,你会发现虾虎之间有许多有趣的行为,当两条成年雄性狭路相逢时,它们常会相互追逐,竖起背鳍,剑拔弩张地恐吓对方,如果没能吓退另一条虾虎,它们甚至会张开大嘴呈怒吼状,去试图恐吓对方。印象中我从没有见到自然环境下有人记录过这样的生物行为,也许是因为只有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才会有幸目睹这样的场景。幸运的是在我的长时间蹲守后,竟成功地拍到了几张,当时在水下欣喜若狂,几乎也要吼了出来。

为了来到上游最深的一个潭,我一路向上涉水,背着沉重的潜水装备在湿滑的石块间行走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一路上几次差点摔倒,在经过一处湿滑的石滩时终于一脚打滑摔了个人仰马翻,当时能清晰地听见钢瓶撞击在石头上刺耳的声音,这时的我仰面朝天,像沙滩上被翻过身的海龟一样动弹不得,最后好不容易才在同伴的帮助下挣扎着站了起来,接下来只好四肢并用,终于连走带爬地来到了上游的一个深潭。

潭水微微发绿,深度大概在四五米左右,在我寻找潭底生物时,一张几米长的大网突然从天而降,在我头顶铺天盖日地洒了下来,着实吓了我一跳,回过神来我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好好拍摄一下这个场景,我在两块巨石间的深沟中置底,找好位置,冲着头顶的阳光拍摄,阳光很好地将长网的轮廓勾勒出来,形成了完美的剪影。我后来才知道这是当地村民撒下的长网,不为了生计,仅仅是娱乐。但这样频繁地捕捞已经让这里的鱼变得十分稀少,偶尔看到几条零零星星的白甲鱼从眼前游过,还总有几条脊椎是畸形的,周佳俊先生告诉我,这应该是当地村民电鱼所致。想到这个我突然有点庆幸,眼下我头顶出现的是渔网,而不是电鱼的竹竿。

图文素材来自网络,更多精彩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载海南原生淡水鱼类探索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