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龍为何物角 [复制链接]

1#
诚信白癜风医院

三、珍稀物种说

假如要从浩如烟海的文学典籍中遴选出一种动物来,最能够代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宏伟的气势,复杂多变的精神世界,以及浓郁的东方神秘色彩,那么这项桂冠非龙莫属。

墨先生偶然在网络上看见一篇帖子,写的是关于再记马小星《龙:一种未明的动物》的文章,大致了解以后对此书大感兴趣,由于该书已经绝版,墨先生又没有看电子书的习惯(个人喜好看纸质的书,总感觉电子书少了些韵味),便淘宝了一本复印版拜读,阅后醍醐灌顶,如沐春风。

(墨先生认为此书有很高的可读性,无太过文言及拗口的字眼,没有过于专业难懂的内容,非常适合大众观看,好书墨先生要推荐,可淘宝购买,也可网络搜索电子版,找不到的朋友可在墨先生
  有的人可能会疑惑,墨先生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篇幅,讲一个民间的神话故事。理由有三,一是这个故事是全书的开篇,为了表示对作者的尊重墨先生引入了这个故事,其二,墨先生个人认为这个故事不仅有趣,还很有代表性,其三也是我们后续要聊的话题重点,就是近代几乎所有发现龙的事件,内容都会有龙从天坠落,人们为龙搭棚子浇水,一场大雨后龙就不见了几点内容。

马小星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文献古籍,提出了龙在现实存在的例子,由于内容较多,且相对大家会觉得枯燥,墨先生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在年1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外书摘》第三卷第四期上,在《人间奇事》专栏里,发表了一篇来自黑龙江的征文稿。稿件的内容是该文稿作者父亲在年的一起黑龙坠落事件。

马小星就此展开推论,层层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最终得出结论认为龙其实应该是真实存在过的,但不知道这种稀罕的物种现在还存不存在。

如果有人跟你说,龙是真实存在的,你可能并不相信。而不相信的原因,其实不在龙的形象上,因为世界大千无奇不有,有许多我们并不知道的生物,长相在奇怪也没有什么。

假设龙传说不存在的情况下,生物学家说发现了一种外表跟龙一样的生物,其实人们并不会太惊讶,只是发现新物种而已。

也就是说,人们之所以不相信有龙的存在,重点是因为传说龙会腾云驾雾,翻云覆雨且大小随意变换、来去无踪。神话中的形象及能力在现代社会的科学程度下是完全不能理解的,所以人们并不相信。

下面针对人们对于龙疑惑较多的几个方面,参考马小星书中的内容作出解释:

(一)龙是什么样的一种生物

我们认为鱼登陆的最初动因,只是为了从一处池塘转移到另一处池塘,换言之,是一种为了能继续留在水中生活的适应性迁移。然而,

由这种行为导致的一系列身体构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却是它们始料所不及的。既然登上了陆地,就不得不呼吸空气以维持生命,从而促使鱼鳔转化为简单的肺组织。长期在地面上划行移动,胸鳍、腹鳍的形状也渐渐起了变化,终于发展为五趾型的四肢。这一群最早出现在陆地上的四足脊椎动物,并不是爬行类,而是两栖类。为了同白奎纪以后发展起来的现代两栖类相区别,我们且将它们定名为“古代两栖类”。

从适应陆地生活的诸多要求来看,两栖动物有着明显的局限性。这些来自水族的新大陆发现者们,其实从来也没有真正称霸过陆地。它们不能远离水域,不能过久地暴露在干燥空气中,更经不起强烈日光下的曝晒蒸发。幸而天赐良机,自它们登陆伊始,全球气候正处于一个相当温暖而湿润的时期,陆地上覆盖着主要由蕨类植物构成的茂密丛林,在丛林中间布满了数不清的沼泽。湿气浓重的森林,成了两栖动物的天然保护伞。绵延不断的沼泽,则是两栖动物最理想的栖身之所。这一郁郁葱葱的局面持续了将近六干万年光景。后来由于地壳变动,沼泽区内的大批植物被层层埋入地下,经过长期的炭化作用,形成了我们今日作为重要能源的煤炭,故而地质学上称这一时期为“石炭纪”。

