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鳗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四合探幽文孟令卫京西纪事第
TUhjnbcbe - 2021/1/30 15:00:00
脸上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160208/4769969.html

文史

往事

人物

胜迹

军*

轶闻

钩沉

明鉴

年1月21日第期总期在房山区霞云岭乡*府西5里许,有个名为四合村的村子,清代成村。村址海拔米,村域面积12.9平方公里,村西南山峰名“大灰帽”,海拔.1米,系村内最高峰。村民六百余人,姓氏以任、王、刘、罗、郝为主。任姓村民从史家营乡秋林铺迁来,王姓村民从从韩村河镇孤山口或南窖乡水峪村迁来,刘姓村民从韩村河镇孤山口迁来,罗姓村民从霞云岭乡石板台村迁来。

关于村名的起源,霞云岭地区至今流传着一个传说,大意是很久以前,村里夜间常有豺狼虎豹成群结队出来祸害百姓,冀姓四兄弟为民除害,手持棍棒将虎豹全部除掉,但四兄弟因受伤和劳累过度全部死去。他们在家排行分别叫大合、二合、三合、四合,为了纪念他们,村子由此得名“四合村”。其实这个传说并无据可考,因为四合村作为行*村在上世纪50年代才成立,系因村子由口子涧、安子沟、长流水、后石塘四个自然村组成而得名。我们全把这当做村民对正义的一种赞美和向往。

口子涧成村于清中后期,因处于进出河谷的咽喉而得名。此处沟谷狭窄,两旁石壁陡峭高耸,流经此处的大石河水流湍急异常。

▲口子涧水

安子沟因沟谷西侧有山似马鞍而得名。这条沟谷幽深,谷内茂密成林的山核桃树是村中一景。谷内有一个瓮型的石堂,石堂内有一个地下溶洞名“娃娃鱼洞”,每逢水量充沛时期,汩汩的清泉从洞口流出,水中便有娃娃鱼在悠闲地游动。

▲娃娃鱼洞口

娃娃鱼学名山溪鲵,因其叫声似婴儿啼哭而得名,为小鲵科山溪鲵属,躯体下有四条小腿,系两栖类动物。娃娃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具有嫩肤、祛皱、美容等功效,是一种难得的名贵佳肴,而且具有治疗水火灼伤、贫血、霍乱、痢疾、隔食、疟疾、血经、癫痫、麻风等疾病的功效。

▲娃娃鱼

娃娃鱼一般栖息在海拔米以下的溪河深潭内的岩洞、石穴内,以鱼、虾及水生昆虫为食,对水环境非常依赖,迁徙能力较差,自然繁殖困难,幼苗成活率低等。由于近年降水量大幅减少,洞内水流干涸,娃娃鱼已绝迹。

后石塘因山坡有天然石洞而得名,最初由岳各庄乡孤山口村一王姓先民来此垦荒,因为条件艰苦,无房可居,便在洞内暂时栖居。后岁人口增长,方于洞外头建房成村。现洞内仍遗有人为居住的痕迹。

▲后石塘

长流水因村中有山泉终年流淌而得名,一听村名就是一个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地方。传说这里最初住着一户李姓人家,儿子叫李壮,父亲被抓兵战死,母亲因悲伤过度而双目失明,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这里饮水相当困难,要到六七里外山崖下面的水泉去担。后因大旱,水泉干涸,庄家颗粒不收,附近百姓纷纷外出逃荒。李壮拿着钢钎,连日到处找水,但一无所获,因饥渴晕倒在山谷中。昏迷中,一白发老翁用一束苍翠欲滴的青草救醒李壮,然后老翁的身影飘到对面半山腰处就不见了。李壮醒来,发现身下就是湿漉漉的青草,于是向下深挖,果然有泉水汩汩而出,从而拯救了整个村庄。

三流水村的房舍均建在半山腰处,上世纪九十年代撤村。谷内核桃、柿子、山楂、红肖梨等果树蓊郁,一条清澈的小溪常年水流潺潺。

其实长流水村半山腰处果真有两个洞,其中一个为铜矿洞,另一个叫蝙蝠洞,因洞内常年居住大量蝙蝠而得名。

▲铜洞内景观

铜洞因洞内曾出产铜矿石而得名。洞深有数十米,水帘般的水流从洞顶泻下,洞壁在光束的照耀下而金碧辉煌。洞内何时出产铜矿石已无考。

▲蝙蝠洞口

蝙蝠洞位于铜洞南侧五十米处,洞口已被改做羊圈。此洞深不可测,据说与山南的拒马河相连。先前曾有好事者擎火把进入,在洞内摸爬了三天三夜,最终因一条暗河上的木桥腐朽致无法过河而返回。此洞为喀斯特洞穴,洞宽、高在十余米至几十公分不等。洞内状况复杂,支叉较多。现探明洞深一千余米,洞层为八层,与永定河带地质发育的八个阶段相符。

从第五层开始,洞壁上出现了很多珍珠大小的石花,紧密排列着,钟乳石的面积也逐渐增多,形状有石笋、石柱、石幔、石莲蓬、石葡萄等等,石桥对岸有六座天然形成的石佛像,似围坐在桌旁谈古论今。洞内温度10--15度之间,湿度在80%以上,极易蝙蝠栖息。一片片毛茸茸的蝙蝠吊挂在层层叠叠的洞壁上。洞内蝙蝠群落有大足鼠耳蝠(蝙蝠科鼠耳蝠属)、中华鼠耳蝠、马铁菊头蝠、白腹管鼻蝠等四种。

