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槐庶尺蛾/槐尺蛾这个名字,或许大家会觉得十分陌生,但如果说起它的俗名“吊死鬼”,很多人就恍然大悟了。还记得小学的时候,学校操场旁的小花园种着几株两人高的刺槐,每年春夏之交,刺槐会结出满树洁白的小花,傍晚放学的时候,和煦的春风裹挟着甜橘味醉人的刺槐花香扑在脸上,夕阳的余辉洒落在洁白的花瓣上,年少的我会搬着小凳子坐在门卫室旁,一边痴痴地看着一边等着外婆来接我回家。
不过对于班上的女同学来说,刺槐或许就是童年阴影一般的存在了——刺槐树上经常会有许多的“吊死鬼”,这些小蠕虫一旦受惊就会从树上落下,连着一根长长的丝线吊在半空中,有时甚至还会旋转扭动。淘气的男生们则十分热衷于趁女生们走近刺槐树的时候猛踹一脚树干,然后哈哈大笑地跑开,留下女生们在原地被吓得尖叫。转眼十载光阴,当年的男生女生们早已成年,而“吊死鬼”的闹剧也随着校园改造砍掉刺槐改种香樟而仅存于童年回忆当中。
耳边仿佛响起来了“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的尖叫声。图片:吴小咖是个好孩子
吊死鬼其实是个胆小鬼
事实上“吊死鬼”并不特指某一种昆虫,而是泛指鳞翅目尺蛾科的幼虫,因为其具有受惊后从树上吐丝下垂和食物匮乏时会吐丝借助风力转移到附近其他植物的习性故而得此诨号。除了今天的主角槐尺蛾外,常见的还有茶尺蛾、枣尺蛾、桑尺蛾等。
槐尺蛾是一种常见的园林害虫,因其幼虫喜食槐树树叶且危害较大而得名。国内广泛分布于河北、北京、山东、浙江等地,随着国槐和刺槐等城市绿化植物的推广,槐尺蛾的分布也在进一步扩大。
河南许昌,槐尺蛾泛滥成灾。图片:东方IC
相比其他花枝招展的幺蛾子,槐尺蛾的成虫就显得颇为朴素了,作为一种中小型的蛾类,槐尺蛾的翅展仅有35~40mm,雄虫稍大,体长为14~17mm,雌虫稍小,体长为10~13mm。成虫体色整体呈淡灰色缀有黄褐色的斑点,前翅亚基线及中横线深褐色,亚外缘线黑褐色,后端由紧密排列的黑褐色方形斑块组成,前端近前缘处形成一个三角形斑块。
朴实无华的槐尺蛾。图片:翦翳翎
每年的四月中旬开始都是各地槐尺蛾羽化的高峰期,成虫多于傍晚时羽化,羽化隔一昼夜即可进行交尾。由于其飞行能力不强,白天的时候成虫大多静伏于叶背、树干、杂草丛或墙角处,受惊时会进行短距离飞行。到了傍晚成虫们便纷纷出来进行交尾繁殖等活动。和印象里飞蛾扑火的趋光性不同,槐尺蛾的趋光性稍弱,交尾场所也多是避光阴暗处,一遇亮光等惊扰,即迅速分开,交尾之后成虫立即在槐树嫩稍或叶片等处产卵。和小时候饲养的家蚕一样,槐尺蛾的成虫寿命也很短,且依气温而异,雄虫为2.5~19天,雌虫为2.5~17天。
刚产下的虫卵呈椭圆形,颜色深绿,其上有规则的蜂窝状花纹,随着卵的逐步发育,颜色加深,渐变为暗红色,到临孵化时整体呈灰白色,这一过程通常持续七天左右。随后孵化完成的幼虫会从卵壳一端的侧面咬出一个小缺口爬出,稍事休息后幼虫便会开始它的暴饮暴食之旅。
吃到树秃头,没商量
旅途的第一站是吃掉自己的卵壳,随后幼虫会迅速爬行至嫩梢部吐丝,将嫩叶织成稀疏网状。由于刚出生的一龄幼虫牙口还很稚嫩,故而只能取食嫩叶和老叶片的叶肉部分,将叶片表面啃出一个个仅余叶脉的“小天窗”。刚出生的小槐尺蛾体色为黄褐色,取食后呈粉绿色,随后一直到末龄老熟,幼虫的颜色都是呈与叶片相近的绿色,部分个体体侧还会有灰色的条纹或圆斑。
随后的二龄、三龄幼虫便可以将叶片吃出缺刻或孔洞,并对叶柄和叶脉产生一定的危害但并不显著。从四龄开始,幼虫的装备基本升级完毕开始展露它惊人的破坏力,这一阶段的幼虫已经有能力取食整个叶片而仅留下光秃秃的中脉,吃饱喝足后幼虫会进行它的第四次蜕皮也是最后一次蜕皮,变为完全体的五龄幼虫,值得一提的是,幼虫每次蜕皮完成后都会吃掉自己的遗蜕,仅留下头壳。
河南许昌“吊死鬼”占领了人行道。图片:东方IC
如果说前四龄的幼虫对槐树而言是小恶魔,那五龄幼虫可谓是魔鬼撒旦了。在前四个阶段里,幼虫通常只有夜间出来取食,食量有限,而五龄幼虫则是不分昼夜的暴饮暴食,这一阶段的食量可占整个幼虫周期食量的90%,平均每条取食量接近一平米,故而在过去时常有行道树被它“剃光头”的报道。
经过半个多月的疯狂进食,幼虫的颜色开始逐渐转变为紫红色进入老熟期,这一阶段的幼虫失去了吐丝悬挂扩散的能力,只能沿着树干进行爬行至地面,钻入土壤中开始化蛹,生命周期周而复始。
“冲啊,冲啊!”图片:东方IC
这个树枝,好像是活的?
