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鳗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贵州中洞最后的穴居人,搬迁前最后的生活纪
TUhjnbcbe - 2020/12/9 0:43:00
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al/171019/5774579.html
医院订阅哦

贵州紫云县的深山里,一座近米深、多米宽的山洞坐落在半山,远远望去,树木掩住了大半个洞口,一条5里多长的山路,弯弯曲曲地通往山洞。

山洞中,竟然藏着一个足足有18户人家的苗族村寨,70多年前,他们的祖辈搬进山洞,在这里繁衍生息,许多人称他们是“最后的穴居人”。站在洞底往外看去,阳光只能照进小半个山洞,洞口高耸的古树沐浴在光芒之中,一栋栋木屋若隐若现,宛若仙境。

如今,这个“穴居苗寨”即将搬出大山。新京报记者赴贵州探访他们最后的生活,或许,这也是这里的洞穴居民和洞穴生活,最后一次完整出现在媒体镜头里。

从洞底往外看去,木屋若隐若现,宛若仙境。

1

亚洲最后的“穴居人”,传到了第五代

贵州安顺市紫云县,群山深处,格凸河伏流的出口,一座平凡无奇的山上,有上、中、下三个巨大的溶洞,分别叫上洞、中洞、下洞。

就在中洞里,藏着一个苗寨,23户,90多人,他们被当年的发现者称为“亚洲最后的穴居人”,过去10多年中,更多人来到这里,也让这个“遗世隐居”的村落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

中洞里藏着一个苗寨。

最早搬来洞里的老人们,剩下的已经不多了,当年的故事,只能在洞中人的口口相传中得知一二。

王启国的爷爷是第一代搬进中洞的人,那时候,他的父亲才5、6岁,原本都是普通的山民,并不住在洞里,新中国成立之前,他们为了躲苛捐杂税,全村躲进了下洞。下洞狭窄,远不如中洞宜居,但山里有土匪,中洞容易被盯上,不敢住。新中国成立后,土匪被剿灭了,他们才搬进了中洞。

中洞很大,近米深,洞口有多米宽,穹顶很高,宽敞、平坦、通风良好,而且洞口大部分隐在树木中,远远望去,只能看到一小部分洞口,是天然的隐居地。

最初的山民们进洞时,只有7户人,70多年的繁衍生息后,变成了23户,后来又有5户搬出去了,洞里常住的有18户。

刚搬进来时,洞里一片荒芜,王启国的爷爷他们,带着家小凿平石头地面,在上面建起房子,置办起锅碗瓢盆,又在山坡上的石头缝里,开垦出田地,把这个深山中的岩洞,变成了安身立命的家。

王启国是中洞的第三代居民,他的孩子是第四代。传承最多的人家,已经绵延了五代。

中洞里,已经传了五代人。

2

一条山路,一群遗民

从紫云县出发,沿着公路走30公里左右,过了高寨,往前不远,就有一个小小的停车场,旁边有一座建设中的索道站,主体已经建好,但还没有缆绳,旁边放着成堆的缆车车厢。索道站旁边有一条不到1米宽的小路,这是通往中洞的唯一道路。

12月23日下午,新京报记者从这里出发,探访中洞村居民们的生活。山路上凿出了一级级的石阶,有点湿滑,据当地人说,这条石阶路是5年前才修的,以前连台阶都没有,很难走。

山路不到5里,但要翻过一座山,最陡的地方接近90度,从山顶眺望,远处云深雾重,小路延伸出不远,就没入云雾之中,而中洞在云雾的背后。

远眺中洞,树林遮住了大半个洞口。

山脚下,几栋白墙黛瓦的房子坐落在丛林间,仿佛一个小小的村落,这片村落原本也属于中洞居民,是多年前*府为他们盖的安置房,但村民们拒绝下山,只有几户人家搬迁,其他人仍住在洞里,空的房子用来养鸡。

穿过村庄,沿着山路继续往上,半山腰上的尽头处,一块巨石拦住了去路,上面用红色的颜料写着“中洞”两个大字,巨石前有一个小小的平台,旁边松树成阴、修竹林立。

巨石上写着中洞两个大字。

绕过巨石之后,巨大山洞忽然就映入眼中,没亲眼见到,很难想象世界上能有如此大的天然山洞、能容纳下好几栋房子的山洞。

山洞中坐落着十几栋木屋,有楼房也有平房,几栋木楼都打着住宿、吃饭的招牌;山洞中央是一个篮球场,两边的篮球架上写着“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中国体育彩票捐赠”,一个破旧的篮球孤零零地停在球场上;球场后面仍是一片平地,旁边是几间砖房,这里原来是小学,但已经撤销很多年了。

山洞中央是一个篮球场。

教室没有房顶,只有人字形的木架——在山洞里不需要房顶。

从远处看去,教室还很新,教室旁边一块打好地基的空地上,木桩上还拉着线,村民说,这原来是学校的一部分,但一直没建,山洞里没风,建筑多少年都不变。村里的孩子们都在山下镇上的学校读书,平时住校,周末回家。

废弃的教室没有房顶,只有人字形的木架。

3

不变的山洞,不变的生活

白天的山洞里人很少,年轻人大多出门打工,老人们在山里种地、放牛,留在洞里的人不多,但并不安静,鸡叫声、猪叫声、洞顶滴水声和洞外的鸟鸣交织在一起,从早到晚,从不停息。

王启国家就在洞口左手边,他和妻子“罗妹要”种地、养猪为生,还经营着两间客房,有客人的时候招待客人,没客人就到地里干活儿。“罗妹要”这个名字有点特殊,记者跟她还反复确认了几次。

罗妹要在山下的地里拔白菜。

下午六点多,罗妹要在山下的地里拔了一捆白菜,准备做晚饭。12月份的贵州深山里,地里仍旧长着青翠的白菜,这些菜地零星地散落在山石间,不仅供应着一家人的蔬菜,也是家里养的猪、鸡主要的食物来源。

40多岁的罗妹要已经有三个成年的孩子,孩子们都在外面,只有他们夫妻俩在山洞里生活,也习惯了这样的生活:种菜、养猪,偶尔也会和来山洞游客一起吃饭,火炉上炖一锅鸡肉,温一壶自酿的酒,几个陌生人可以聊到半夜。

猪圈就在房子背后,紧靠着洞壁。

罗妹要从山下回来的时候,天色接近全黑,出山的丈夫,刚带来了一位游客。安顿好客人,罗妹要杀鸡、做饭,丈夫喂猪、喂鸡,猪圈和鸡舍就在房子背后,紧靠着洞壁。猪圈里的猪粪和泥土混杂在一起,被猪长时间地踩踏之后,呈半发酵状态,起出来就是天然的农家肥。

早年间,王启国也曾出外打工,结婚后回家,盖起木楼,种地、养猪、开民宿。47岁的他,面容很年轻,看起来只有30来岁的样子。他喜欢洞里简单的生活,没有山外的压力,“有钱就买米吃,没钱就种玉米吃,不用求人”,他说。

47岁的王启国看起来还很年轻,身后的冰箱电视等都是他一件一件背上山的。

4

山洞不避世,村民有自己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贵州中洞最后的穴居人,搬迁前最后的生活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