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螺多在夜间出水产卵。夜间开展作业开有助于发现和捕获大个体的福寿螺。相关记录见《大个体福寿螺入侵闵行河道生产,可利用其产卵期进行防治》。
——.5.21,赴当地清螺的志愿者们意外地在岸边发现一枚被啄开小口的黑水鸡的卵(已死亡发臭),剥开后看到了夭折的大脚“毛孩”。这也是志愿者第一次见识到出壳前的黑水鸡的模样。
附一段去年在青浦一处莲塘记录到的黑水鸡视频:
为增进自然爱好者对上海内陆淡水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了解,提高志愿者对外来入侵物种福寿螺的认识和清捞作业能力,结合萤火虫栖息地夜间观察,本周五,我们将赴环淀山湖步道景观带(青浦区金泽镇西岑段),开展以清除外来入侵的福寿螺及其卵块为主的志愿行动。行程安排如下:
年5月28日(周五)
18:50 开始在公交“青金线”/“青商线”/“示范区1路”的“沪青平公路马兰港”站(往金泽方向)集合。(自驾前往的可把车停在公交车站北侧的停车场,停车场内有电动车充电桩、公厕等设施。
19:30—20:30 清捞近岸处的福寿螺及其卵块,观察湿地生物。
(对打捞上来的福寿螺及卵块、克氏原螯虾、食蚊鱼等外来入侵物种,我们将集中堆肥灭活)。
欢迎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志愿者自备抄网同行,也欢迎6岁以上不怕虫不怕脏不闹腾的对自然有些兴趣的未成年家属随行体验。
请报名参加本次活动的伙伴加
萤火虫环境保育志愿者小组
年5月27日
身份证件,
手机(含备用电源),
现金元(备用),
袋装湿巾(10片),
袋装纸巾(1包),
口罩(最好是N95型)1只,
乳胶五指手套1副,
强光头灯1只(配可持续照明3小时的电池),
强光手电筒1支(配可持续照明3小时的电池),
饮用水ml,
用于收纳上述物品的双肩包1只。
可根据个人需求选配照相机、抄网、水桶等。
本活动纯粹由个人发起,参与者风险自负,费用自理,一切自助!
01. 户外活动充满不确定性,不排除意外事件发生的可能;人的生命和精神都很脆弱,事故、危险总是在不经意间突然降临;个体的受侵害往往只是群体受累的开始;故请您在决定出行前充分审视自己的责任,慎重考虑利益关系人的应变和承受能力。
02. 为使出行尽可能地顺利,请欲同行的人员自行查阅相关的资料(社情、地图、天气、保险等),并作相应的准备。受客观条件限制和主观判断的影响,不排除活动计划临时变更的可能,请各自做好应对的必要准备。
03. 出行期间,请尊重当地的风俗人情。若非取证需要,未经允许,请勿近距离对当地人物进行拍摄;勿擅自逗弄、招惹沿途的猫犬等动物,或随意采摘农林作物和捕捞水产品等;在乡间通行时注意避免踩踏庄稼;由于鞋子上难免会粘附大量泥土,通过村落时请注意尽量保持民宅院落、道路的整洁。
04. 如发现有人偷猎、毒杀野生动物,勿与对方发生正面冲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请及时采集相关证据,以便向有关管理机构反映。
05. 望远镜、笔记本、铅笔、相机等观察记录用具将有助于您体验和回味本次活动。
06. 活动期间,受客观条件和主观判断的影响,不排除计划变动的可能;
07. 请报名人员将本计划和出行事宜及时告诉自己的家人或亲密的朋友;
08. 出于减损的考虑,请自行选择购买合适的人身保险。
09. 由于需要在林地内穿行,请着适合户外活动的耐磨耐脏的衣裤和鞋帽。
10. 林地间动植物种类比较多,过敏源也复杂,有过敏体质的人士不宜参加本次活动。
11. 平时有佩戴眼镜习惯的,请选择适合户外活动的有框镜,不要使用隐形眼镜(以免在跳跃沟坎时发生意外或因大运动量造成眼部不适),有条件的可以佩戴运动型护目镜。
