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科投苑的资深粉丝:
点击上方科投苑→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分享人:科林大湾汇价投俱乐部
分享时间:年12月5日
整理/编辑/排版:李华为/邓煜媛/小韭菜大湾汇科投苑团队
免责申明:本文仅作内部讨论,不作投资推荐。
未经分享人和大湾汇一致同意,严禁转载!
建议阅读时长25分钟
总结:孚能科技三元软包动力电池领域技术领先,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现在被严重低估,特别是年,其战略合作方戴姆勒车一放量,整体估值、利润率直接由负转正,增长潜力比较大。
我建议暂时先观望,因为年底肯定业绩很差,明年也要看看。总的来说,从在手订单来判断,我觉得他的市值可以上千亿。
第一部分行业介绍市面上的动力电池分为几个层级,电池厂商生产电芯,电芯组装成模组,模组再组成PACK,我们把它叫作整包,整包之后就可以上车了。CATL,BYD的CTP技术就是省去了模组这一步,直接从电芯到PACK。
我们一般说这个车有多少度电,是指这个包里面有多少度电。
电池外形主要有三种:圆柱、方形和软包。
圆柱是很成熟的一种工艺。在国外,松下做得比较多。国内以宁德时代、比亚迪为主,主要做方形。软包主要用在小电池上面,比如:电动工具、3C电池,之前做在手机电池上比较多。
国内动力电池很长一段时间主流用的是方壳,现在软包动力电池在逐渐起量。它是行业未来趋势,软包电池前期有些技术问题没法解决,现在基本上解决得差不多。国外以LG和SKI为首,基本上做软包,比如:奔驰、大众很多就是用的软包。
孚能主要做软包电池。
上面这三种电池是三种不同的工艺,产线不能切换来切换去。
孚能是国内软包电池的龙头,但软包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不大,所以它不是很出名,不像宁德时代这种。
看上面这张图,电池里面分正极和负极,正负极之间有个隔膜,电池原理是锂离子在正负极间来回摇摆,电子在外回路里面进行运动,从而实现充放电的过程。
正极和负极不能直接贴着,直接贴着就快速放电了,所以就需要塑料膜把它给隔开,让离子通过但不能让电子通过,隔膜就起这个作用。
软包、方壳只是不同的封装方式,比如方壳是外面套一个铝壳,软包是外面套一个铝塑膜。这两个工艺不一样,我们把电池里面的部分叫做极芯。方壳是把极芯塞进铝壳里;软包是极芯做好之后,用铝塑膜包起来,再用热压方式塑封。
下面这张图是三种电池的性能对比。
从安全性上来说,软包〉方形〉圆柱,因为要考虑起火和爆炸的问题,毕竟涉及到化学物质,特别是现在市面上的三元电池,安全性是存疑的,只要受到特别严重的挤压或者发生内短路,就会起火。如果里面产生的气体排不出来,就会很迅速爆炸。所以,方形的外面是一层很硬的壳,没办法一瞬间破裂,让气体释放出来。软包外面是一层铝塑膜,就是一层薄薄的膜,能轻松地裂开,气体就可以出来,这东西只会着火不会爆炸,这是从电芯层级进行分析。
从PACK成组效率分析,现在,方壳和软包工艺都在进步,成组效率在往上提,方壳可能稍微高一点。从现在行业趋势看,软包也不是不能做高,可以做成大模组的形式。所以我认为这两者将来差异不会特别大,比亚迪是特别极限的方壳了,它的成组效率会特别高。圆柱电池的成组效率稍微低一点。
产品一致性方面,圆柱〉软包、方形,因为圆柱电池一般做得比较小,比如,就3、5安时,软包、方形有50安时或者更大,大家都有偏差,如果都偏差1%,圆柱的偏差就是0.05安时,软包和方形就会偏差0.5安时,所以,一致性方面,圆柱的会好很多。
