鳢科鱼类肉多,肥美,少细刺,且富含营养,被视为上等滋补品,餐桌上经常食用的黑鱼就是鳢科鱼类乌鳢。乌鳢又称财鱼、黑鱼、蛇头鱼、孝鱼,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还得算“孝鱼”了。乌鳢被称为为孝鱼,还得从民间传说说起。传说乌鳢在产卵后眼睛会失明一段时间,期间不能捕食,乌鳢仔鱼知道“妈妈”是为了自己才看不见的,于是纷纷跑到妈妈嘴里甘愿成为食物,当乌鳢妈妈复明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孩子所剩无几,会在住的地方游上几圈,看起来就像在祭奠一般。人们被乌鳢的这些行为所感动,故称之为孝鱼。虽然故事挺美好,但传说总归是传说。乌鳢生性凶猛,同类间会互相残杀,饥饿时误食幼崽也是有可能的。
鳢科鱼类是肉食性凶猛鱼类,主要捕食小鱼、小虾等,多在水体中下层的草丛淤泥底质环境中生活。淡水鳢科鱼类在我国有哪些种呢?根据《中国淡水鱼类检索》(朱松泉,),鳢科隶属于硬骨鱼纲、鲈形目,其下仅鳢属1属,在我国淡水水域有6种,分别为月鳢(Channaasiatica)、乌鳢(Channaargus)、长身鳢(Channasiamensis)、斑鳢(Channamaculata)、纹鳢(Channapunctata)、宽额鳢(Channagachua)。其中乌鳢是常见经济鱼类。
淡水鳢科鱼类分类特征表
物种一级分类二级分类三级分类四级分类月鳢无腹鳍乌鳢有腹鳍侧线鳞多于60背鳍基部起点在腹鳍基部起点前上方长身鳢背鳍基部起点在腹鳍基部起点
后上方
斑鳢侧线鳞少于60
背鳍条不少于39
纹鳢背鳍条不多于34
侧线鳞37~40
宽额鳢侧线鳞42~44
01月鳢学名Channaasiatica形态描述:头大宽扁。吻短圆钝。口大,鼻管粗长。形态酷似南鳢。鳞较大,头顶鳞片扩大,不规则,但均较南鳢的为小。背、臀鳍基部长;胸、尾鳍圆形;无腹鳍。体侧具7—9条尖端向前的“人”字形横带,尾鳍基有1黑色眼状斑,全身布满珠色亮点,雄性更显。
生物学描述:适应性强,多栖居于山区溪流,也生活在江河、沟塘等水体。性凶猛,食鱼、虾、水生昆虫。生殖期4—6月。个体不大,体重一般为g。
分布:长江流域以南。
02乌鳢学名Channaargus形态描述:体略呈圆筒状。头尖,稍平篇。口裂斜伸至眼后。上下颌具尖齿。头部覆盖鳞片。背、臀鳍基部很长。胸鳍、尾鳍圆形,腹鳍小。
生物学描述:凶猛性鱼类,常潜伏在水草丛中伺机袭捕食物,主食鱼、虾。口腔内具辅助呼吸器,常吞吐吸空气,能适应缺氧环境。产卵期在5至7月。亲鱼将水草搅成环形的巢,产卵于其中。卵为浮性。亲鱼有守巢和护仔鱼的习性。
分布:黑龙江至长江各水系等水体。
03长身鳢学名Channasiamensis形态描述:头背宽平,前端圆,侧视呈楔形。口大,上位,下颌显著突出。吻钝圆,吻长大于眼径。体侧6块褐色斑块,背鳍、臀鳍、尾鳍浅褐色,尾鳍具灰白色珠斑,胸鳍、腹鳍灰白色。
生物学描述:未见记载。
分布:澜沧江水系。
04斑鳢学名Channamaculata形态描述:体近圆筒状,尾柄粗短。头长,吻短,略平扁。口大,下颌稍突出,颌具尖齿。有鳃辅助呼吸器官。头、体均被鳞,侧线在体前断(弯)折。背、臀鳍基部甚长。胸鳍圆;腹鳍小,前位。尾鳍圆形。体具多数不规则大小黑斑。
生物学描述:栖于江河、湖塘或沟渠,喜生活在泥底的水草丛中。适应能力强。性凶猛,捕食鱼虾。4—6月营巢产卵,亲鱼有守巢护仔习性。常见体重0.5—1kg,大者2kg以上。
分布:福建各水系,珠江水系,台湾及海南岛
纹鳢学名Channapunctata形态描述:头宽,前鼻管短,一般不超过上颌边缘,侧线鳞37~40,背鳍鳍条29~32。
生物学描述:栖息于河流、池塘与沟渠等水生植物杂生和淤泥底质的静水域或缓流处。能在缺氧或淤泥中生活。常藏身于水草或水底袭击小鱼及其他水生动物。成鱼会筑巢及具护幼习性。
分布:云南等亚热带等地区。
06宽额鳢学名Channagachua形态描述:体圆筒形,后部侧扁。头大,极宽扁,其宽大于体宽。吻颇短,圆钝。口大,近端位,颌具细齿,前鼻管悬垂过上唇。体被鳞,头部鳞大,且不规则。侧线断折。胸鳍长;腹鳍甚小;尾鳍圆形;背、臀鳍基部长,边缘呈橙红色。
生物学描述:亚热带小型鱼类,体长mm以下。喜栖居于泥底多水草的水体中。白天隐居,夜间活动。摄食小鱼虾、昆虫幼虫等。
分布:海南岛、台湾北部、广西、云南等。
(注:以上图片来自外业调查期间实物拍摄或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
扫码或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