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北流人,您的晴冷天气余额不足湿冷魔法 [复制链接]

1#

这几天

熟悉的阳光

终于再次和我们热情相拥了

在阳光君的加持下

这几天气温节节攀升

预计今天最高气温将在22℃左右

各小区的楼顶上

挂满了洗净的床单、飘香的腊肉

许多老人带着孩子在公园里晒太阳~

简直太太太太舒服了

舒服是舒服

快乐是快乐

就是天气太干燥不少人出现新的烦恼:喉咙干、皮肤干...还有人说,静电太厉害

一天能被“电”十几次...

就连撸个猫都能变成移动电鳗▼预计明天干燥的偏北气流依旧占“上风”北流继续主打晴冷的天气

那……

秋衣秋裤该收回去了吧?

羽绒服该收回去了吧?

白天虽然暖和可是太阳一旦落山寒意就会再次回归大家需要根据天气情况适时增减衣物

别感冒了!

各位怕冷星人

请继续听小微说

晴冷天气余额不足了

16—18日

随着新一股较强冷空气东移南下

北流将迎来较明显的降温降雨天气

气温下降6℃~8℃局地10℃以上

我们又要跟太阳说再见了

预计,未来一周(1月16日—22日)北流市天气与历年同期相比,周平均气温偏高1~2℃左右,周降雨量偏少8~10成;16日晚新一股强冷空气自北向南影响北流市,气温再次下降;21~22日受暖湿气流影响,阴天间多云、大部地区有小雨。

1月16日,多云转阴天,最低气温10℃~12℃,最高气温22℃~24℃,东北风2级。

1月17日,短时小雨转阴天,最低气温9℃~11℃,最高气温17℃~19℃,东北风3~4级。

1月18日,多云转晴,最低气温4℃~6℃,最高气温15℃~17℃,东北风2~23级。

1月19日,晴天,最低气温7℃~9℃,最高气温19℃~21℃,东风1~2级。

1月20日,全市多云转阴天、局部有短时小雨,最低气温9℃~11℃,最高气温21~23℃,东风1~2级。

1月21~22日,全市阴天到多云,大部地区有小雨,最低气温11℃~13℃,最高气温20℃~22℃。

二、

分享 转发
TOP
2#

年的“明星鱼”当属加州鲈,加州鲈养殖几乎在全国遍地开花,正逐步演变成中国“第五大家鱼”。年,加州鲈的产量已超过47万吨,预估年加州鲈产量将至少有5-10万吨的增幅。

但是,加州鲈的养殖路并不平坦,各种病害问题层出不穷。万字长文,详细介绍了加州鲈养殖病害以及防治策略,希望对养殖加州鲈的朋友们有所帮助。(点击右上角再点击浮窗可以随时参看)

?本文作者:苏泽智,《水产先声》联合创始人

1

诺卡氏菌病

背景介绍

“诺卡氏”在近5年来,对于珠三角地区的特种鱼养殖生产从业者而言可谓谈及色变,诺卡氏菌病的易感染性、爆发性、延续性、危害性、死亡率高等特性严酷的摧残着养殖生产的效益和劳力成本的付出。甚至直至今时今日,在广泛的养殖从业者心目中依然盲目和顽劣地固执认为,该病无法得到针对性的、良好的、伤害副作用小、有效的处理。

病情简介

加州鲈鱼诺卡氏菌病流行季节较长,每年4-11月份均有发生,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6-9月份,当水温为25-28℃时发病最为严重。据研究统计,加州鲈鱼诺卡氏菌病的自然发病率达15-30%,严重时可达60%,发病后的死亡率高达80%以上。诺卡氏菌病主要危害加州鲈成鱼,但近年来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发病鱼规格越来越小。