设计灵活性(指单个电芯的设计及产线的灵活性)方面,圆柱基本上是定死的,就是一条线定了之后,比如、,就只能做这个。方形是可以稍微变一变,变大变小,但是一旦有变,结构件要重新开模,产线也会变化,所以灵活性也不是那么高。软包就是外面一层膜盖下来,这个膜可以裁大也可以裁小,所以相对而言灵活性上就高很多,但是也要做一些工装夹具的修改。
循环寿命主要受制于材料体系,假如都使用NCM,软包的可能比方形的稍微好一点,但不会特别多。圆柱整体膨胀空间不大。电池在循环过程中会膨胀。如果没有一定的空间膨胀的话,循环寿命就会跳水。所以,圆柱不如软包、方形。
充放电倍率方面,软包〉方形〉圆柱,因为电流是需要引出来,引出来就涉及到要用铜箔还是用铝箔去引,极耳与极柱接触面积就决定了能通多大电流。软包的极耳引出面积特别大,倍率表现会好一些,而且它整个比较薄,散热比较快。
所以,考虑到未来快充趋势,现在可能30分钟充8%-80%,下一代就会20分钟充8%-80%。对于电池厂来说,软包的压力稍微小一点,方形和圆柱因为过电流的区域就那么点,所以压力会大一些,但是总的来说这几种使用起来没有什么问题。
主要产品
车企都想做出高能量密度的新能源汽车。这样对电池形状就会有一定要求,电池产线必须按照这种要求来准备,从而导致电池灵活性比较差。
市面上如果有标准品出现,比较容易适配这些车企。所以,这个标准品是很重要,但是电池开发周期很长,特别是循环测试等消耗的时间和资源很多,国内车企没有动力开发一款新电池,只有国的头部企业,比如:德系车大众、宝马,他们愿意定义电池该怎么做,然后拉上一些电池厂共同开发产品。
以前,比如德国想直接定义电芯,后来发现各家电池厂方向不一样,有的做软包,有的做硬壳,有的做圆柱,所以就转而定义成模组层级,也就成了两代模组,一个是模组/模组,以及这一代马上量产的MEB平台上的模组,这是综合考虑灵活性、成本、能量密度后的结果。
中国做电池还是比较早的,不会像燃油车时代跟国际差距那么大,同时大家也会有一些自己的理解。例如,比亚迪因为常年跟整车做配合,所以思考设计不会单从电芯设计思考,而是从整个电池包设计,以及从整车配合上来思考。然后直接一步到位,做成高集成度电池系统。宁德时代跟着车企做,模组/模组有参加,后面他重新规划产品,考虑成本下降,综合考量电芯共用性,做成大模组形式。而不是像比亚迪这种比较极端,直接把模组差不多省完了,整个产线也改动很大。宁德时代做成的这种,比如几块模组拼起来,成本上稍微差一点点,但灵活性上好一些,通用性好一些,这基本上就是一个产品变化趋势。
国外车企,特别是欧洲,他们目前想法没有国内这么激进,他们自己也想定标准,所以后面还是以大众为首的为主。
上面模组现在有部分车型在用,整车集成度不高,我认为是第一代产品,起试水的作用。
中间这个是现在的主流产品模组。右边是国内激进版的下一代产品,电动车要想代替燃油车只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成了,就是成本必须下降,未来趋势依然会朝着大模组/CTP的方向走,这是毋庸置疑的。
除了以上这些产品外,戴姆勒、宝马等有一些自己的想法,特别是戴姆勒,它的产品通用性不是那么强,在市面上不是那么容易流通,不像大众的模组,大家拿过来都可以用。
孚能科技模组/模组、模组都有做,现在模组开发得差不多了,作为主要产品会向市面上推广,相当于我有一个标准品,这家车企不要了,另一家车企也会要,不会出现这家车企销量不好,我这个产品线就废了。
除了标准品的开发,部分定制产品也无法忽视。孚能主要看点是因为拿了戴姆勒的大单,戴姆勒销量是有保证的,毕竟是全球数一数二的大车厂。所以,我给你定制开发,我整个产线也能满产,未来依然会深入绑定我的产品,不会说不用就不用了。
孚能现在还处于被严重低估,特别是明年,一旦戴姆勒销售放量,利润率直接由负转正,整体估值增长潜力比较大。