我国北部地区已经发现和正在开采的大煤田,足以证明该地区在石炭纪时尚处于暖湿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分布着大面积的原始丛林。“暑极不生暑而生寒。”大约在两亿八千万年前的石炭纪末期,气候开始变得寒冷而干燥,大片的丛林、沼泽消失了。许多曾经颇为活跃的两栖动物,因为不能顺应新环境而相继绝灭,让位给了正在崭露头角的爬行类动物。有一些惰性较强的两栖动物,原本就比同类有更多的时间泡在水里,此刻在异常气候的压力下,索性退回到了水中,并开始向地下水域寻求避难的场所。由古代两栖类引上陆地的高等生物类群,经过了无数次的脱胎换骨,有的能以每小时公里的速度奔驰,有的能以惊人的敏捷攀援树木,有的则征服了天空。地表生物圈内的竟争愈演愈烈,后起的物种换了一代又一代,它们留下的大多只是化石,而一种古老的两栖动物却出人意料地荀活下来,一直闯进了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成了万众争睹的活化石。这很可能就是那种被称之为“龙”的神秘动物的真实身份。可能有人会问墨先生为什么这么说呢?现代两栖类皮肤裸露,属于白垩纪以后才发展起来的新种,而古代两栖类多为披鳞带甲状,体型也比现代的要大得多。从古今目击者的描述来看,龙鳞肯定不是鳄鱼身上的那种角质鳞。依据生物进化的不可逆律,一种在进化过程中已经褪掉了鱼鳞的动物,即使后代返回到祖先的生活环境,也不可能再长出鱼鳞来了。例如爬行类中的鱼龙、蛇颈龙,哺乳类中的海豚、鲸鱼,它们在重新入水以后,并没有长出满身的鳞片来。

由此可见,龙和鱼类的关系非同一般,龙鳞是直接从某种古代鱼鳞演化而来,并且像硬骨鱼鳞那样,形成以后便终身生长,所以随着龙体的增大,每一片龙鳞的面积也相应增大。在众多的四足脊椎动物中间,身上之鳞片跟鱼鳞有直接继承关系的,当以古代两栖类动物为最大可能。

古籍上被记录下来的龙,若依照体色来区分,大致有三类。一是“黑龙”,又称“青龙”。二是“白龙”,体表纯白色,或以白色为主。这类龙最为稀见,估计是由近交所造成的白化个体。“白龙,天帝贵畜也。”跟其它白化动物一样,白龙也受到人们特别的珍爱。三曰“黄龙”,体表呈金黄色,又说呈五彩色。古人视之为“祥瑞”并做了许多歌颂文章的,主要就是指这类体色艳丽的龙。黄龙的鳞片也十分漂亮,据说在光照之下闪闪耀目。司马相如《子虚赋》在形容云梦山川的景色时,曾有过这样的辞句:“众色炫耀,照烂龙鳞。”《文选》引郭璞注:“如龙之鳞彩也。”

从龙身上揭下来的鳞片之所以“金碧射目”、“灿烂作五彩色”。这很可能是一种珐琅质加厚的硬鳞,并且含有鸟粪素结晶。若考虑到龙和鱼类之间的亲缘关系,这类体色的出现也就毫不奇怪了。生物研究表明,在所有的动物类群中,鱼类是体色最为艳丽的一族,鸟类、昆虫类尚在其次。越是居于深水层的鱼类,其体色往往越是五彩缤纷,斑斓夺目。

这是原因一,第二还应从龙身上的腥味说起。所有龙的目击事件,目击者都问道了龙身上的腥味极大,相距几百米远就能闻到。甚至在龙趴卧的地方,经过了一夜暴雨的冲洗,沙子里还留有浓烈的腥味。