除了食量惊人和“吊死鬼”这两个特征外,尺蛾幼虫还有一个绝活,那便是高超的伪装技术。由于白天捕食者活动较为频繁,幼虫往往在枝叶间隐藏,在静止状态时,幼虫常以一对腹足和特别发达的臀足将自己固定在树枝上,将头胸部昂起身体伸直,拟态成寄主的小枝,乍一看几乎一模一样。受到惊吓时幼虫便会立即吐丝下垂,待到危险解除后又会用胸足慢慢绕丝而上继续伪装。
伪装成树枝的桦尺蛾幼虫:“你看不见我,看不见我!”。图片:NoorMAF,ParnellRS,GrantBS/Wikipedia
此外尺蛾幼虫的爬行方式也颇为特别,由于其腹足仅在身体第六节和末节,缺少中间的一对腹足,尺蛾幼虫无法像其他“毛毛虫”一样趴着蠕动,因此在爬行时它会将身体拱起呈弧形,像一座彩虹桥,随后前伸,就这样一拱一拱地屈伸前进。而这一独特的行进方式也是古人为其命名的由来。
《汉书》中说“尺者,蒦也”,《说文解字》则说“蒦,度也”,意思是尺和蒦都是计量长短意思,而尺蠖/尺蛾屈伸前行就仿佛在用身躯丈量大地,故而古人专门为其造出了“蠖”字,甚至直接在《说文解字》中说“尺蠖,屈伸虫也,从虫,蒦声,一名步屈”,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其一步一屈的行进姿态。
来,凑近了看,“肚子”中间是不是没有Jio?图片:吴小咖是个好孩子
智慧的先人们还用它造了一个成语——尺蠖之屈,来比喻以退为进的策略,不少文人也以此寓意进行创作,比较著名的如鲍照等人所著《尺蠖赋》,均借赞美尺蠖来表达为人屈伸之道。此外,英语里也用measuringworm(测量虫)或inchworm(英尺虫)来体现其行进距离相等宛如精确测量的特点,与其汉语构词颇具异曲同工之妙。(这难道不是强迫症嘛
“土地测量服务,我们是专业的!”图片:NomadHill/Wikipedia
由于槐尺蛾对城市园林景观危害巨大,而传统的化学防治又有诸如误杀其他昆虫、效果不佳等弊端,故而人们将目光转向了槐尺蛾在自然环境下的各类克星身上,进而研究出了三种类型的生物防治措施。
NO.1捕食性天敌防治??
增加环境中鸟类、蜘蛛等捕食者,达到治虫的目的。
NO.2寄生宿主防治??
一些寄生蜂(如尺蠖凹眼姬蜂,小茧蜂等)喜欢以二到四龄的槐尺蛾幼虫作为宿主培养下一代,进而实现在五龄幼虫危害爆发之前将其遏制。
NO.3真菌防治??
