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鳗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报道丨乐山一中一块小小菜地引发的蝴蝶效应
TUhjnbcbe - 2020/11/26 0:06:00

乐山一中学生宿舍背后,有一块多平方米的菜地,一年四季绿油油的。课上或课后,生物教研组的老师带着学生到这里上课,整理土壤、播种施肥、观察记录……

生物教研组开辟的这块菜地,虽然面积很小,教育价值却很大。

乐山一中初创于年,建校之初确定的办学理念“教崇德智体,学通天地人”传承至今,体现了“文理兼通、全面发展”的思想。进入新世纪后,该校提出思想与道德、身体和心理、文明与修养、人际与团队、学术与学业五维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不把分数看得太重,不把学生管得太死,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自由成长的空间,这是乐山一中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乐山一中校长周泉说,要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基于书本、跳出书本,办“活”高中教育。

01

一块闲置土地: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想平台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综合运用学科观念、方法、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乐山一中副校长张佳年出生,是一位优秀的生物教师,曾在四川省高中生物教师优质课现场展评活动中荣获一等奖。他说,就生物学科而言,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社会责任。这些方面的素养,只在课堂内、书本中、习题里练就,显然不现实。

在此背景下,“跳出书本、走出课堂,打造生态农场”的构想从生物教研组老师们的脑海里冒了出来。

乐山一中生物教研组组长陈冬梅说,最初,我们选址在实验楼楼顶平台。但考虑到蓄水、防涝及楼顶承重等诸多问题,不得不放弃。

随后,老师们发现了学生宿舍背后的一块闲置土地。在地面种植,不存在蓄水问题,排水也简单,成本更低。在宿舍附近,也便于学生利用课后时间管理。

年4月,这片被学生命名为“常青园”的生态农场正式建成。根据高一班级数量,划分为13块,每块约8平方米。

生态农场的管理实行班级承包责任制,学生为主、教师协助。各班成立生态种植小组,推选组长,牵头负责各班所分地块的种植、看护、记录等工作。

开学初,同学们选择种植的品种与数量。每周,同学们至少去一次生态农场,开展除草、施肥等活动。各班的生物教师为本班的指导教师,结合生物学科教学对实践活动进行引导,帮助解决问题。

应试教育环境下,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出现严重的脱节。生态农场的建设,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物学科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结合。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生动的实例,学习就不再枯燥无味了。

针对高一教材中的“遗传学知识”,生态农场种植了豌豆与玉米。学生不仅可现场区分豌豆的两性花与玉米的同株异花,还可具体操作“孟德尔的遗传定律”中的杂交实验,甚至可以亲身体验豌豆的自花、闭花传粉,尝试进行人工授粉,深刻领悟先去雄、后套袋、再授粉等学科知识。

02

一颗番茄坏果:锻炼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探究意识

年春末夏初,在番茄红果过程中,两个班的农场都出现了大量的坏果、落果情况。

针对这一问题,两个班的同学共同讨论,寻找答案。同学们购买相关书籍,查找相关资料,咨询身边老农。

为找出病因,同学们选取坏果制作装片,在生物实验室进行观察。在显微镜下,同学们发现大量霉菌菌丝。最终,两个班同学得出“由于连续大雨,使得番茄植株通风较差,大量霉菌繁殖,引起了大面积落果坏果”的结论。

经过讨论商议,同学们及时松土,保持良好的排水。去除所有坏果与落果,减少感染机会。最终,这些应对措施挽救了两个农场剩余的番茄。

生物教研组老师任海燕说,这种实践探究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更是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具体化了,学生兴趣很浓,印象深刻。学生利用归纳、概括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撰写小论文并在全年级分享,锻炼了语言表达、理性思维等能力。

科学探究是生物课程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开放的生态农场给学生搭建了一个探究各类生物学问题的良好平台。在这里,学生可以取得课堂实验的生物材料;根据现场资源,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探究过程中,学会分工合作,提升团队意识。

为了倡导生态种植,同学们坚持使用有机肥,人工捉虫,利用储备雨水和废水浇灌。任海燕说:“这样既提升了学生对农业科学的热爱,又能培养学生生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张佳说,生物学是一门生命科学。生物学科的教学不能脱离与生命的直接接触。利用生态农场这一方小天地,让学生体验农耕之乐,感受生命之美,做到了“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对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03

一片银杏树叶:引发出省级青少年科技创新一等奖

每年秋天,当大部分银杏树已经衰老变黄的时候,乐山一中总有一两株银杏仍然苍翠欲滴,这引起了周天佑和陈琳洁两位同学的好奇。

通过观察,他们发现这两株银杏树枝的开角不一样,形状也不一样。通过查阅资料,他们了解到原来这一现象与银杏的雌雄异株有关。

但是,他们并没有停留于此,而是带着疑惑去找生物老师徐梦。徐梦是四川农业大学的硕士,对此种植物表型背后的机制有所接触和了解,引导两位同学进一步探究“植物衰老机制的控制”。

年8月,在徐梦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周天佑和陈琳洁利用暑假前往四川农业大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验。

在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罗培高教授的指导下,他们通过RT-PCR技术找到了在银杏叶片衰老过程中在雌雄单株叶片中差异表达的WRKY转录因子GbWRKY2。最后的实验数据表明,银杏WRKY转录因子GbWRKY2可能是调控银杏雌雄单株衰老的潜在靶基因。

整个实验历时一年多,两位同学先后去四川农业大学8次。谈起这项研究,周天佑同学脸上满是自豪。他说:“以前,我从来不知道科研是这么辛苦的一件事情。但是有机会走进四川农业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真的非常兴奋。”

年3月,第三十四届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终评展示活动在遂宁市举行。由于扎实的实验基础,两位同学的参赛项目“对银杏雌雄单株叶片衰老机制不同的机制探索”获得一等奖。

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一项具有20多年历史的综合性科技竞赛,是各、高校自主招生录取的一项重要指标,每年有多万青少年参加。今年,乐山一中学生获得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的优异成绩。

徐梦说,参加科技创新比赛,不仅展示了乐山一中优秀学子的科技创新成果,更是激发了创新热情,增强了实践能力,开拓了学科视野。

有的参赛项目体现了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在这次大赛中,彭俊恒、雷昊、周士棣三位同学的参赛项目“电鳗仿生——电场水下物体探测模块”获得了二等奖。

谈及该作品,彭俊恒说:“在乐山一中,我们有更多在学习之余探索科学的机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能够将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和高新技术联系在一起,做出这样一件作品,要特别感谢乐山一中的良好育人氛围!”

04

一朵小小睡莲:反映出学习生活与教育评价的紧密联系

6月8日,高考第二天,乐山一中官方

1
查看完整版本: 报道丨乐山一中一块小小菜地引发的蝴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