其中大足鼠耳蝠较其它蝙蝠体型硕大,两双巨爪弯曲如钩,锋利无比,种群数量达只以上,在亚洲地区实属罕见。一般的蝙蝠以捕食空中飞行的昆虫为食,而大组鼠耳蝠习性却与众不同。年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年轻的马杰博士通过研究,首先发现大足鼠耳蝠的粪便中有鱼类的鳞片,进而通过高速摄影机捕捉到了大足鼠耳蝠在夜间以爪捕食水面的小鱼的影像,从而得出了大足鼠耳蝠具有捕食小鱼的习性的结论。可见其声纳系统定位之发达,此举引起国际生物界的极大轰动。

2年10月,由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与房山区*府联合,在长流水建成亚洲首家蝙蝠研究保护基。对蝙蝠进行深入的研究,从动物仿生学来讲,可能对飞机的改型、飞机制造技术的革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保护生态环境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北自口子涧,亘佛爷岭,南至东关上,这条十余公里的山路被称为“佛岭古道”。从口子涧至佛爷岭鞍口的四公里长的山谷被当地人称作“石门沟”,是古道的北段,沟内零散分布着长流水、安子沟、后石塘三个自然村;从佛爷岭向南至张坊镇东关上村是古道的南段。在佛爷岭的顶部是一处人工开凿的将近三米宽的鞍口,从鞍口向南是一望无际的连绵群山,山中一条可通往东关山的沟谷名“佛爷岭沟”,东关上村宛如一颗明珠点缀在幽深的沟谷之中,古代曾在这里设有关城。民国《房山县志》载:“安子港,城西北一百一十里,口子涧南;后石塘,城西百余里,在霞云岭南石门沟内”,“佛爷岭,城西百里,在关上,为达后山之要害”,“(圣水)源自百花山西南之小寒岭,...经口子涧北,安子港水自南来注之,来自石门沟后石塘。南越佛岭可至张坊镇。”可见佛岭古道在房山西部山区的重要性。这条古道是连接大石河与拒马河的桥梁和纽带。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霞云岭地区百姓到张坊镇去赶集一直是走这条路线。

出东关上,即可进入冀中平原,又可进入山西高原;北出口子涧,向东可出大石河峡谷,向北沿四马台--秋林铺--史家营--灰青涧--庙庵梁--马兰村--斋堂可至张家口一带(俗称口外)。这条古道既是冀中平原与西北游牧民族重要的商品流通通道,也是重要的军事要道,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古城垣遗址

村西现有一段长米,宽4米的古城垣遗址,据说是隋末占山为王的刘武周所建,又说是五代时期曾在大安山盘踞的卢龙节度使刘仁恭所建,城垣一直向南延伸。抗日战争时期,我八路军曾在这里以古城垣为阵地伏击进山扫荡的日军,使的鬼子的扫荡计划失败。为了打破日寇对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封锁,从平原筹集的粮草就是经过这条古道源源不断地运往根据地。这条古道一直是我军运输粮秣的重要通道,也是我军进出房涞涿抗日联合县、昌宛房抗日联合县的作战通道和交通要道。为支援抗战,村中青壮年积极参军,留守男子成立民兵组织,保卫根据地的这条生命线,妇救会组织妇女筹集粮食、军鞋等军用物资,每一个人都为抗战出了力。村中还成立了*组织,*员达十余人,使四合村成为了巩固的抗战堡垒村。四合村人民和这条古商道一起,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

▲佛爷堂

佛爷岭顶部西南侧有一处天然形成又经人加工的石堂,名“佛爷堂”,堂内四壁人工雕刻的精美花纹使这里显得庄严肃穆,堂内曾供奉龙王爷。数百年来,这里曾是附近数村祈雨的圣地,据说灵验异常。可惜在文革后期,堂内供奉的龙王被作为“四旧”捣毁,门旁立的刻有资助善人的功德碑也被砸碎推入山涧,使我们无从对这里的文化背景追本溯源。现在,只有古道上荒草丛中被踩得发亮的石板和石板上那深深的蹄窝,在眼前给我们隐隐约约描绘了一幅蓝天白云下,在崇山峻岭间,成群结队的骡马驮着货物在山间小路“嗒!嗒!”行进的图画,那清脆的驼铃声,把式高亢而悠扬的吆喝声仿佛就回荡在耳旁。佛岭古道现已成为户外爱好者最喜爱的一条穿越路线。

房山区分为南沟和北沟,分布着几乎房山全部的旅游资源,但南北沟之间目前尚没有直线公路,仅靠六石路、红井路两条旅游联络线已无法满足山区旅游资源整合的需要。根据房山分区规划(—),为了使国道与京昆高速联络线接舶,将建成一条北起四合村,南经张坊镇北部,终点与云居寺路相交的一级公路,这将大幅度缩短南北沟往来距离,增强南北部区山区道路通行能力,充分融合房山区旅游资源,带动旅游业发展,对带动沿线村庄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这条道路的主体部分就是佛岭古道。

▲六石路

四合村石洞众多,其中可供游览的洞就有五个。游览铜洞可以使我们了解古代的采矿工艺水平,其余四洞,娃娃鱼洞中的娃娃鱼系两栖动物,蝙蝠洞中的蝙蝠系哺乳动物,后石塘中曾住着最初来这里定居的先民,佛爷堂内供奉着的是百姓心目中的神仙。四合村群山环抱,山峦重叠,土地肥沃,气候凉爽,风光秀丽,环境清静幽雅。村中盛产红肖梨、柿子、山楂、山杏、核桃、花椒等干鲜果品。游四合村,有石洞可探幽,有古道可赏景。美哉!

孟令卫,男,房山区南窖乡人,年10月生,大学本科文化,房山作家协会会员。年8月参加工作,现为机关工作人员。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作品散见《燕都》《京西文学》、房山报、北京法制报、《青春房山》、《文化房山》、《房山旅游》等
1
查看完整版本: 四合探幽文孟令卫京西纪事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