从整个行业来看,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未来是持续增长的,前期每年增速可能比较快,有50%,后期有30%,这个确定性很强。
下图是GGII做的软包电池预测,成长速度也是按照全球动力电池的趋势来的。预计到年,全球有.4GWh,中国占1/3左右。
全球动力电池竞争格局
年,全球前十动力电池企业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LGC等,LGC今年上半年跟宁德时代基本上是五五开的局面,因为LGC在欧洲开始放量了。它前两年在欧洲拿的项目,这2年开始投产了。宁德时代主要是国内的量大,欧洲的量没有那么多,因为它之前没有在欧洲建电芯厂,而且配套欧洲的车型也不是很多。后续宁德时代在欧洲也有建厂计划,但是欧洲对本地化生产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我觉得短期内还是LGC量会比较大。比亚迪体量在上升,比亚迪主要供货是给自己的,这2年动力电池市场份额一直在下降。但是考虑到比亚迪多年新能源车经验,后续比亚迪整车我还是比较看好的,对应它的电池市占率会逐渐提高。
软包电池市场格局方面,孚能全球市场占比很少,因为他客户不多,开始主要供给北汽新能源,北汽新能源在国内销量不高,又主要针对营运车市场。今年以来,新冠影响,基本上就没卖几辆车。未来,万向因为用软包拿到了大众的大单,它的市占率会肯定会迅速地攀升起来。
国轩高科、天津力神比较侧重于做一些小客户,比如专用车、部分商用车,出货量没有头部企业大,所以市占率比较小。
三元电池
年中国三元材料动力电池装机量市场份额
资料来源:GGII
宁德时代是主推三元的,占比达52%。比亚迪年为了适应能量密度补贴*策,迅速切换到三元,年左右发现未来市场是以成本为导向的,着力提高技术,加上他对技术的理解、整包的理解比较到位,主要方向又变回了铁锂。
孚能虽然也做三元,实际上他的客户比较少,而且他的客户也不是把它当主要的供应商。比如北汽今年以来车卖得不怎么样,就优先保证宁德时代了,年Q1-Q3孚能的出货量很少。这就导致了今年肯定亏,而且年底亏得更惨。所以,从市值以及业绩上看是属于至暗时刻。
孚能今年还能有0.38Gwh的装机量,主要原因是搭上了广汽AionV。广汽自从Aion系列出来之后,销量挺不错。AionS现在每个月辆的水平,AionV是辆的水平,还有AionLX。这个车广汽把它定位为向高端市场,实际上没卖多少辆。
电池商业模式
电池产业每一个地方的逻辑是不太一样的。电池跟车绑定是比较密切的,电芯路线跟着车走。中游的隔膜、电解液、正极、负极比较柔性化一点,最多是加量加多加少。宁德时代电芯占比比较高,他实力的确很强,各种客户需求型号都做。
第二部分公司分析上图是孚能产能布局,这些都是给戴姆勒配套的,特别是3期。
孚能营收中,模组和pack占比比较大。它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1、是国内第一批量产软包动力电池的企业;
2、创始人做电池行业20多年,具备深厚的技术积累和持续自主创新研发能力;
3、产品性能突出,做到Wh/kg;
4、设备方面,整个电池行业的自动化程度都很高,叠片产线是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5、管理能力方面,创始人之一是个美国人,做国际化大客户,比国内同行要强一些;
6、客户优势,最主要就是戴姆勒。为什么我这么强调戴姆勒对他的影响?参考时光机理论。
宁德时代与华晨宝马合作时,宝马对它进行大量体系化培养,所以整个体系以及能力就起来了。国际头部车企的认证也有一个品牌效应。
孚能也是这个逻辑。欧洲建厂,虽然它现在还没有投,但是未来可能会做这些。因为欧盟有国产化要求。孚能在那边已经有团队了。
