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同学们在食堂吃午饭,副班长小高说:“这带鱼真好吃,就是刺多。”带鱼其实算不上一种刺多的鱼,两排所谓的“刺”其实是背鳍和臀鳍的支鳍骨。我的朋友聪聪曾紧握着小拳头说:“所有刺多的鱼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刺多!”
带鱼的刺并不多(图片来自fishesofaustralia.net.au)
当我们讨论鱼刺时,我们在讨论什么?在一些平台曾有人提出“鱼为什么要长刺?”“鱼刺有什么作用?”“鱼的刺会扎到鱼自己吗?”等问题,引得部分网友前去嘲讽:“你要骨头有什么用?”“你会被自己肋骨扎到吗?”
鱼的骨架(图片来自FineArtAmerica)
有不少人会认为那些是幼稚的问题,但事实恰恰相反,他们没有区分“鱼刺”和“鱼骨”。一般情况下,这些问题的提出者问的并不是鱼骨,而是鱼的肌肉中的那些细刺,也就是肌间骨。
鱼的刺(摄影:可爱的偷听桃)
我们先来看看鱼身上的骨头吧。(就拿我们常吃的硬骨鱼来说明。)那条“主刺”是鱼的脊柱,我们很难被这种大骨头卡到。吃鱼时我们会发现每一节椎骨的上下两端都有一根固定的“刺”,上面的叫髓棘而下面的叫脉棘。在脊柱的两侧又有两排松动的“刺”,那就是鱼类的肋骨。肋骨一般比较粗大,很容易挑出来,但在吃小黄鱼等一些小型鱼类时也要小心。
月鲹的骨架(图片来自FineArtAmerica)
鱼的鳍由众多骨质的鳍条构成。这些鳍条在活鱼身上柔软而具有弹性,而经过烹饪之后会变硬。在食用时,我们一般会把鱼鳍夹走不吃。在鳍的下面还有一排小骨头,称为支鳍骨或者基鳍骨,它们形如一排戳进肉里的小锥子,给吃货们带来了一定的不便,比如在吃带鱼或龙利鱼的时候。除了柔软的鳍条之外,鱼鳍上还有坚硬的棘,这才是鱼用于自我保护的骨头。如果去市场买鱼,大家可以选择背上有棘刺的,或者有两个背鳍的鱼,因为具有这些特征的鱼属于“棘鳍类”,往往刺少,如各种鲈鱼等。
尖吻鲈有两个背鳍,两个背鳍的鱼一般刺比较少(摄影:可爱的偷听桃)
石首鱼类也是刺少的食用鱼(摄影:可爱的偷听桃)
排除了以上这些骨头,鱼肉中那些烦人的针状小刺基本都属于肌间骨了。这些小刺根据各自的附着点分为髓弓小骨、椎体小骨和脉弓小骨三类。骨如其名,肌间骨分布于肌节之间,主要起着支持肌肉的作用,当然也就不会扎到鱼自己啦!而且,其他大型肉食性鱼类吃鱼时也不会被这些小刺卡到,因为鱼的肌间骨并没有“防御”的作用。大鱼“啊呜”一口吞掉小鱼,或撕咬成小块在吃掉小鱼,都不会受到这些小刺的干扰。
布氏鲳鲹(金鲳鱼)向前平卧的第一背鳍棘(摄影:可爱的偷听桃)
说了这么多,再来说一下吃货们最关心的问题:哪些种类的鱼刺多,哪些种类的鱼刺少呢?有一个观点:淡水鱼一般刺多,而海水鱼刺少。普遍多骨的鲤形目确实是我国淡水鱼中的优势类群,但在淡水中也有很多刺少的鱼类,比如说攀鲈目的黑鱼、太阳鱼目的鳜鱼和黑鲈鱼、慈鲷目的罗非鱼、鲇形目的各种鲇鱼,都是深受我国人民喜爱的食用鱼。合鳃鱼目的黄鳝Monopterusalbus更是除了头骨以及脊柱之外,其他骨骼几乎都退化掉了。
鲇鱼就属于刺少的淡水鱼(摄影:可爱的偷听桃)
罗非鱼的刺也比较少(摄影:可爱的偷听桃)
也有人说游动迅速的鱼类刺少,刺多的鱼都是不喜欢活动的“肥宅”。这个说法也是非常片面的。游泳迅速、以追击小鱼为生的海鲢、翘嘴鲌和鳡,还有终日“疲于奔命”的各种鲱形目鱼类都以刺多著称,反倒整天守株待“鱼”、趴着不动的鮟鱇、鲆、鲽却没刺,上哪里说理去?
黄鮟鱇整天趴着,但刺很少(图片来自mindenpict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