如大名鼎鼎的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都是治理此类虫害的一把好手,对幼虫和虫蛹具有极大的杀伤力。相比起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无公害无污染无抗药性,因而得到了*府大力推广,配合人工灭虫工作防治效果显著,现如今城市里已经几乎见不到“吊死鬼”像过去那样为害一方了。
身上长满寄生蜂茧的尺蛾。图片:陈悦,董睿/四川日报
最后,谨以此文祝我自己生日快乐,毕业快乐。
本文是物种日历第5年第篇文章,来自物种日历作者
少侠小黄鸡。吊死鬼在此上吊
碰见“吊死鬼儿”了?那你跟前多半是这种树
是什么花,让大爷大妈看见就要薅一把
本文来自果壳,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
guokr.受电影哈利波特的影响,猫头鹰一跃成为“最想养的鸟类”排行榜第一名,谁不曾幻想有只超酷的猫头鹰在一个宁静的夜晚突然给自己捎来一封入学通知书呢。
为什么还没有猫头鹰给我送信?图片来源哈利?波特
如果你也喜欢猫头鹰,那对它的亲戚——林鸱(chī)一定也会抱有好感。
超萌的大眼睛,图片来源itislooker
天生萌物
potoo
林鸱是夜鹰目(Caprimulgiformes),林鸱科(Nyctibiidae)下所有鸟类的统称,目前认为包括长尾林鸱(Nyctibiusaethereus)、棕林鸱(Nyctibiusbracteatus)、大林鸱(Nyctibiusgrandis)、普通林鸱(Nyctibiusgriseus)、北林鸱(Nyctibiusjamaicensis)、白翅林鸱(Nyctibiusleucopterus)和安第斯林鸱(Nyctibiusmaculosus)七种。
长尾林鸱,图片来源encyclopedia
北林鸱,图片来源encyclopedia
林鸱科的各个成员外貌十分相似,它们体型中等(21-58厘米不等),一身斑驳的灰褐色羽毛,眼睛和嘴特别大,腿脚短小,看上去格外呆萌。
大林鸱,图片来源encyclopedia
安第斯林鸱,图片来源encyclopedia
不过,你可别小看林鸱,它们可是技术高超的伪装大师。
伪装大师
potoo
作为典型的夜行性的鸟类,林鸱白天几乎从不外出,而是窝在家里(就是树枝上),闭着眼睛睡觉,生活别提有多惬意了。
不过,它们很多时候并没有真的睡着,而是通过上眼睑上的微小裂缝,随时注意周围的情况。
一旦捕食者出现,林鸱就会调整成“冻僵”的姿势,伪装成一截树桩,来躲避危险。这时,一身灰褐色羽毛就成了完美的保护色,让林鸱和树桩融为一体。
你能找到图中的林鸱吗?图片来源dy.
为了让伪装更完美,林鸱可以保持直立的姿势数小时一动不动,这份定力也不是谁都学得来的。
伪装成树桩的普通林鸱,图片来源encyclopedia
由于伪装技术高超,人们常常把林鸱当成畸形的树枝,要拍一张伪装状态的林鸱,摄影师得仔细观察很久。
夜间捕食
potoo
当太阳落下,黄昏到来,林鸱就要外出觅食了。
林鸱的主食是甲虫,不过它们也不介意偶尔换个口味,捕捉飞蛾、蝗虫和白蚁等昆虫作为食物。通常,林鸱会直接吞掉猎物,很少啄碎。
林鸱主要栖息在树枝上觅食,偶尔会飞在空中捕捉成群的昆虫,但它们极少靠近地面,或许是因为地面不利于它们随时切换到伪装状态吧。
稳定的家庭
potoo
林鸱怎么组建一个家庭呢?它们实行一夫一妻制,一次只生一个蛋,蛋是白色的,上面有灰色、褐色或者紫色的斑点。
林鸱奉行极简主义,即便在繁殖期,也不会筑巢,而是把蛋直接产在树桩的分支处或顶部并加以固定。
孵蛋时,林鸱夫妻采取轮班制,白天一般由爸爸来孵蛋,晚上则是夫妻共同孵蛋。
大约一个月后,小林鸱就会破壳而出,它的羽毛是白色的,与爸爸妈妈相比,颜值高出不少。
图片来源雪灵谷动物地理
不过,大约2个月以后,小林鸱就会换上标准的伪装服,和爸爸妈妈一起伪装成树桩,开始学习生活技能啦。
大林鸱母子,图片来源见水印
惊悚的叫声
potoo
林鸱怪异的叫声也是它们引人注意的一大原因,据说林鸱的英文名potoo,就与它们的哀鸣声“po-too”有关。
不同林鸱的叫声存在细微差别,但有一点是相似的,那就是声音凄厉哀怨,一点都不动听。
试想,幽静的夜晚,林中突然传出一声响亮的哀嚎,诡异而又神秘,你是不是也会立即联想到某些恐怖的民间传说?
实际上,林鸱的叫声可不是为了吓人,而是用于相互沟通。尤其是当它们聚在一起抵御捕食者的时候,常常会反复发出响亮的叫声,呼唤更多伙伴加入战斗。
长相奇奇怪怪,习性可可爱爱,这就是林鸱的真实写照,是不是颇有几分反差萌呢。
最后送上几张表情包,快收藏。
(我有点晕〒_〒),图片来源RioClaro
(给我滚开啦,你算什么东西(▼ヘ▼#)),图片来源huaban
(气鼓鼓,人家不要理你啦(`Δ′)!),图片来源huaban
(嫌弃(ーー゛)),图片来源huaban
参考资料:
[1]刘小涵,我的动物园-鸟类卷,天地出版社,.05,第页
[2]乔楚,世界种常见鸟,中国华侨出版社,.08,第页
审核专家:冉浩,知名科普作家。END
蝌蚪五线谱原创文章/转载注明来源责编/Sirens向左滑动,查看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新媒体传播体系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