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线》SNOWLINE通讯
年12月上,总第期
《雪线》通讯是雪联的半月度通讯。SNOWLINEisanofficailnewsletterofSnowAlliance火烈鸟
来源:新华网
雪物种新闻
三江源核心区多次拍摄到黄喉貂活动画面
-12-08来源:中国新闻网官方帐号“黄喉貂多次在被拍到,数量从1只到2只,可以说在玛可河林场存在较为稳定的黄喉貂种群。”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连新明8日下午对记者表示。当日下午,记者从青海省果洛州班玛县官方获悉,班玛县玛可河林业局职工刘平在地处三江源区域东段的玛可河林区内拍摄到两只黄喉貂活动画面,画面珍贵。这也是自年以来,该地区多次拍摄到黄喉貂活动画面。黄喉貂主要栖息于林区,系欧亚大陆上体形最大的貂属成员,典型食肉兽,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刘平说,拍摄视频时,只见两只黄喉貂在树林里跳跃嬉戏,特别活泼可爱。据了解,黄喉貂战斗力强悍,也是陆生鼬科中唯一群居种,可以集成多达十几只的群体,像狼群一样围捕麝和鹿等小型有蹄类。班玛县文体旅游广电局副局长曹民锴说介绍,年4月,玛可河林场地区的红外相机首次记录到黄喉貂这一典型森林物种,系三江源首次记录到黄喉貂活动影像,年底,当地记者首次人工拍摄到黄喉貂活动的画面,表明该区域动物区系非常丰富。“近年来,随着玛可河林业局生态修复和保护力度的加大,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动植物数量明显增加,野生保护动物活动频繁。”曹民锴说。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破10万吨-12-04来源:西海都市报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近期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监测,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到10.04万吨,较上年增加0.74万吨,增长7.9%,较保护初期增长了38倍。青海湖裸鲤俗称“湟鱼”,是青海湖特有的珍贵鱼种,对维系青海湖流域“水鱼鸟”生态链安全和生物多样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年,这一鱼种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物种。为了保护湟鱼,恢复青海湖生态系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省先后对青海湖实施了多次“封湖育鱼”。与此同时,年起我省开始人工增殖放流湟鱼,今年人工增殖放流达万尾,这是年以来我省人工增殖放流数量最多的一年。近年来,我省还在青海湖主要入湖河流河道,建设了专供湟鱼洄游产卵通道,保证湟鱼产卵渠道的通畅。同时,还建设了沙柳河泉吉河人工增殖实验站、布哈河黑马河人工增殖实验站和青海湖裸鲤工厂化恒温循环水苗种培育车间,为恢复湟鱼种群数量提供了强大的后盾。目前,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湿地面积持续增加,水体自净能力明显提高,青海湖裸鲤种群资源进入恢复期,“以鱼净水、以鱼养水、以鱼抑藻、以鱼控草”生命共同体已初步形成。火烈鸟现身黄河上游-12-04来源:新华社火烈鸟亦称红鹳,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近年来,随着黄河上游流域生态向好,火烈鸟多次在青海省化隆县、贵德县等地现身。12月2日,在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境内的黄河畔,一只火烈鸟站在水中。黑鹳现身青海西宁-12-07来源:新华社近日,位于青海省西宁市的北川河湿地公园迎来两只黑鹳。黑鹳属鹳形目、鹳科,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全世界仅存只左右,属于国宝级珍禽。12月6日,一只黑鹳在西宁市北川河湿地公园内整理羽毛。新华社记者吴刚摄生态管护员夜拍雪豹下山捕食-12-10来源:西海都市报12月8日,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曲麻莱管理处发布消息,当地生态管护员在夜间近距离拍摄到雪豹下山捕食的画面。12月3日23时许,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曲麻河乡措池村一户牧民家的羊圈里,突然传出几声异响。雪域新闻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发现国内新记录昆虫4种-12-11来源:西海都市报记者从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昆虫专项调查成果评审会上了解到,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共鉴定出昆虫及蛛形动物种,隶属于18目83科属,其中,发现昆虫新种8种,中国新记录4种,青海省新记录种。