连续高温天气,是加州鲈诺卡氏菌病的高发期,发病较轻的鱼塘一天死鱼几十条;情况较严重的每天有上百条、几百条损耗,甚至全塘覆没。面对诺卡氏菌病侵袭,有的养户害怕损耗更大而选择低价卖鱼,有的养户一旦发现病情便开始乱用药、滥用药,最后结果也不如人意。诺卡氏菌病一旦爆发,一方面会给养殖户造成重大的直接经济损失,另一方面会带来劳动繁重的各种繁杂事务——捞死鱼、过药、花许多时间精力来调整鱼塘鱼只的健康,调理水体、底质的环境,恢复投喂量和摄食率等等,这也是一个繁重和漫长的过程,并且许多环节,一旦处理不好或天气有变,又会造成病程繁复,对养殖者来说烦闷不堪。

流行病学特征

1、行为特征:病鱼在池塘边表面慢游,养殖户所谓“游水”,患病个体反应迟钝,离群独游,旋转、沉浮,食欲下降或闭口禁食。

2、体表病变特征:诺卡氏菌感染的患鱼在体表有鳃结节型和躯干结节型两类表现型。

1)鳃结节型:在鳃丝基部形成乳白色的大型结节,鳃明显褪色。

2)躯干结节型:在躯干部的皮下脂肪组织和肌肉发生溃疡,外观上呈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结节。鱼体表出现白色或淡黄色结节,直径通常在0.5~2.0厘米。

3、病鱼烂身,体表损伤并溃烂出血,病灶在背鳍起始位置后侧的区域多见,烂身时从表皮向肌肉腐烂,呈现漏斗状腐烂,病灶常呈红色。尾鳍有时也有溃烂出血。

4、肝常有白色或淡黄色结节,直径0.1~0.3厘米,肝脏受损、出血,胆变色、萎缩。部分鱼脾、肾也可观察到结节。因体内有结节,有些地区认为是内脏孢子虫。肝胰脏切片中观察到小的“肉芽肿”、结节。

5、该病主要对造血系统(肝、脾、肾等)进行破坏。从发病器官来看,发病最严重的都是与血液循环关系最为密切的器官,说明该菌很可能通过血液循环而到达各靶器官,然后在各组织器官中固着,逐渐繁殖而形成白色或淡黄色结节。

6、腹腔有结节,在发病后期,在腹腔肌肉或粘膜上可见结节。

7、部分发病鱼眼球突出。

8、部分鱼随着病情加重,体表出现创伤,溃烂出血,鳍条有充血现象,伴有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膨大的腹腔内有少量透明或淡黄色液体。

注意

爱德华氏菌、嗜水气气单胞菌等细菌感染也能引起加州鲈内脏产生白色结节,体表发生溃烂,引起肠炎按压肛门有淡黄色脓水流出。

诺卡氏菌属于革兰阳性菌,在用药上跟爱德华氏菌或气单胞菌稍有差异。

在养殖现场或药店很难做细菌分离培养,或者做组织印片来确诊诺卡氏菌病,经过大量的实践,总结出了一个可以快速诊断诺卡氏菌病的方法:

即取点肝脏、脾脏或肾脏有白点的组织做成水浸片在40倍显微镜下观察结节的形状,诺卡氏菌导致的结节有明显的类上皮细胞组成的“圈圈”,而且结节一般较圆,其他细菌导致的结节在显微镜下圈圈比较模糊。这个快速检测方法操作简单,稍微学习一下就能掌握,对于稍有经验的技术服务人员来说并不困难。

诺卡氏导致的结节圈圈轮廓清晰

红框为诺卡氏,黄圈为爱德华氏菌

诊断

根据识别特征做初步诊判,从病鱼结节处取少许浓汁制成涂片,进行革兰式染色,镜检发现有阳性的丝状菌,基本可以确诊诺卡氏菌感染。

分离鉴定

有条件的话,取病灶、内脏接种分离致病菌进行鉴定,结果更可靠。

诺卡氏菌在BHI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

几种内脏白点病征易混淆病辨别

1、假结核病,病原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脾、肾出现不完整的结核样结节,发病较急,发病水温20~25℃;