我们知道,鱼类的粘液层是为了适应水中生活而发展起来的保护机能,两栖类的粘液分泌则是维持皮肤呼吸功能的必要手段。

通过对现代两栖动物的解剖分析,发现它们的肺是一个只有简单分隔的囊,仅能承担一半的气体交换功能,其余的则是经过皮肤组织来完成的。所以,现代两栖类皮肤裸露,布满粘液腺,通透性强,以便进行气体交换。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值得注意,目击龙的人均称龙身上的鳞片是能动的,甚至可以夹死钻进去的苍蝇。

“它的鳞是可以自行抖动的,水边的苍蝇多,鳞片一动咔咔直响,有时还能夹到苍蝇。”这是目击者的原话,我们现在还不敢肯定这种鳞动现象是否全由意志控制,但至少可以说明,龙鳞并非紧覆体表,鳞片与表皮之间仍有一定的空隙,苍蝇能由此钻进去,换言之,龙鳞底下的皮肤组织仍有可能直接接触空气。

第三,龙出现在陆地时,大多表现为神疲力乏、气息奄奄,虽然长有四条腿,却老是趴在原地不动,这种现象似乎也可证明,龙的肺功能是相当低弱的,远不能满足陆地运动的需要。它应当具有其它的辅助性呼吸功能。上古的豢龙技术早已失传,但是仍有若干经验片断遗留在民间。目击者们中的老人会组织为趴在陆地的龙搭建凉棚,不断往它的身上泼水,这种对于堕龙的特殊救援方式,很可能也是源自早期的经验。

其实搭建凉棚,不正是为了避免日光照射,以减缓动物体表的水分蒸发吗?用水浇身,不正是为了增加体表的湿润度,以利于气体交换吗?这一代代相传的古老经验,恰好暗示了龙的皮肤具有呼吸作用,只要让它周身保持足够的湿润度,即使几天不吃不喝,它也不会死去。而真正成熟的爬行类动物,是不需要享受这种待遇的。因为爬行动物已经具备完善的肺组织,皮肤干燥本属正常现象,用水去泼洒身体反而显得多此一举了。

假如龙的原型是蛇或者鳄鱼,那就很难使人理解。作为爬行纲动物的蛇、鳄鱼,已经能够整个脱离水域,在陆地上追逐食物,在陆地上生儿育女,怎么会“失于水则神废”呢?鳄鱼虽然性喜水栖,但它具备完善的肺组织和发达的四肢。雌鳄鱼在孵卵期间,能够持续2一3个月趴在地面上,何尝需要人们用水去浇它的身体?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史籍记载的堕龙现场时,便会感到惊讶不已。

那些坠落在陆地上牛首蛇身的怪物,大多呈现一副神气俱丧、可怜兮兮的模样,趴在原地,像条死狗。只有当大雨降临,它才重新抖擞起来。有些堕龙还会在沙土中挣扎号叫,人们用水去泼它,叫声才有所缓解。可见,这种长满鱼鳞的怪物对水的依赖性,远在爬行纲动物之上。于是乎,“蛟龙失水”成了古代作品中常见的譬喻。《新列国志》道“蛟龙离水,匹夫可制。”《红楼梦》道:“蛟龙失水似枯鱼。”

(二)龙生活在什么样的地方

最值得注意的是关于龙的习惯,古文中有提及“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在所有堕龙的记载中,除了《豫章书》所记降落在丰城县的那一次是冬季十二月,其余的全在农历四月到八月之间,尤以夏季为多。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吗?说明龙的腾飞是有季节性的,一般在春夏之际。所以当汉成帝在位时,有一年冬季黑龙出现于东莱郡,陈汤便认为这不是正常现象。《周易·系辞下》:“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我们现在还弄不清楚,龙是不是真的跟蛇一样,每年有一段冬眠期。不过,古人通过断断续续的观察,至少获得了这样的经验:秋分以后,龙在地表的活动消失,即使偶尔露面,也是在某些大井的深水里。一个同样显豁的事实就是:在冬天,地下水的水温明显高于地表水。龙常见之于井水中,这是有史实依据的。