12. 请务必穿防滑耐磨的鞋子,有条件的带登山杖助行。
13. 活动结束当天,参与者到家后请及时发送短信给活动领队报个平安。
——环淀山湖步道景观带(西岑段)是一处已建成十余年的开放式绿地,所在区域为上海市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有黄脉翅萤和条背萤的自然分布,单次观察到黄脉翅萤和条背萤的婚飞数量最高年份曾达约50/只。近年来,因一些游客和违规垂钓者乱扔垃圾、随意踩踏地被,淀山湖近岸水域蓝藻季节性爆发、池塘内挺水植物过度生长、克氏原螯虾虾和福寿螺等外来入侵物种大量增殖对水体自净能力的消极影响加剧等,萤火虫、蛙蟾和蛇的数量逐年减少。
——.5.17晚,在环淀山湖步道景观带(西岑段)的一口池塘里记录到的附着在挺水植物茎秆上的福寿螺卵块,密度之高令人吃惊。而秋季在这口水塘仅发现零星卵块。疑似“放生”所致。
——年7月17日,《新民晚报》在第4版刊发了记者屠瑜采写的《防控福寿螺蔓延刻不容缓》。
福寿螺
(摘自原国家环保总局和中科院.01.10联合发布的《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学名:Pomaceacanaliculix
英文名:AppleSnail,GoldenAppleSnail,AmazonianSnail
中文异名:大瓶螺、苹果螺、雪螺
分类地位:中腹足目Mesogastropoda瓶螺科Ampullariidae
鉴别特征:贝壳较薄,卵圆形;淡绿橄榄色至黄褐色,光滑。壳顶尖,具5—6个增长迅速的螺层。螺旋部短圆锥形,体螺层占壳高的5/6。缝合线深。壳口阔且连续,高度占壳高的2/3;胼胝部薄,蓝灰色。脐孔大而深。厣角质,卵圆形,具同心圆的生长线。厣核近内唇轴缘。壳高8cm以上;壳径7cm以上,最大壳径可达15cm。
生物学特性:喜栖于缓流河川及阴湿通气的沟渠、溪河及水田等处。底栖性,雌雄异体。食性杂。有蛰伏和冬眠习性。3月上旬开始交配,在近水的挺水植物茎上或岸壁上产卵,初产卵块呈鲜艳的橙红色,在空气中卵渐成浅粉色。一只雌性福寿螺通常1年产—个卵,孵化率可高达90%。其繁殖速度比亚洲稻田中当地近缘物种快10倍左右。虽然是水生种类,但可以在干旱季节埋藏在湿润的泥中度过6—8个月。一旦发洪水或被灌溉时,它们又能再次活跃起来。
原产地:亚马逊河流域。
中国分布现状:广泛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浙江等地。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作为高蛋白食物最先被引入台湾;年引入广东,年前后,已在该省作为特种经济动物广为养殖,后又被引入到其他省份养殖。但由于养殖过度,口味不佳,市场并不好,而被大量遗弃或逃逸,并很快从农田扩散到天然湿地。福寿螺食量极大,并可啃食很粗糙的植物,还能刮食藻类,其排泄物能污染水体。其对水稻生产造成的损失显然大大超过其作为美食的价值。除威胁入侵地的水生贝类、水生植物和破坏食物链构成外,福寿螺也是卷棘口吸虫、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
控制方法:重点抓好越冬成螺和第一代成螺产卵盛期前的防治,压低第二代的发生量,并及时抓好第二代的防治。以整治和破坏其越冬场所,减少冬后残螺量,以及人工捕螺摘卵、养鸭食螺为主,辅之药物防治。
——河岸边,攀在环棱螺(俗称”螺蛳“)外壳上透气的克氏原螯虾(俗称”小龙虾“)。
克氏原螯虾
(摘自原环境保护部.01.07发布的《中国第二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学名:Procambarusclarkii