2、细菌性肾脏病,病原为革兰氏阳性短杆菌,腹部膨大,有腹水,肾脏肿大,肝、肾有白点,病程慢,发病水温7~18℃;

3、鱼醉菌病,鱼体在水中翻滚,腹胀,有腹水,脾、肾肿大,心、肝、肾、脾有白色或红色结节;病程慢,发病水温10~15℃;肾脏切片见多核球状体可确诊;

4、鰤分枝杆菌病,病原为革兰氏阳性分枝杆菌,腹胀、肛门发红、开口扩大,脾、肾肿大,内脏出现粟粒状结节,发病水温高。

防治方案

1、诺卡氏菌为革兰氏阳性菌,水产上获准使用的临床对革兰氏阳性菌敏感的抗菌药物不多,治疗较为困难。

2、另诺卡氏菌病潜伏期久、病程长的慢性感染发病特征和损伤代谢内脏器官等特性,一旦诺卡氏病爆发而表现出明显的识别特征时再处理和治疗是会造成巨大损耗和劳神费力的。控制诺卡氏菌病原传播、提高加州鲈的抗病能力是最有效的防控方式。

3、旧鱼塘底质、水质较差,消毒效果不理想。鱼体产前产后,施用杀虫药后,体质虚弱,肝、脾、肾等健康状况较差;夏季高温期间,加州鲈处于热应激状态体质和抵抗力差,应注意:

1)维持较深水位,开足增氧机,常改底,确保溶氧充足,营造良好的底质和水体环境;

2)科学投喂,避免过量投喂,同时定期内服体质增强剂,提高免疫力,可以一定程度降低发病率;

3)当前的养殖环境下,应避免换水引进病原,养殖全程尤其是每次杀虫消毒过后,要及时补充有益菌,保持水体菌相均衡。

4、治疗方案:

1)塘底、水体彻底消毒,去除环境中病菌病原;

2)临床上,常用的敏感药物有氟苯尼考、新霉素、盐酸多西环素、恩诺沙星等;

3)配合保肝护胆中药、多维、黄芪多糖、免疫增强剂等一起混合拌饵投喂,加快内脏器官恢复,提升免疫系统功能。

2

代谢性肝胆综合征

背景介绍:

随着加州鲈养殖投喂饵料的革命性转变,全价配合饲料浓墨重彩的登上了历史舞台,并成功的推动了全国加州鲈养殖的高歌猛进和开疆辟土。然而对于这条天生糖尿病和脂肪肝的加州鲈鱼来说,膨化饲料工艺不得不添加的淀粉、和饲料配方设计的13%的粗脂肪含量或者其他微量元素缺失的配方失衡,又造成了加州鲈鱼养殖过程中发现的代谢性肝胆综合征:包括脂肪肝(花肝、白肝),胆汁淤积症(花肝、绿肝)

胆汁淤积症(花肝、绿肝)

加州鲈肝胆病会产生哪些影响:

1)加州鲈肝胆发生病变后易造成吃食减少,生长缓慢,饲料利用率低,饵料系数增加;

2)易导致体质、免疫力下降,容易继发寄生虫、细菌性、病毒性疾病,最终加州鲈大量死亡;

3)肝脏功能障碍,抗应激能力差,无法出鱼、运输;

4)消化系统代谢紊乱,导致烂嘴烂身烂尾、肠炎、腹水等疾病并发。

病情简介:

高脂肪(10%)高淀粉(10%)的饲料投喂,一旦超过加州鲈负荷就容易引起肝胆疾病;摄食过量或可消化淀粉含量高的饲料,会造成肝脏病理性的糖原堆积(胆汁淤积症);引起加州鲈代谢性肝病的原因包括“高糖饲料”和“氧化应激”(油脂氧化),冰鲜鱼(油脂氧化)也是导致组织氧化应激的重要因素。而长期投喂冰鲜杂鱼不仅易污染水质,而且会造成机体营养缺乏(维生素缺乏),机体免疫力下降,抗应激、抗病能减弱,另外高温天冰鲜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易酸败,诱发加州鲈肠炎。