孚能也有以下几个劣势:
1、目前公司电池产能处于扩张期。它的订单很多。但现有产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他有大量符合订单需求的工程在建,目前出货量不行,真正能大量出货的只有广汽的AionV。他的订单大多是年和年放量。
2、投入多,财务报表不好看,净利润今年以来一直是负的,同时毛利率21%,相比同行的29%左右偏低;
3、规模现只有1-2GWh的量,后续需要快速扩大规模。
孚能董事长王瑀挺有名,最开始在美国那边做,然后跟着Keith联合创业。然后,拉一群美国国家实验室、哥伦比亚大学的一群人,在硅谷开电池公司,做一些高端电动摩托车的业务,做得还可以,也积累了经验,正好国内有这个新能源市场,就回国继续干。
孚能未来销量,可以看看合作厂家产能规划。戴姆勒新能源车产销规划,年计划30万辆,按每一辆平均带电量60KWh来算,年就需要27GWh。戴姆勒的EVA、MAFA平台,现主要是宁德时代跟孚能,同时孚能作为主供,按50%-60%来算,年产能爬坡,年达到正常产能,就差不多2GWh、8GWh、14GWh。广汽主要是AionV以及下一代平台GP3.0,按照1GWh相当于2万辆车算,考虑到广汽整个销量未来还有6-7万辆车,孚能还是没有问题的。北汽,我没有考虑它的装机量,因为,一方面他年销量不怎么样,另一方面有传闻被拉入黑名单了。
单位:GWh
戴姆勒(0.5)
0
2
8
14
广汽(0.5)
0.
1.76
3.86
4.66
长城
0
0
0
0
北汽
0.05
0
0
0
江铃
0
1.15
1.15
1.15
国机智骏(0.5)
0
1
1
1
东风岚图
0
0.7
0.7
0.7
一汽奔腾
0
0
0
0
土耳其TOGG(0.6)
0
0
2.16
5.4
春风动力(0.6)
0
0
1.2
3
其他
0.2
0.2
0.2
0.2
合计
0.
6.81
18.27
30.11
估值部分,我是根据他的出货量。未来动力电池的价格,前几年每年10%的降价幅度,年左右按5%,毛利率按照比较低的20%。期间费用,按行业的8%来计算,剩下基本上就10%的利润率。预计到年的时候,净利润可以达到25.81亿元。年我给他40倍估值,因为动力电池行业年要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25%的话,CAGR30%,PEG1.3,所以算出来差不多亿的市值。现在它是亿左右市值。如果考虑年,我觉得他是被低估。
总的来说,要从在手订单来判断,我觉得他的市值可以上千亿。
第三部分讨论环节Q:前不久北汽出租车电动车大量自燃,跟孚能有关系吗?
A:有关系,北汽那个车电池用的孚能的,不仅自燃了,而且直接炸了,我认为这也是北汽没有那么多采购孚能的原因。软包电池,单从电芯来说,真起火了,起火剧烈一点,不会爆炸。如果涉及到包层级,北汽当时是买的孚能的包,包体设计不够合理。比如,该漏气的地方,孔给做小了一点,一旦发生热失控就会爆炸。
Q:孚能角色就是代工,技术都是别人(戴姆勒)的,那么他在这个市场上有什么优势?经济性、利润率各方面有没有看点?
A:中国电池行业以后可能呈“一超多强”态势。“一超”就是宁德时代,“多强”可能是万向、孚能、比亚迪、亿纬这些。三元软包想要做好还是需要一点技术积累的,国内也没几家能做。
Q:戴姆勒跟孚能签了合作协议后,有没有跟其他厂签协议?
A:这个是按项目来的,孚能拿下这个项目,7年大概GWh。目前戴姆勒主要的BV平台供货商是宁德时代和孚能,宁德时代投软包线有7-8GWh,远远不能满足戴姆勒需求。
Q:他是在戴姆勒哪一个项目?
A:戴姆勒明年要上EQE、EQB,根据车型来。
Q:就是高端一点的车型做得是软包?
A:戴姆勒一直都做软包,孚能软包方向与他契合。
Q:软包,宁德也拿了订单了?