英文名:Redswampcrayfish
别名:小龙虾、淡水小龙虾、喇蛄、红色螯虾
分类地位:十足目Decapoda,螯虾科Cambaridae
形态特征:外壳红色而坚硬,头部具额剑,有1对复眼,2对触角;5对胸足,第1对大螯状,6对腹足,1对尾节。雄性前2对腹肢变为管状交接器,雌性第1对腹肢退化。
生物学特征:抗逆性强,能耐受40℃至-15℃的气温;水体缺氧时,可上岸或借助漂浮物侧卧于水面呼吸空气,潮湿环境中可离水存活1周,也能在污水中生活。喜占洞穴居,领域行为强,具侵略性。半年可达性成熟,全年皆可繁殖,具有护幼习性,幼体蜕皮3次后才离开母虾。
地理分布:广泛分布于全国20多个省市,南起海南岛,北到黑龙江,西至新疆,东达崇明岛均可见其踪影,华东、华南地区尤为密集。
入侵历史:原产北美洲,现已广泛分布于除南极洲以外的世界各地。20世纪30年代进入我国,60年代食用价值被发掘,养殖热度不断上升,各地引种无序,80-90年代大规模扩散。
入侵危害:克氏原螯虾可通过抢夺生存资源,捕食本地动植物,携带和传播致病源等方式危害土著物种。有研究发现,该螯虾在预知和躲避敌害方面表现出比土著螯虾更高的适应性。另外它喜爱掘洞筑巢的习性对泥质堤坝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轻则导致灌溉用水流失,重则引发决堤洪涝等险情。
防治方法:通过投放野杂鱼捕食克氏原螯虾幼苗以控制其种群规模。在尚未引种的地区,应展开其环境风险评估和早期预警,对已广泛分布地区,加强养殖管理。
——中国农业出版社年4月出版的《外来生物入侵——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科学出版社年10月出版的《生物入侵:中国外来入侵动物图鉴》
——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河道大型底栖动物监测与水质评价技术手册》(作者:陈小华、康丽娟)有助于志愿者通过对有环境指示作用的底栖动物的观察了解淡水湿地水质。
——黄脉翅萤(成虫)。这种小型萤火虫的成虫仅米粒大小,在上海各区均有零星分布,但绝大部分的栖息地面积狭小、极端“破碎”和脆弱,极易因干旱、灯光污染、施用除草/杀虫剂、人为捕捉等原因而“群灭”。近年来,仅于青浦、奉贤发现过少量单处(以1万平方米计)婚飞数量超过只的自然栖息地。总体情况是环境明显恶化中,栖息地逐年萎缩。
——黄脉翅萤的幼虫阶段需要阴湿环境,幼虫躯体具有象牙白样的色泽,以捕食烟管螺等微小型陆生贝类为主,属于陆栖萤火虫。
——条背萤在上海主要分布于水环境较好的青浦西部湿地,个体是黄脉翅萤的2-3倍,成虫发光亮度高,观赏效果明显。随着当地多处大型“开发”工程的陆续开工,条背萤栖息地将持续大面积萎缩。
——条背萤的幼虫生活在水里,以捕食椎实螺等小型水生贝类为主,属于水栖萤火虫,其老熟幼虫须上岸筑营泥穴化蛹。水体的富营养化、水岸“硬化”、施用除草/杀虫剂、农村道路和水岸等处的“亮化”工程等因素都会给当地的野生条背萤造成灭顶之灾。
附:《上海萤火虫保护观察报告(.7.10)》
——.5.20晚,在环淀山湖步道景观带(西岑段)的池塘内记录到的小个体克氏原螯虾。近岸1米水域内克氏原螯虾的数量最高达7只/米岸线。
大量增殖的福寿螺和克氏原螯虾对水生植物的摄食,特别是对“柔嫩”的沉水植物的啃食将直接造成水体自净能力的下降,本土螺、虾等水生动物的觅食、繁殖也将遭到影响。
——近年来,被誉为“中国大陆首位萤火虫博士”的学者付新华已经撰写出版了多本关于萤火虫的科普读物和影集,《一只萤火虫的旅行》、《萤火虫在中国》和《水中的光亮》是其中的三本。
