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高考生物知识总结丨动物和人体生命 [复制链接]

1#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必备知识1.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反射。(×)提示:无感受器、传入神经及神经中枢的参与,反射弧不完整。2.在人体内发生某种反射的时候,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上兴奋传导都是双向的。(×)提示:在人体内反射发生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总是单向的。3.K+在细胞外的浓度高于细胞内的浓度,所以在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K+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提示:K+在细胞外的浓度低于细胞内的浓度,所以在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K+运输的方式是协助扩散。4.降低环境中的Na+浓度,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峰值会降低。(√)5.兴奋传递过程中,突触小体处发生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提示:兴奋传递过程中,突触小体处发生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6.人憋尿的现象说明高级神经中枢可以控制低级神经中枢控制的反射。(√)7.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而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多种器官。(√)8.激素的受体与细胞膜上运输物质的载体一样,也位于细胞膜上。(×)提示:固醇类激素的受体位于细胞膜内。9.肾上腺素的分泌活动不受神经的直接支配。(×)提示:肾上腺素的分泌活动受神经的直接支配。10.根据反馈调节的特点可知,如果给运动员过量注射性激素,则会影响运动员性器官的发育。(√)11.延长光照可提高鸡产蛋率,鸡的产蛋率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12.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13.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反射完成的两个条件(1)必须具备“完整”反射弧:反射弧任一部分受损,反射都不能完成。(2)必须具备“适宜”刺激:刺激的“种类”需适宜,刺激的“强度”也需适宜。兴奋产生的机制及传导(1)产生机制(2)兴奋的传导①形式: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②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反,膜内则相同。③特点:可双向传导(在机体内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传递过程(2)单向传递的原因: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3)神经递质的释放、性质及作用效果激素及其作用的靶细胞动物激素化学本质激素调节的两个关键点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三种方式激素分泌调节的三种模型(1)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分泌调节属于甲类型,即:(2)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调节属于乙类型,即由下丘脑合成,经垂体释放。(3)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的分泌调节属于丙类型,即:机体的稳态与免疫调节1.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2.Na+和Cl-是形成哺乳动物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物质。(√)3.血糖调节中,血糖浓度变化可以刺激相关细胞或下丘脑中的相关部位,所以葡萄糖也可以是信息分子。(√)4.在寒冷环境中,人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以防止在寒冷环境中体温降低。(×)提示:只要不超过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基本保持平衡。5.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提示: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6.下丘脑的活动受其他相关内分泌腺分泌激素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7.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若淋巴管阻塞会引起下肢水肿。(√)8.哺乳动物受到寒冷刺激后,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使机体产生更多热量以维持体温。(√)9.效应T细胞都是在胸腺中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产生的。(×)提示:效应T细胞是由T细胞分裂分化产生的。10.人体内的吞噬细胞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提示:人体内的吞噬细胞也参与特异性免疫。11.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12.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都是记忆细胞。(×)提示: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还有未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和T细胞。13.流感病毒的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后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提示:浆细胞能产生特异性抗体。14.艾滋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减退而体液免疫功能不受影响。(×)提示: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T细胞,体液免疫功能也会降低。内环境及其组成(1)必须认准三类“内环境物质”①小分子物质——CO2、O2、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等。②大分子物质——血浆蛋白、抗体等。③信号分子——淋巴因子、激素、神经递质等。(2)必须认准两类“非内环境物质”①专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如血红蛋白、呼吸酶等)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②专存在于与外界相通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等)中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3)必须认准发生于内环境中的三类反应①酸碱缓冲对参与的对碱或酸的缓冲反应。②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反应。③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反应。水盐平衡调节(1)水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下,主要通过肾脏来完成的。①神经调节途径: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主动饮水、补充水分。②神经—体液调节途径: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尿量减少。(2)引起水盐平衡调节的是渗透压的变化。引起机体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有效刺激是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升高。(3)在水盐平衡调节中,下丘脑既是感受器,又是效应器(分泌激素)。体温调节(1)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温度感受器是感受温度变化的感觉神经末梢,它不只分布在皮肤,还广泛分布在黏膜及内脏器官中。(2)高温条件下的体温调节主要是增加散热量,调节方式主要是神经调节;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既增加产热量,又减少散热量,调节方式既有神经调节,又有激素调节。(3)无论是在寒冷还是在炎热环境中,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都保持平衡,如果两者没有保持平衡,体温就会升高或降低。血糖平衡调节(1)相关器官:下丘脑(调节中枢)、肝脏(肝糖原的合成和分解)、肌肉(葡萄糖合成肌糖原等)、胰岛(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肾脏(肾小管、集合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和小肠(糖类的消化和吸收)等。(2)调节途径:下丘脑在体温、水盐和血糖调节中的作用(1)调节模型(2)分析①下丘脑的四个功能和三个中枢a.四个功能:感受、传导、分泌和调节。b.三个中枢: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和水盐调节中枢。②水盐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但产生渴觉的中枢在大脑皮层。③在升高血糖方面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在调节体温方面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是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几个答题要点(1)胰岛素的生理功能应表述为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切忌笼统地表述为降血糖,降血糖只是胰岛素的作用结果。同理,牢记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为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2)掌握促进胰岛素分泌的因素有血糖含量升高、有关神经兴奋及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等。(3)作答有关升血糖的问题时,应明确肌糖原只为骨骼肌提供能量物质,不补充血糖。即答题时不能出现“肌糖原分解”的错误表述。(4)糖尿病患者未必缺乏胰岛素,缺乏胰岛素(胰岛B细胞受损)可导致糖尿病(Ⅰ型糖尿病),但倘若缺乏胰岛素受体或胰岛素与受体不能正常结合,也会导致血糖过高呈现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各种免疫细胞的功能(1)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功能的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2)吞噬细胞:识别无特异性,参与的免疫类型有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3)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能产生抗体。(4)效应T细胞:攻击靶细胞(宿主细胞)。(5)T细胞:能分泌淋巴因子,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6)能增殖、分化的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7)记忆细胞:寿命长,对抗原敏感,能迅速增殖、分化。免疫过程快速确认三类免疫异常病免疫应用中的“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1)免疫预防——重在“预防”,注射物为“经处理的”丧失致病性却具“抗原性”的抗原即疫苗,目的是刺激机体主动产生抗体,尤其是产生记忆细胞,以备真正病原体感染。(2)免疫治疗——重在“治疗”,注射物是“抗体”或免疫增强剂等,目的是“立竿见影”地直接消灭病原体。

本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