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鱼类为了求得生存与繁衍,在经历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演化出具有毒棘或含毒的组织或器官,此类鱼类统称有毒鱼类。这些鱼类多分布于海洋中,少数分布于淡水中。本文参考《中国有毒及药用鱼类新志》(伍汉霖,),介绍部分湖南分布的有毒鱼类,以提高对鱼类的认识,避免造成食鱼中毒。
血清毒素
日本鳗鲡和合鳃目中的黄鳝,其血液(血清)中也含有毒素,称为鱼血清毒素(Ichthyohemotoxic),该类毒素不稳定,可以被加热或胃液所破坏。一般情况下,鱼肉虽未洗净血液,但经煮熟后进食,不会引起中毒。但大量生饮含有鱼血清毒素的鱼血会引起中毒,此外,人体黏膜受损,接触有毒的鱼血也会引起炎症(伍汉霖,)。
日本鳗鲡
黄鳝
胆毒
鲤科的部分鱼类为胆毒鱼类(gall-bladderpoisonousfish),包括青鱼、草鱼、赤眼鳟、翘嘴鲌、团头鲂、鲢、鳙、似刺鳊鮈、鲫、鲤等。胆毒鱼类源自鲤科鱼类,吞服任何鲤科鱼类的鱼胆均是危险的。几种鱼类胆的毒性依次为鲫>团头鲂>青鱼>鲢>鳙>翘嘴鲌>鲤>草鱼>似刺鳊鮈>赤眼鳟。草鱼产量大,容易购得,且其胆囊很大,胆汁多,民间有吞服草鱼胆治病的土方,但中毒的患者几占总数的80%以上。鲤胆成分为鲤醇硫酸酯钠,具热稳定性,且不易被乙醇所破坏,不论生吞、熟食或用酒泡后吞服,均会引起中毒,外用也难幸免。鱼胆中毒主要是胆汁毒素严重损伤肝、肾,造成肝脏变性、坏死或肾小管损伤,集合管阻塞,肾小球滤过减少,尿流排出受阻,短期内即导致肝、肾功能衰竭,脑细胞受损,脑水肿严重,心肌损害,出现心血管与神经系统病变,病情急剧恶化,严重者导致死亡(伍汉霖,)。
卵毒
鲤科鲃亚科的薄颌光唇鱼、厚唇光唇鱼、半刺光唇鱼、侧条光唇鱼,裂腹鱼亚科的灰裂腹鱼和鲇形目鲇科的鲇为卵毒鱼类(ichthyootoxicfish),在产卵繁殖期,该类鱼类为保护自身和防止产出的卵被其他动物所食,其成熟的卵和卵巢含毒,肌肉及其他部分无毒。误食鱼卵会出现中毒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急性腹泻、腹痛等胃肠症状,伴有口苦、嘴干、冷汗、寒颤、眩晕、头痛、脉快、心律不齐等症状,个别患者会出现瞳孔放大、晕厥、胸闷、苍白、下咽困难、耳鸣等症状,严重者肉痉挛、麻痹、惊厥、昏迷甚至死亡。由于食后不久即发生呕吐症状,使人不能继续进食,故一般中毒症状严重者不多,少有死亡。轻者1~6h内不治而愈(伍汉霖,)。
光唇鱼
裂腹鱼
鲇
刺(棘)毒
鲇形目和鲈形目的部分鱼类为刺(棘)毒鱼类(venomousoracanthotoxicfish),其毒器由毒腺、毒刺(毒棘)和沟管3部分构成,毒刺(毒棘)机械刺伤人体后,毒腺分泌的毒液通过沟管输入人体,引起局部或全身中毒。毒器是在演化过程中适应更有效的刺击行为而发展起来的。被刺中时,局部有戳刺、搏动和烫伤感,持续20分钟左右,且可沿肢体向上扩散,严重者疼痛更剧烈,时间更长,可持续40小时,伤口附近可因局部缺血而呈苍白色,不久成青紫并出现红肿,严重者整个肢体可大面积水肿,伴以淋巴腺肿大、麻木及伤口坏疽,导致原发性休克,但无死亡报道。该类毒素是胃肠外毒素,仅在胃外路线才有效,分子结构大,可被加热或胃液迅速破坏,故煮熟后,其肉可食用(伍汉霖,)。
黄颡鱼胸鳍毒刺
鲀毒
暗纹东方鲀为鲀毒鱼类(poisonouspuffer-likefish),鲀毒鱼类是指内脏或肌肉、皮肤等部位蓄积河鲀毒素(tetrodontoxin,简称TTX)的鱼类。暗纹东方鲀卵巢、肝脏有剧毒,卵巢在繁殖期含毒更高,皮肤和肠道有强毒,肌肉、血液和精巢无毒。若烹饪处理不当,可致人死亡,固民间有“冒死吃河豚”之说。烹饪时,必须将皮剥掉,去除内脏、眼睛,洗净血液后长时间烹煮,方可食用。中毒症状轻者唇、舌端麻痹,指端针刺感,腹胀痛;次轻者恶心,眩晕,四肢肌肉麻痹,步态踉跄失常;重者全身运动机能完全麻痹,出现语言障碍,膈肌和呼吸中枢麻痹,不久呼吸停止,窒息死亡。救治时先催吐、洗胃、导泻;血压下降,可利用强心剂、肾上腺皮质素治疗,阿托品和莨菪碱试剂对河豚毒素有解毒作用(伍汉霖,)。
河豚(图片来自网络)
文字、图片来源:李鸿
校对:田兴
编辑:高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