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海湿地夜间自然观察328 [复制链接]

1#
皮肤病专科医院哪家好 http://pf.39.net/zqbdf/140106/4322685.html


  ——年3月,在上海浦东的一处滨水绿地记录到的豉甲。


  ——年3月12日晚,志愿者在青浦金泽的一处滨水绿地清捞福寿螺。


  ——福寿螺多在夜间出水产卵。夜间开展作业开有助于发现和捕获大个体的福寿螺。相关记录见《大个体福寿螺入侵闵行河道生产,可利用其产卵期进行防治》。


  ——青浦区农业部门在淀山湖南岸设立的禁渔期告示牌。


  为增进自然爱好者对上海内陆淡水河流生物多样性的了解,熟悉照明和微距摄影器材的使用,本周日晚,结合福寿螺监测,我们将赴轨交17号线青浦朱家角站旁的南大港河滨绿地,开展自然观察活动。行程安排如下:


  18:00 在轨道交通17号线“朱家角”站1号出口处开始集合;


  18:10—20:00 徒步观察记录绿地内的大型软体动物、蜘蛛、池塘近岸水生生物等。如发现有福寿螺、克氏原螯虾、食蚊鱼等外来入侵物种,适时清捞。


  欢迎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自然爱好者(可携7岁以上不怕虫子且不闹腾的未成年家属)同行。请报名参加本次活动的伙伴加
  
  
  萤火虫环境保育志愿者小组


  
  
  
  年3月24日


  ——《大自然笔记:与神奇自然的四季约会》(贵州教育出版社.9出版)的作者任众女士家住上海浦东,.3.22,她在自己的
  ——由中学生物教师姜雅风撰写的《我的野生动物邻居》(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0版)记录了许多上海乡土野生动物的故事,有助于自然爱好者了解上海野生动物栖息地和相关的物种知识。


  ——芮东莉:《自然笔记——开启奇妙的自然探索之旅(全新增订版)》(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年9月出版)


  ——年7月17日,《新民晚报》在第4版刊发了记者屠瑜采写的《防控福寿螺蔓延刻不容缓》。


  
  福寿螺


  
  (摘自原国家环保总局和中科院.01.10联合发布的《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学名:Pomaceacanaliculix


  英文名:AppleSnail,GoldenAppleSnail,AmazonianSnail


  中文异名:大瓶螺、苹果螺、雪螺


  分类地位:中腹足目Mesogastropoda瓶螺科Ampullariidae


  鉴别特征:贝壳较薄,卵圆形;淡绿橄榄色至黄褐色,光滑。壳顶尖,具5—6个增长迅速的螺层。螺旋部短圆锥形,体螺层占壳高的5/6。缝合线深。壳口阔且连续,高度占壳高的2/3;胼胝部薄,蓝灰色。脐孔大而深。厣角质,卵圆形,具同心圆的生长线。厣核近内唇轴缘。壳高8cm以上;壳径7cm以上,最大壳径可达15cm。


  生物学特性:喜栖于缓流河川及阴湿通气的沟渠、溪河及水田等处。底栖性,雌雄异体。食性杂。有蛰伏和冬眠习性。3月上旬开始交配,在近水的挺水植物茎上或岸壁上产卵,初产卵块呈鲜艳的橙红色,在空气中卵渐成浅粉色。一只雌性福寿螺通常1年产—个卵,孵化率可高达90%。其繁殖速度比亚洲稻田中当地近缘物种快10倍左右。虽然是水生种类,但可以在干旱季节埋藏在湿润的泥中度过6—8个月。一旦发洪水或被灌溉时,它们又能再次活跃起来。


  原产地:亚马逊河流域。


  中国分布现状:广泛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浙江等地。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作为高蛋白食物最先被引入台湾;年引入广东,年前后,已在该省作为特种经济动物广为养殖,后又被引入到其他省份养殖。但由于养殖过度,口味不佳,市场并不好,而被大量遗弃或逃逸,并很快从农田扩散到天然湿地。福寿螺食量极大,并可啃食很粗糙的植物,还能刮食藻类,其排泄物能污染水体。其对水稻生产造成的损失显然大大超过其作为美食的价值。除威胁入侵地的水生贝类、水生植物和破坏食物链构成外,福寿螺也是卷棘口吸虫、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


  控制方法:重点抓好越冬成螺和第一代成螺产卵盛期前的防治,压低第二代的发生量,并及时抓好第二代的防治。以整治和破坏其越冬场所,减少冬后残螺量,以及人工捕螺摘卵、养鸭食螺为主,辅之药物防治。


  ——河岸边,攀在环棱螺(俗称”螺蛳“)外壳上透气的克氏原螯虾(俗称”小龙虾“)。 


  
  克氏原螯虾


  
  (摘自原环境保护部.01.07发布的《中国第二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学名:Procambarusclarkii


  英文名:Redswampcrayfish


  别名:小龙虾、淡水小龙虾、喇蛄、红色螯虾


  分类地位:十足目Decapoda,螯虾科Cambaridae


  形态特征:外壳红色而坚硬,头部具额剑,有1对复眼,2对触角;5对胸足,第1对大螯状,6对腹足,1对尾节。雄性前2对腹肢变为管状交接器,雌性第1对腹肢退化。


  生物学特征:抗逆性强,能耐受40℃至-15℃的气温;水体缺氧时,可上岸或借助漂浮物侧卧于水面呼吸空气,潮湿环境中可离水存活1周,也能在污水中生活。喜占洞穴居,领域行为强,具侵略性。半年可达性成熟,全年皆可繁殖,具有护幼习性,幼体蜕皮3次后才离开母虾。


  地理分布:广泛分布于全国20多个省市,南起海南岛,北到黑龙江,西至新疆,东达崇明岛均可见其踪影,华东、华南地区尤为密集。


  入侵历史:原产北美洲,现已广泛分布于除南极洲以外的世界各地。20世纪30年代进入我国,60年代食用价值被发掘,养殖热度不断上升,各地引种无序,80-90年代大规模扩散。


  入侵危害:克氏原螯虾可通过抢夺生存资源,捕食本地动植物,携带和传播致病源等方式危害土著物种。有研究发现,该螯虾在预知和躲避敌害方面表现出比土著螯虾更高的适应性。另外它喜爱掘洞筑巢的习性对泥质堤坝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轻则导致灌溉用水流失,重则引发决堤洪涝等险情。


  防治方法:通过投放野杂鱼捕食克氏原螯虾幼苗以控制其种群规模。在尚未引种的地区,应展开其环境风险评估和早期预警,对已广泛分布地区,加强养殖管理。


  ——中国农业出版社年4月出版的《外来生物入侵——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科学出版社年10月出版的《生物入侵:中国外来入侵动物图鉴》


  ——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河道大型底栖动物监测与水质评价技术手册》(作者:陈小华、康丽娟)有助于志愿者通过对有环境指示作用的底栖动物的观察了解淡水湿地水质。


  ——夜间观察活动离不开照明工具,这是2款比较轻便的头灯(1颗白光LED+2颗红光LED,以3节7号电池供电)和手电筒(T6白光灯泡,以1节电池供电);照片里带刻度尺的塑料卡片于拍摄昆虫等时作为参照物,黄色小熊形状的是可以挂在背包等处的反光片(提高夜间活动的可视度)。类似工具/物品在网上有更多选择。


  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