加州鲈肝胆综合征的发生诱因:

1、放养密度大

放养密度大中后期水质氨氮、亚盐不好控制,水体易缺氧、起蓝藻、死藻,长期状态下会导致鱼体产生的自由基得不到有效的消除,诱发体内脂质过氧化作用,进而引发肝脏病变;

2、过量投喂

加重了加州鲈肝胆的负担,造成消化不良、负担过重,并且易加速已发生肝胆病变的加州鲈死亡;

3、饲料质量差

饲料油脂含量高、热量大或饲料质量差,高糖饲料或长期投喂冰鲜杂鱼,造成微量元素不平衡,维生素缺乏机体免疫力下降;

4、频繁消毒用药,治病时抗菌药用量大,且没注重保肝

经常使用杀虫药、消毒药、杀藻剂,化学毒素。治病时大量使用抗生素,如治疗白嘴白尾时没有及时护肝护肠,由于该病疗程长,投药量较大,有些养殖户用药不合理,直接刺激和损伤肝脏健康。

5、保健不及时,没定期养护肝脏

水产病害三元理论:“环境、病原、免疫”,只有三者相互作用不平衡时才会疾病发生,免疫力高、体质好,鱼抗病力强就不会生病;即便发生疾病,在体质好的情况下,病症会好处理好多,加州鲈肝脏情况是体质好坏的直接表征,何况加州鲈这个先天的“脂肪肝、糖尿病患者”,更要注重平时的保健,平时的肝脏养护。

流行病学特征

1、行为特征:病鱼在池塘边表面慢游,养殖户所谓“游水”,患病个体反应迟钝,离群独游,旋转、沉浮,食欲下降或闭口禁食。

2、解剖可见:病鱼肝脏肥大,颜色苍白,脂肪大量积累。肝脏有暗绿色或草绿色斑,胆汁呈暗绿色或淡褐色,靠近肝脏的其他内脏器官和组织也被染成绿色。再严重时,肝脏变灰黑,萎缩失去弹性和光泽发生纤维化、硬化或肝组织坏死。

诊断

根据识别特征做初步诊判,结合解剖观察和肝组织压片镜检:肝脏脂肪滴增大,肝脏组织变性明显且空泡化,细胞核偏移,严重时组织细胞萎缩坏死。

防治方案

1、加州鲈肝胆综合征以预防为主,合理投喂,保持良好水质,在没有发病时,无需频繁使用消毒药抗生素,尤其是不要用副作用大、残留高、刺激性较强的渔药。

2、在饲料中添加甜菜碱、氯化胆碱、多维,可促进脂肪利用率,降低肝脏中的脂肪含量。

3、在饲料中添加胆汁酸,促进鲈鱼对饲料中的油脂的消化吸收,抑制肝脂和腹脂的过度蓄积,同时通过肠-肝循环促进肝脏分泌胆汁增强保肝利胆作用。

胆汁酸是脊椎动物肝脏分泌的胆汁的主要成分,在动物体内的脂肪代谢和保肝护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胆汁酸是从动物胆膏上提取的活性成分制作而成的新型饲料添加剂,可以调节脂肪的代谢,促进脂肪的吸收,并将脂肪运送到肌肉组织,减少脂肪在腹部和肝胰脏的沉积,减轻肝脏负担;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出,结合霉菌毒素、重金属离子、药物毒素随着胆汁排出体外,达到保护肝脏的作用;修复肝脏损伤,疏通胆道,全面彻底解决加州鲈脂肪肝、花肝、绿肝、黄肝等肝胆疾病。

3

加州鲈寄生虫病

背景介绍

随着珠三角地区土池养殖密度增加,大环境条件恶化,杀虫类药物频繁使用耐药性增强,鱼类寄生虫疾病越发频繁、危害越发严重,成为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病和顽固病。