为系统调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昆虫纲、蛛形纲等无脊椎野生动物的种类和分布,掌握其主要类群组成、区域食物链结构、生态功能发挥等情况,年7月起,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启动“昆虫专项调查项目”。通过两年多野外调查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编制完成《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昆虫专项调查成果报告》及《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常见昆虫图鉴》。根据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生物多样性现状,专家推测,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范围内分布昆虫种类至少在种至种,目前调查的数据只包含公园内分布全部种类的六分之一。自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我省无脊椎动物本底数据长期未更新,缺乏全面系统的综合调查。专家建议应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人才培养,强化基础研究的持续性,应分类别、分阶段、分时段进行,根据目前调查结果,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范围内鳞翅目、双翅目昆虫种类最多,且具有较强的生态环境指示作用,建议先编撰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昆虫志——鳞翅目和双翅目卷。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将持续开展基础调查,不断完善本底数据库。同时,针对无脊椎动物开展重点区域、重点类群的长期监测研究,为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研高地”的打造奠定科学基础。雪极新闻
研究认为:北极变暖趋势难以遏止-12-14《参考消息》官方帐号美国《纽约时报》网站12月8日发表了题为《科学家警告,“北方不再那么冰冷”已成趋势》的报道称,科学家在对北极地区的年度评估中说,北极地区在年继续转向新的气候模式。因为该地区几乎创纪录的变暖效应骤增,冰雪覆盖面积减少,极端野火事件增多。全文摘编如下:阿拉斯加大学气候专家、该评估报告的编者之一里克·托曼说,报告“描述的北极地区继续沿着一条更加温暖、不那么冰冻、经历生物学变化的道路前进,其方式甚至在二三十年前都是难以想象的”。他说:“北极地区的几乎所有东西,从冰雪到人类活动,都在迅速改变,以至于没有理由认为30年后任何东西会像今天这样。”虽然整个地球都因为燃烧化石燃料和其他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而变暖,但北极地区变暖的速度是其他地区的两倍多。气候变暖在其他地方产生级联效应,抬升海平面,影响海洋环流。而且,科学家越来越认为,气候变暖在极端天气中发挥着一定作用。科学家称,今年9月融冰季结束时的北冰洋海冰面积最小值是卫星记录中第二低的。在陆地上,巨大的格陵兰岛冰原以及阿拉斯加和其他地方的冰川面积以高于平均水平的速度缩减,尽管格陵兰岛冰原的缩减速度与去年相比有所放缓。也许最令人震惊的是,整个欧亚北极地区的积雪面积在6月创下历史新低。土壤和植被因此变得干燥,由此导致的野火燃烧了大片的北方针叶林,尤其是在西伯利亚各地。据欧洲研究人员说,这些大火向大气中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比前一年增加了三分之一。加拿大环境与气候变化部研究员、评估报告中积雪一章的第一作者劳伦斯·马德里克说,今年欧亚北极地区降雪量实际上超过了正常水平。他说:“尽管如此,天气仍然足够暖和,以至于积雪比往常更快、更早地融化。”这种温暖在整个北极地区无处不在。从年10月到今年9月,北纬60度以北的陆地平均气温比年到年的基准平均气温高1.9摄氏度,是有记录的一个多世纪以来的第二高。北极对生态的巨大影响是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15年来每年发布这份名为“北极年度报告”的原因。来自15个国家的多名专家为今年的版本做出了贡献,今年的报告是在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年会上发布的。位于科罗拉多州博尔德的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两名研究人员在9月份发表研究报告称,至少就海冰而言,已经发生了永久性的变化。达特茅斯学院教授、评估报告中海冰一章的第一作者唐纳德·佩罗维奇说,年是关键的一年。他说:“那一年海冰范围的减少是有史以来最大的。虽然从那以后又发生了变化,但我们再也没有恢复到年之前的水平。”他说:“我们似乎进入新的状态。”冰的存续时间变小也导致总体冰量的下降。根据9月份融冰季结束时的测量,今年的冰量是通过卫星进行可靠测量的10年来第二低的一年。与雪相关,与我相联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