龙的这一特殊习性,将有助于我们鉴别它在生物界的真实身份,亦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潜龙”一语的实际意义。试想,龙怎么会钻到井里去的呢?考井水之来源,多半为不透水岩层之上的潜水,但有些井在开凿时穿过了不透水岩层,与更深处的地下水相接,因而水量更加丰富。《初学记》卷八引《续征记》:“历山有井无底,与城西南涌泉相通。”指的就是这类能与地下涌泉直接相通的深井。

地下水是在土壤、岩石的孔眸之间弯弯曲曲流动的。其中有的孔够可能较大,有的还可通向地表的江湖。古书上就曾记载,有人不慎将马鞭坠入一井中,过后不久,又从数十里外的江中得到了。由此看来,一种动物若要时常出现于井泉中,尔后又能从井泉中悄然而逝,它必须具备一项特殊的本领,即能够在构造复杂、宽窄不一的地下水网之间潜行自如。

如今看来,地下水中有鱼类生存,已不是什么希罕事了,至于会不会有一些史前时代的动物依然躲在地下,却始终是一个谜。

据估算,埋藏在地下的水要比地表江河之水多6千倍以上。尽管这些地下水常分散于土壤、岩石的孔隙之间,但在一些比较大的洞穴中,确能汇聚成真正的河流。我们在石灰岩溶洞中所看见的地下河,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那些位于更深处、形态更奇特的水泊,是人类目前尚无法涉足的。

加拿大有学者甚至推测,在距地面15-20公里的岩层中,仍有可能存在液体层。从上述的分析来看,许慎说的“能幽能明”,其实并无大错。龙潜入深水,是为“幽”,龙进入地表水域,则为“明”。既然龙惯于在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往返潜行,那么,它有时从井水里探出头来,还有什么可奇怪呢?正因为不能确切地掌握龙的生活区域,古人才会发出“乍存乍亡、变化无常”的感叹。也正因为无法观察到龙从出生到发育成熟的整个过程,古人才会怀疑蝾螈、蜥蜴是神龙的幼体,才会误信“能细能巨、能短能长”之类的夸诞性传言

龙作为水生动物,第一大特征是不能脱离水。关于这一点,古

往今来,众口一词。科学发展史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裁言,或许就是:“我们知道的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有的朋友可能认为墨先生所诉的内容太过猜测了,其实不然。目击者皆已证实,龙之长须乃是大自然本身的作品,而非艺术家虚构的产物。古籍中出现的龙须,有些显得很长。龙长有明显的口须,这也正是它与蜥蜴、鳄鱼等爬行类动物相区别的一个重要体征。如同人们已经知道的,口须本是鱼类最重要的触觉器官,须上还分布着味觉细胞。在混浊的水中,靠眼睛的视觉来寻觅食物,显然是很不够的,此时口须就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从古代鱼类进化到两栖类,再进化到爬行类,那些登陆成功的四足动物,应该是视觉发达而口须退化。可是,龙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口须非但没有退化,反而日渐发达,变得又粗又长,这个事实再一次向我们晤示:龙不仅从未远离过水域,而且长期生活在暗无天日的地方,发达的触觉器官正是为了弥补视觉上的不足。