病情简介

寄生虫病是相对容易诊治的疾病,及时发现处理不会造成严重损失,但是由于一线从业人员对寄生虫认识不足或缺乏相关检测技能经验等原因,也存在大量误诊现象,最终因用药不当而损失惨重,令人十分惋惜。

流行病学特征

1、行为特征:鱼体在水中躁动不安,上蹿下跳,有时急剧狂游,病鱼陆续少量死亡。

2、体表病变特征:检查鱼体瘦弱、体表粘液增多、有点状出血、点状或块状胞囊。目检过程一般按鱼体体表、鳃、内脏的顺序检查。

3、镜检:通过显微镜检测鱼体的各组织器官。

诊断

1、锚头蚤:养殖户所谓“钉虫”,鱼体大量寄生时,寄生部位发炎红肿,伤口溢血,肉眼可见虫体;

2、车轮虫:镜检虫体,如车轮状,即可确诊;

3、斜管虫:斜管虫因为身体腹部正中不喂有一个圆形胞口,胞口有一个漏斗状的口管;

4、杯体虫:鳃丝压片镜检即可确诊;

5、指环虫:鱼体分泌大量黏液,鳃瓣浮肿,鳃丝灰白色;

6、锥体虫:用吸管从鳃动脉取一滴血在载玻片上,用低倍镜检查血液四周,可见锥体虫在血液四周活泼运动,但位移较小。

防治方案

1、预防:放苗前彻底清塘,消除淤泥中的虫、虫卵、孢子,还有清除螺类等各种宿主。日常养殖调控水质,避免寄生虫病原引入;

2、采取药物处理要计算好水体体积,病情程度等,用药量要合理,一般杀虫药毒性较大;

3、根据寄生虫的药敏性、鱼只规格等选择适宜的药物种类;

4、施用杀虫药后进行水质处理,及时补氧。

4

加州鲈烂嘴烂尾病

背景介绍

加州鲈烂嘴烂尾病,部分养殖户称白头白嘴病、熟身病是加州鲈朝鱼阶段的主要病害,该病流行广,致死率高。

病情简介

加州鲈鱼苗白头白嘴病主要危害全长4~20cm的加州鲈朝鱼,小规格鱼苗以烂尾为主,大规格朝鱼以烂嘴为主,也常见白皮、烂鳃等症状。在珠三角地区流星于3-6月,尤以4-5月为高峰。雨季尤其是连续阴雨和“白撞雨”后发病率极高;分筛、过塘后容易出现爆发性感染;密度过大、规格不整齐的池塘发病率明显增高。

流行病学特征

1、行为特征:病鱼反应迟钝,失去摄食和游泳能力,漂浮在池塘下风处,发病严重时最终成群大批衰竭死亡;

2、体表病变特征:病鱼嘴部或尾部发白,有时也见烂鳃,白身。随着病情发展,病灶处糜烂出现浅表性溃疡,并粘附较多絮状物(“长毛”);

3、该病是一种爆发性鱼病,发病快,来势凶,死亡率高,是鱼苗、稚鱼培育阶段的常见严重疾病。

病原:柱状黄杆菌

诊断

本病一般可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做出初步诊断,须区别单纯柱状黄杆菌感然、寄生虫混合感染、病毒混合感染的临床诊断,并据此施用不同针对性的处治方案。

可用显微镜检查患处粘液,在高倍显微镜下检查,看见有大量细长、滑行的杆菌,有些菌体聚集成柱状。

分离鉴定

菌体细长、柔韧可屈桡,大小为0.5微米×4~48微米,一般在病灶及固体培养基上的菌体较短,在液体中培养的菌体较长;没有鞭毛,但在湿润固体上可做滑行;或一端固着,另一端缓慢摇动;有团聚的特性。革兰氏阴性。菌落黄色,大小不一,扩散型,中央较厚,显色较深,向四周扩散成颜色较浅的假根状。