——滨水绿地夜间自然观察导赏员常备工具示例:
铝合金伸缩杆(可适配抄网、捕虫网、割刀、照明/摄像探头等),用于捕捞采样、打草惊蛇、辅助照明和摄像等。
密孔抄网(直径26cm),可适配伸缩杆,主要用于捞取水生生物,亦可用于控制蛇、刺猬等需要短时观察的野生动物;从近年的实践来看,这个规格的抄网也是用来打捞福寿螺时比较顺手的。
翻盖式迷你电子称(以2节7号电池供电,0.1g—g),主要用于称量单个的蛙蟾类、大型甲虫(如天牛、锹甲)、贝类(如福寿螺、河蚌)等。
带挂钩的电子枰(以2节7号电池供电,5g—0g),主要用于称量途中遇到的刺猬、打捞上来的福寿螺等。
噪音计(以3节7号电池供电),用于读取蛙类、鸣虫等发出的“噪音”分贝值。
温湿度计(以3节7号电池供电),用于读取空气环境温湿度。
带直尺的塑料卡片,拍摄蜗牛、甲虫、蛙等时作参照物。
卷尺(5m),用于测量刺猬等小动物的体长、上树动物的离地高度、大树胸径等。
头灯,用于一般照明。按活动时长配好备用电池。如果涉及打捞福寿螺等活动时,建议换用0流明以上亮度的光源。
潜水电筒,用于一般照明。按活动时长配好备用电池。如果涉及打捞福寿螺等活动时,建议换用0流明以上照度的光源。
mW激(绿)光指示器。用于指示行动路径和水中目标(比如打捞福寿螺时)。一般近距离指示可换用5mW激(红)光指示器。
装有75%乙醇溶液(医用酒精)的喷雾瓶。常用于手部简单擦拭,为受伤小动物清洗伤口等。
镊子。用于采集/展示微小动物。野外巡视活动中也常用于拔除刺猬和鸟类体表的蜱、蝇虱等吸血性寄生虫。
用于收纳/展示动植物样品的塑料管和透明瓶。依活动需要选配。
——用透明亚克力材质的小盒子展示/拍摄昆虫或小型水生生物,效果不错,类似的商品网上还有许多。
——带补光灯的手机微距镜头在低照度环境下拍摄静态昆虫等效果不错。感兴趣的可自淘。
——“城市荒野工作室”年编写的《上海夜间生物观察指南》、“大城小虫工作室”年出品的《上海昆虫0种》均填补了上海自然教育类图书的空白,这2本接地气的原创图鉴深受自然爱好者的欢迎。
——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河道大型底栖动物监测与水质评价技术手册》(作者:陈小华、康丽娟)有助于志愿者通过对有环境指示作用的底栖动物的观察了解淡水湿地水质。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出品的《上海常见淡水底栖动物绘本》和《上海常见鱼类绘本》。
——家住上海浦东的任众女著绘的《大自然笔记:与神奇自然的四季约会》(贵州教育出版社.9出版)
——《自然笔记——开启奇妙的自然探索之旅(全新增订版)》(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年9月出版)的作者是家住上海杨浦的芮东莉女士,她是一位古汉语博士。该书中的大部分笔记都是她在上海的观察心得,包括多次参与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行动的经历。
——由中学生物教师姜雅风撰写的《我的野生动物邻居》(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0版)记录了许多上海乡土野生动物的物种知识。
——上海教育出版社年12月出版的《鸟兽虫识别和观察笔记》,收录了作者周育建在上海等地拍摄的1余张以鸟类为主的野生动物照片,该书文字稿25万余字。有助于自然爱好者了解上海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和相关物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