尽管陆生动物较之水生动物要先进得多,但水生动物及两栖类动物也有自己的优势。它们仅仅在活动时才消耗体能,在安静状态时,它们可以长时间漂浮在水中,使肌肉组织得到充分的松弛。这就意味着,它们只需要消耗较少量的食物和氧气,便能够维持生存。陆地上的物种,进化得快,消失得也快,这是因为陆上环境复杂多变的缘故。相比之下,水生环境则要稳定得多,地下湖泊更是一个静谧的世界。在弱肉强食、竞争激烈的地表生物圈内,偶尔会出现像龙这样的反应迟钝的大型动物,这该如何解释呢?我们有理由怀疑,它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相对安静的环境中延续下来的。这种特殊环境的庇护,不仅使它躲过了灾难性气候的打击,而且使它避开了那些凶暴的爬行类动物的侵害。因为它生活在一个虽然并不繁荣、却几乎没有天敌的环境中,其它兽类以至人类都很难进入它的领地,这或许也是它得以苟延残喘的原因之一。

(三)龙为什么能腾云驾雾,无翼而飞

如果说龙哪些方面最不能让大众所接受相信,墨先生认为当属龙为什么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之谜了。

其实,鱼类也不是绝对不能飞行。在热带或亚热带海洋,常可看见一种会离水飞跃的鱼——飞鱼,它长着一对宽大的胸鳍,伸展开来就像鸟儿的双翅一样。飞鱼起飞前,先由尾部在水里急剧摆动,达到极高速度,然后跃出水面,张开翼状胸鳍,身体保持静止状态,在空中滑翔飞行。这种有着独特本领的暖水鱼类,一般能够在离水面4-5米的空中飞行米左右,倘若遇上顺风的帮助,还可飞得更高更远。

龙的飞行方式较之飞鱼,还要来得更加神奇。飞鱼的滑翔,从本质来看,仍未超越“有翼而飞”的定义,只不过用鱼鳍勉强替代了鸟翼。龙则不然,龙不仅能从水里腾向空中,并且能在陆地上直接起飞。虽然《广雅》说过,有一种长翅膀的龙叫做“应龙”,可目前已经掌握的史籍资料,还无法证明有人确曾看见过这种“应龙”。相反,坠落在陆地上的龙,都是没有翅膀的,其中大部分仍然能够重新飞起来。无翼而飞天,这是一个最令人惊诧的现象。

人们都知道,龙的出现必定伴随着云雾或大雨。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地面的湿润空气升至高处,遇冷而凝结成无数细微水滴,成团浮游空中、即为云。当云里的小水滴不断碰撞、合并,增大到上升气流已无力支持的时候,就下降成为雨。雾实则也是种云,不过是近地面的云罢了

我们走入雾中,便可以体会到在云中是什么感觉了。那里面的空气很潮湿。我们既已明自云雾乃是水的气态表现,那就不难理解龙飞行方式的特殊性质。腾云驾雾也罢,挟风裹雨也罢,所揭示的无非是同一个事实:龙的飞腾离不开水的助力,它惯于在潮湿的空气中活动,而在它出现的地方,也往往容易产生较多的水雾。

成语“龙腾虎跃”中的那个“腾”字,下得非常贴切,点明了龙飞与鸟飞的本质差别。那这种能够借水腾跃的两栖动物,会不会是从某种原始的喷水鱼进化而来呢?墨先生认为,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进行假设,龙这种生物利用喷水作为推进力,或者体内存在类似的身体机制,这是完全存在可能的,且这是目前生物界实有的情形,并非全然猜测杜撰。

且不说许多龟类皆依靠鳃裂喷水来加快游速,我们仅举生活在海洋中的乌贼为例。乌贼是属于头足纲的软体动物,全身上下没有一处器官可以替代羽翼,按理说是不可能在空中飞行的。然而乌贼能把海水吸入外套腔里,然后靠肌肉收缩,将水从漏斗管中猛烈喷出,利用水流的反作用,使身体飞速地向后退去。可别小看这股喷射力,它足以使乌贼像火箭般从深海跃入空中,在离水面7-10米的高处,水平飞行达到50米以上。