A:是的。EQC应该国产是宁德做的。我感觉德国车企的步伐都比较慢,比如,今年它上的EQC车,80多度电续航才公里,现在市面上70多度电公里。下一代电动化平台还是油改电的,叫EVA、MAFA平台。孚能和宁德的量,就是这一部分的量。
Q:下面这张表,里面分析,软包的比方形的和圆柱的从各种方面来讲都比较好,除了一致性圆柱的比较好,软包有这么多好的性能,为什么现在主流的厂商都不选择软包?什么样原因导致目前市场主流不用软包?
A:原因是以前软包技术不达标。到年左右,你会发现软包的市占率会提升的很快。
Q:软包技术制约在哪?
A:你现在看到的产线都是前几年的产线。前几年软包就是做不好,未来,软包会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Q:软包确实是一个方向。但是龙头企业特斯拉的高端车型用松下,松下用的是圆柱,圆柱除了一致性好之外,其他都差,特斯拉在高端上面还是跟松下合作,这一点我想不明白。
A:从能量密度上来说,圆柱有潜力做高一点,因为将来整个电池会涉及到加硅的问题,加硅就涉及到膨胀力的问题,圆柱的结构有利于维持这种膨胀力,能量密度可以通过加硅来做高一些。特斯拉最开始造车的时候,还是想选用最成熟的,当时最成熟的是松下,松下也愿意很低的价格卖给他,都亏本了,那时候只有圆柱,特斯拉也就一直用圆柱。后来,他进入到国内,就选宁德时代方壳了。
Q:比亚迪刀片电池和宁德时代CTP电池,把电池组做得很大,软包是在电池组中间降低了空隙,提高了电池的数量,如果大模组是一个方向,不管磷酸铁锂还是三元锂,这是大方向的话,那么软包的优势是不是不存在了?
A:软包优势是从电芯层级就比较便宜,同样都是大模组,用软包来做大模组,还是方壳来做大模组,成本差距主要在电芯,软包电芯比方壳要便宜,因为它少很多结构件。
Q:到目前为止,主流厂商都没有把它当成重点,技术上是哪儿存在问题?
A:一方面是叠片设备,因为软包基本上都是用叠片,叠片设备很贵,设备成本会比较高;另一方面软包电池涉及到封边和鼓胀的问题,如果封边控制不好,后面一胀气,就容易漏液,这个东西很难控制。
Q:胀气问题孚能解决了吗?
A:我觉得他应该解决了,电池测试是有高温存储测试的,就是看胀气会不会导致漏液,否则他也不会被戴姆勒定点。现在国外的LG、SKI都用的软包,这个问题如果没解决,国外就不可能用,戴姆勒也是同样的,孚能不解决的话他也不可能选他。
Q:宁德也有软包电池的技术能力,孚能与LG、宁德对比,有什么优势和劣势?
A:从能量密度上看,孚能配套在长城IQ上面的电池能量密度wh/kg,宁德时代是wh/kg,当然宁德这上面数据可能是硬壳的。LG大部分是软包,如果单从能量密度来说也差不多。
Q:北汽有两个爆炸,是硬壳还是软包?
A:软包。
Q:软包现在的技术应该有一个大幅度进步,这种技术进步的速度,可能2、3年之后,软包电池在高端车上或者在大多数车的占有率上,应该能超过硬壳和圆柱,是吗?
A:还不能这么说,因为圆柱的话,比如特斯拉用大圆柱,还有其他高端车企也有兴趣,有路线规划。
Q:软包渗透率未来会有一个比较明确提升趋势,是吗?
A:对,我觉得是这样。
Q:德国的包括欧美高端品牌,尤其是欧洲高端品牌,现在他们是不是对软包的兴趣更大一些?
A:它的偏向性会更强一些,因为前期LG、SKI跟他们接触,他们对软包也比较熟悉。
Q:感觉现在只是因为宁德国内一家独大,所以导致了现在方形占比过高。
A:就是这样的。宁德产品好,前期大家都想用他的。他走硬壳,那就硬壳主导了。
Q:如果未来主流正极不是三元而是铁锂,对软包的采用会有影响吗?
A:没有,铁锂更适合软包。便宜、机械性能要求不高,不会出现严重产气、膨胀等问题。
Q:软包电池有这些优势,为什么宁德不跟进啊?过去产能投入太大,不好转弯?
