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注安师考试技术之危险物质和爆炸危险环境 [复制链接]

1#

上一期中我们介绍了火灾爆炸三要素中的点火源,包括危险温度和电火花,这两个都属于点火源,本节主要介绍危险物质的性能参数和环境危险区域的划分,第二个作为重要考点来掌握。篇幅有限,更多详细解读参照年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视频课件辅导资料。

危险物质参数(闪点,燃点,引燃温度注意区分,除第六个理解外,其他简单了解下即可)

(1)闪点规定试验条件下,易燃液体能释放出足够的蒸气并在液面上方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点火能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闪点越低者危险性越大。(闪燃是瞬间完成的,不能持续燃烧,通常闪燃是发生持续燃烧的先兆)(2)燃点物质在空气中点火时发生燃烧,移开火源仍能继续燃烧的最低温度。(3)引燃温度引燃温度又称自燃点或自燃温度,是在规定试验条件下,可燃物质不需外来火源即发生燃烧的最低温度。(4)爆炸极限爆炸极限分为爆炸浓度极限和爆炸温度极限。(5)最小点燃电流比MICR,是在规定试验条件下,气体、蒸气、薄雾爆炸性混合物的最小点燃电流与甲烷爆炸性混合物的最小点燃电流之比。(6)最大试验安全间隙MESG,是在规定试验条件下,两个经长25mm的间隙连通的容器,一个容器内燃爆不引起另一个容器内燃爆的最大连通间隙。(两个容器用长25毫米的管子相连,一个容器爆炸会连带另一个容器也爆炸,但如果把这个管子的宽度不断缩小,直至不会连带另一个容器发生爆炸时,这个管子的宽度就可以看做为最大试验安全间隙)(7)最小引燃能量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能使爆炸性混合物燃爆所需最小电火花的能量,甲烷的最小引燃能量为0.33mJ,乙炔的为0.02mJ。(数值越低,越容易爆炸)

2.危险物质分类(一甲二气三粉尘,可燃性飞絮也属于粉尘)

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爆炸危险物质分为三类:(1)Ⅰ类:矿井甲烷;(2)Ⅱ类:爆炸性气体、蒸气、薄雾;危险性ⅡAⅡBⅡC;(3)Ⅲ类:爆炸性粉尘、纤维:ⅢA级:可燃性飞絮;ⅢB级:非导电性粉尘;ⅢC级:导电性粉尘,危险性ABC。

为便于对不同的危险物质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将危险物质分成三类。下列物质中,属于Ⅲ类爆炸危险物质的有()。A.爆炸性气体B.爆炸性粉尘C.矿井甲烷(CH4)D.爆炸性纤维E.爆炸性飞絮BDE

3.爆炸危险环境划分(气体和粉尘类似)

(1)气体、蒸气爆炸危险环境根据爆炸性气体、蒸气混合物出现的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将此类危险场所分为0区、1区和2区。

①0区。正常运行时持续出现或长时间出现或短时间频繁出现爆炸性气体、蒸气或薄雾,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区域。除装有危险物质封闭空间,如密闭的容器、储油罐等内部气体空间外,很少存在0区。②1区。指正常运行时可能出现(预计周期性出现或偶然出现)爆炸性气体、蒸气或薄雾,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区域。如油罐顶上安全阀附近。③2区。指正常运行时不出现,即使出现也只可能是短时间偶然出现爆炸性气体、蒸汽或薄雾,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区域。如油罐外3m内。

释放源分类①连续级释放源:连续释放、长时间释放或短时间频繁释放。②一级释放源:正常运行时周期性释放或偶然释放。③二级释放源:正常运行时不释放或不经常且只能短时间释放。

存在连续级释放源的区域可划为0区,存在第一级释放源的区域可划为1区,存在第二级释放源的区域可划为2区。

如通风良好,应降低爆炸危险区域等级;如通风不良,应提高爆炸危险区域等级。在障碍物、凹坑和死角处,应局部提高爆炸危险区域等级。利用堤或墙等障碍物,可限制比空气重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扩散。

(2)粉尘爆炸危险环境根据爆炸性粉尘、纤维混合物出现的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将此类危险场所分为20区、21区和22区。①20区。空气中的可燃性粉尘云持续或长期或频繁地出现于爆炸性环境中的区域。②21区。在正常运行时,空气中的可燃性粉尘云很可能偶尔出现于爆炸性环境中的区域。③22区。在正常运行时,空气中的可燃粉尘云一般不可能出现于爆炸性粉尘环境中的区域,即使出现,持续时间也是短暂的。

通风条件和释放源的等级综合决定了环境的爆炸危险性。同时,释放源也是划分爆炸危险区域的基础。下列关于爆炸危险区域的划分和释放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级释放源是连续、长时间释放或短时间频繁释放的释放源B.包含连续级释放源的区域可划分为0区C.二级释放源是正常运行时周期性释放或偶然释放的释放源D.包含一级释放源的区域可划分为0区

B存在连续级释放源的区域可划为0区,存在第一级释放源的区域可划为1区,存在第二级释放源的区域可划为2区。

判断是哪个分区的根据是排放的频率,另外每个分区后面的举例一定要牢记,感谢各位老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