依据古籍所提供的来自目击者的描述,龙的飞行起动方式,较之乌贼更为复杂,并且飞行的距离也更远,似乎有一项特殊的技能,可利用喷水造成上升气流,或转化为某种电能。

尽管墨先生并没有见过龙真正的飞行方式,但我们从文献古画传说中了解到,龙在飞行中是呈现波浪形状的,跟蛇爬行十分相似。在龙的体内是否存在特殊的气囊,或者未知的器官我们无法获知解释。

但这并不影响墨先生对其的大胆假设,弗兰西斯·培根说过:“在自然的胎宫中还贮有许多极其有用的秘密东酉。与现在已知的任何东西都不贴近,也无可比拟。”我们总是以人类能够制造工具而自诩,然而,只要怀着谦逊的态度去看一看千奇百怪的大自然,我们便不得不承认,那些目前尚不能制造工具的动物,其自身器官的发达与完善程度,是我们人类所望尘莫及的。

科学家发现,北极熊身上的毛能够吸收日光。并把光能汇集到黑色的表皮上转化成热能,皮下的血液再将热能输送到全身。其原理如同太阳能换热器。蝙蝠在黑暗中来回捕虫,其准确性令入叹为观止。原来它是运用人耳听不见的超声波来测定目标的,美洲白股蝠能在1秒钟内发射和接收组超声波。有一种菊头蝠甚至可以分辨出直径为0.05毫米的细线。最早的伏打电池是以电鳃、电鳗的电器为模型而设计出来的,这种电器官由许多叫做“电板”的盘形细胞组成,在神经脉冲的作用下,可将神经能转变为电能,产于南美洲河流中的电鳗放电时电压高达伏,几乎能击毙渡河的牛、马,至于擅长使用化学武器的昆虫则比比皆是。生活在肯尼亚的一种大个臭甲虫。当它感到威胁时,腺体内储藏的化学物质立刻发生爆炸式反应,随即释放出大量能量,还能形成一种气体,其温度高达摄氏度。

由此可见,对包括电能在内的各种自然力的巧妙运用,早已不是我们人类的特权。亿万年的生物进化过程,本身就是最具天才的设计师。我们既然已经在其它动物身上发现了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太阳能换热器”、“超声波定位仪”、“活体发电机”和“快速化学弹”,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相信龙的体内同样也可能存在着某种高性能的“喷水发动机”或“电力推进器”呢?

(四)龙为什么会呼风唤雨?

“云雨感龙,龙亦起云而升天。”我们正不妨以此为窗口,来窥探一下古人称龙为司雨之神的玄机所在。虽说龙王庙的大量修建是在佛教东渐以后,但龙能行雨的观念却是中国历来就有的。

对于以农为本的古代中国来说,雨水的适量与否,决定着农业收成的丰歉及整个社会经济的成败。因而自甲骨文的时代起。祷雨祭礼便成了史册记载中的大事。在五花八门的求雨方式中,“土龙祈雨法”可谓中国特产,对后世影响甚大。塑造土龙以求雨,曾经在汉代大为走红,其操作方法详见于董仲舒《春秋繁露,求雨篇》,不过又鲜入了阴阳五行等内容,曼衍得相当繁复。后来在民间流传的“画龙祈雨法”和“蜥蜴祈雨法”,其实就是同一种方法的延伸及简化。古人对任何一种动物崇拜,如果所崇拜的对象纯粹出于虚妄,那么,这种崇拜断不能维持长久。龙能行雨的迷信,既然在民间表现得如此顽强,其间必然隐藏着若干尚未探明的因由。远在蒙昧时代,人类就开始对某些动物潜藏的“灵性”发生了浓厚兴趣。他们渴望利用动物的特殊能力来弥补自身的缺陷,甚至幻想自己就是某些“神异动物”的后代,这也是早期人类试图征服自然的一种稚态表现。我国东部的广大地区。深受季风影响,故而旱涝无常,对于降水量的强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