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青须如戟无锦鳞,不上竹竿入清浑 [复制链接]

1#

《一帆治玉》做别致的和田玉艺术

我小时候家里就养鱼。

印象中都是金鱼,鱼缸没布置,就贴一张背景纸,挂历封面那种“海底世界”。

与其说是给人看,更像是为了骗一下金鱼。

也没有什么审美概念,家大人乐此不疲的投食换水,行为接近“养殖”。

严格来说五十年代热带鱼就引入了,但因为运输条件差,稀罕鱼基本集中在大城市。我生活的小县城所谓鱼市,无非是金鱼锦鲤,和一些巴西龟。

呆滞的鱼和丑丑的缸让人完全提不起兴趣,即使你是一个孩子。

直到一天表妹告诉我她家养了鲨鱼。

这绝对是个爆炸性的消息。

我急切想要看电影里那个凶残怪兽被哆啦A梦照了缩小灯光的样子。

果不其然,芸芸金鱼依旧瞪着臃肿眼睛,拖着俗气的裙子有如放了慢镜。

而那条“鲨鱼”甩尾有如神鞭,穿梭在鱼群中高挺健硕的背脊,炫耀它张扬的蓝色,精神抖擞。

当时真感叹科技先进,人类连BP机都能发明,捕捉鲨鱼幼苗当然不是问题。

我和表妹都十分担心它长大要出来伤人。

可越看越觉它乖,原本平庸的鱼缸也因它而活跃,唯一让人不解的是它有两撇小胡子,偶尔还缸底吃点屎。

鲨鱼小时候都这么好说话吗?

后来我知道,当年养的“小蓝鲨”是一种鲶鱼。

这种鱼性情温顺,你要是懒,它还能兼职做一下清道夫。

商家抓住市场空白,用大白鲨的热度曾把它捧上过神坛,但到了百花齐放的今天,它身价仅6元。

西班牙人有“鲶鱼效应”理论。

意思是一条生猛的鲶鱼,可以盘活一整池暮气沉沉的沙丁鱼。

就是这6元的小鲶鱼,带着噱头进入我的视野,盘活了我对水族鱼后来的各种兴趣。

据说日本人认为大地绑在一条巨型鲶鱼尾巴上,鲶鱼要是生气了抖一抖,他们就要地震。

所以很多日本人家中都有“鲶绘”,描绘内容有的是批判鲶鱼不满天灾,有的却是与鲶鱼共嬉诙谐。

这是因为日本人对鲶鱼的情绪有双义性,比如画中木匠、瓦匠和商贩会感谢地震给他们带来了生意,同时他们对这种司命之神也保持着某种敬畏。

因为这种截然不同的两种情绪,引申出了“大鲶”和“小鲶”两种神物,前者兴风作浪,后者保佑平安。

其态度大概和中国人对“老天爷”一样吧,爱恨交加的。

平时向它祈求祷告,遇到了事情又骂它不开眼。

鲶鱼在我们这满满的正面形象,不是被仙人骑乘,就是年画中被大胖小子抱着。

汉文化本来就崇尚鱼类,鲶鱼口彩好,谐音“年余”,所以常被寄以“年年有余”的寓意。

传统玉雕中多有加入莲花元素,寓意“连年有余”。

今天分享的作品就是致敬这个传统。

这是一块且末山料,原料送来时满身错层裂,表皮毛糙还被人画过。可能是不满它有前任,起初我不看好它,把它搁置在柜子里。

可武老板对它抱有极大期望,每次过来都问它。

我把表皮清理过一遍,发现它肉质细腻粘刀,而且有糖色、翠青和蓝白底子,如果算上黑糖,居然有四色。

这种扁材料如果作平放设计,会像一块砧板。

但如果把它立起来,就会像一面旗帜,比较容易抓视点。

所以在设计的前期我就考虑用类似插屏的形式去展示它。

难度在于错层裂,它的各种角度把料子分成酥饼状,如果要打破砂锅清完裂,料子就垮了。

把黑糖设计为鲶鱼,黄糖设计为泥塘荷叶,翠青设计为莲花,把裂都掖在形体接缝中。

在相对完整的背部大面积保留光面体现玉质。

成品以后色块分割明确。

底座使用超老的大红酸枝树头料,像一座靠山一样。

第二件是块碧玉,它是我淘来的一块镯子边。

镯子边在玉雕师眼里真叫又爱又恨。

大多料商在取完镯子镯芯以后轻视镯边,不愿投入过多的加工精力,因此它价格划算,肉质大多也干净。

但镯边形状都非常难受,它必然是一个内凹三角形。

这种材料难点在于既要利用率大,还要破除难受的形状。

多少设计师死在这上面。

费心巴力做出来,成品还是一眼的边角料。

这条碧玉鲶鱼大型只能服从镯边走势,

但利用有限的鱼身摆动和胡须镂空,破掉内凹三角形大局。

成品打磨以后呈现非常舒服的粉绿色,我自己是觉得不太像边角料了,你们觉得呢?

底座使用了一块变异大红酸枝,绚丽的纹理像水波一样。

好啦,今天的两件鲶鱼作品分享到这就看完了。

写一写后记,关于题目“不上竹竿入清浑。”

源自一句老话“鲶鱼上竹竿”,古人认为鲶鱼是可以爬杆的,也许是他们把同样无鳞的跳跳鱼误认为鲶鱼。

但后来古人似乎也发现鲶鱼并不能爬杆,因为它太湿滑,这谚语的句意就变成了“痴心妄想”的代名词。

所以说古人多讨厌?

明明是自己错了,却要让鲶鱼背上丑名。

一帆治玉

做别致的和田玉艺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