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鳗财经》文/李瑞峰
年10月31日,升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升辉新材)沪交所主板IPO完成了对第一轮问询的回复,并于年3月31日因财务数据更新而中止了上市进程。
招股书显示,升辉新材专业从事功能性薄膜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新材料制造企业,主要产品为多功能共挤膜材料、食品用热收缩膜/袋及复合软包装材料,广泛应用于畜禽肉、海产品类、蛋类、奶类等高蛋白食品,尤其是生鲜肉、加工肉类食品领域的综合性包装。
在阅读该公司的提供的上市资料时,《电鳗财经》注意到,此次IPO,升辉新材计划用5.3亿元募集资金扩大产能,而同时该公司的产能利用率不高,同期存货周转率也落后于同行公司。未来该公司的新增产能如何消化?该公司计划用万元募集资金补充流动资金,而过去几年该公司已经现金分红万元,且超过8成落入实控人家族口袋。
存货周转率落后于同行新增产能如何消化?
招股书显示,此次IPO,升辉新材计划募集资金6.45亿元,其中2.1亿元用于年新增吨多功能高分子膜材料扩建项目,3.2亿元用于年新增吨多功能收缩膜材料扩能项目,0.55亿元用于高分子材料研发中心项目,0.6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由此可见,升辉新材将使用5.3亿元募集资金扩大产能。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升辉新材的产能利用率并不高。从年至年(以下简称报告期),该公司的多功能共挤膜材料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2.8%、88.15%和87.82%,同期产销率分别为91.67%、99.21%和92.39%;该公司的食品用热收缩膜/袋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4.16%、75.11%和86.9%,同期产销率分别为93.85%、96.5%和94.7%;同期该公司的复合软包装材料产销率分别为91.5%、96.77%和.19%。
由此可见,在扩大产能的同时,升辉新材的产能利用率并不高。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在升辉新材的流动资产中,该公司的货币资金占比分别为31.83%、34.39%和22.14%;同期该公司的存货占比分别为41.76%、43.41%和52.02%。由此可见,升辉新材的存货占比较高。
报告期内,在该公司的存货中,升辉新材的库存商品占比分别为29.3%、29.09%和22.04%,同期存货跌价准备分别为.52万元、.03万元和.77万元,占比分别为7.52%、1.77%和3.61%。同期升辉新材的存货跌价损失分别为.48万元、.25万元和.04万元。
报告期内,升辉新材的存货周转率分别为2.99次、3.44次和2.77次,同期可比公司的存货周率分别为5.51次、5.64次和5.44次。由此可见,升辉新材的存货周转率明显低于同行公司。在产能利用率不突出的情况下,该公司的存货周转率较低,该公司未来的新增产能如何消化?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