A:我觉得有这个考虑,前期成熟技术以方形、卷绕为主,能够满足大部分需求,风险也低,所以就一直走方形了。但是宁德也不是没有软包,投了7-8Gwh软包线。
Q:孚能未来1-2年的产能规划情况以及戴姆勒车型推出进展情况,这边你了解吗?
A:孚能目前主供EQC车型,算是戴姆勒第一代电动化产品。孚能充分绑定了戴姆勒MAFA和EVA两大平台,MAFA旗下包括了EQA/EQB两款车型,预计年底量产下车,EVA平台旗下包括EQS/EQE等多款车型,为戴姆勒第二代电动化平台全球动力电池主要供应商。
Q:今年可能是孚能业绩最低点?
A:的确是。我之前了解到已经量产线样包下线了,所以一切进展目前来看还是顺利的。
Q:财务分析能不能再解读一下?
A:好的
财务几个方面:
1.年大批量换了供应商,所以毛利率上去了
2.年北汽不靠谱,钱收不回来,但是年抵押商业承汇,回流现金。
3.上市前后,大幅提升了员工工资,以及研发费等期间费用,所以这部分费用上去了,绝对值跟宁德就完全没法比了,毕竟宁德利润比整个行业其他家总和还要多。
Q:孚能科技只有2个主要客户,其风险应对办法有哪些?
A:1.成功开发标准化模组,这样可以迅速开发新的客户。2.深入绑定戴姆勒,戴姆勒入股孚能3%。
Q:如何看亿纬锂能和ski合作的软包电池
A:亿纬之前就是为了软包技术和打入国际客户体系,选择和ski合作,后续亿纬锂能上市我觉得有点像ski在中国的化身。
Q:大家技术有差距吗?
A:LG、ski这种厂相比于国内的软包技术还是领先的,但是差距不足以说只能用这一家
上述表格仅供参考,技术评价维度肯定不止这些,但是能拿到戴姆勒的认可是要通过他们严苛技术审核的,所以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技术的可靠性。
估值这块我操作不太娴熟,就按照同行业PE,再考虑高成长性估了,所以给的年40倍。
Q:孚能历史上盈利并没有什么积累,动力电池是需要较大投资的,孚能目前只有融资一条路。后续怎么看?
A:筹钱是个大问题,目前上市筹资的,也就够镇江三期建造,后续我也说不准,估计会定增吧。
Q:孚能资产折旧与同行对比如何?
A:这是孚能的
算是行业平均水平吧。
Q:如果技术能力不差,就得看管理层能力了
A:管理层、技术方面不用质疑,创始人在行业内也很有影响力,搞锂电20多年了。同时最近公司任命王志刚上任管运营和战略,他本人也是教授出身,长期做首席战略官。
Q:对没有绑定整车厂的电池企业,你是怎么看的?
A:现在的趋势是先拿下订单绑定整车厂,再来扩产,没有绑定的,我觉得很难,因为它量没有办法得到保证,因为没有那种大厂的订单的,造出来的东西,一是你的客户不一定能给你稳定的订单;二是你没有绑定这些大厂,去得到他们的认证,没有品牌效应;三是大厂在跟你一起开发的时候,对你的产品以及整个体系有一个很大的提升,包括你的供应链。如果你没有得到这样的绑定,很难得到技术、成本和品质三方面大幅提升,同时还要跟有大量同样产品订单的电池厂去PK。
Q:规模化的产品,尺寸是固定的。平台型的产品,亿纬锂能是不是跟这几家也都有认证?
A:对,亿纬锂能其实我很看好的,就是它估值有点高。他现在多亿的估值,很大一部分是来自TWS和消费电池。动力电池这块没有那么过高的估值,但是它毕竟是作为宝马在宁德时代之外的二供来培养,后续还是有机会。本来这家企业各方面就优秀,人均创利也高、员工积极性也好,对于大厂的要求反应性也特别快。我是很看好他,只是稍微有点贵,相比孚能弹性没那么大了。
(部分配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图。)-END-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