防治方案

1、预防措施:

1)春季放苗前进行彻底清塘。养殖过程中加强水质底质管理,保持良好的水质条件;

2)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加强饲养管理,保证鱼苗有充足的饲料和良好的水质条件,并应及时分塘;

3)发病高峰期,每周进行消毒,可有效预防此病。

2、治疗方案:

1)塘底、水体彻底消毒,去除环境中病菌病原;

2)临床上,常用的敏感药物有氟苯尼考、诺佛沙星等;

3)配合中药制剂、维C、免疫增强剂等一起混合拌饵投喂。

5

加州鲈白皮病

背景介绍

主要流行期为4~6月,以危害鱼种为主,死亡率高达50%,病程短,从发病到死亡只要2~3天。此病常与烂鳃、烂嘴病并发,危害较大。

流行病学特征

1、行为特征:病鱼行动迟缓,身体消瘦,头部发黑,发病后鱼头会向下,鱼尾向上,与水面垂直,时而做挣扎状游动,时而悬浮水中,很快死亡。

2、体表病变特征:发病初期,体表两侧、背鳍、腹鳍等基部出现白点,然后迅速扩展蔓延,形成不规则的椭圆状白斑,严重时体表会全部变白,病灶处鳞片、黏膜脱落,尾鳍糜烂,鳍条外漏。有时会出血发炎。

病原:白皮极毛杆菌

诊断:本病一般可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做出初步诊断

防治方案

1、预防措施:

1)春季放苗前进行彻底清塘。养殖过程中加强水质底质管理,保持良好的水质条件;

2)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加强饲养管理,保证鱼苗有充足的饲料和良好的水质条件,并应及时分塘;

3)发病高峰期,每周进行消毒,可有效预防此病。

2、治疗方案:

1)塘底、水体彻底消毒,去除环境中病菌病原;

2)临床上,常用的敏感药物有氟苯尼考、诺佛沙星等;

3)配合中药制剂、维C、免疫增强剂等一起混合拌饵投喂。

6

加州鲈溃疡综合征

识别特征

病鱼躯干、头部、腹部两侧出现一个或多个大小不一红斑,病灶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初期由于表皮和肌肉发炎充血,病灶呈红色,严重时病灶的表皮腐烂,露出白色的真皮,直径逐渐扩大和病灶加深,形成溃疡,有些病鱼头部严重溃疡漏出骨头,下颚骨断裂,鳍条缺损。

流行与危害

此病在每年的11月至第二年4月常见,危害对象以成鱼为主,损伤后的鱼很容易引发此病,死亡率高达60%以上。

病原:嗜水气单胞菌、镰刀菌等

诊断方法

1、疡病体表没有隆起的疖疮病灶;

2、从体表观察,病灶周围发炎充血,中央表皮坏死,肌肉腐烂;

3、直接从病灶中取样接种营养琼脂平板划线分离病菌,置28℃培养24小时后,挑取大多数均一的菌落进一步纯化,纯化后的细菌用细菌快速诊断仪进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即可确诊此病;

4、将分离的菌落接种在R-S选择性培养基,28℃培养24小时,菌落为黄色。

病因分析

1、放养密度过大,水质和底质条件差,氨氮、亚硝酸盐过高等因素容易引发此病;

2、营养不均衡,鱼的抵抗力下降;

3、机械损伤细菌趁机入侵感染;

4、种质退化自体抵抗力偏弱。

防治方案

1、预防措施:

1)清塘消毒,每亩·米水体15公斤漂白粉加水溶解后泼洒,或生石灰65~80公斤加水溶解后泼洒;

2)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加强饲养管理,保证鱼苗有充足的饲料和良好的水质条件;

3)拉网、刮鱼、开塘操作小心避免鱼体受伤;

4)发病高峰期,每周进行消毒,可有效预防此病。

2、治疗方案:

1)塘底、水体彻底消毒,推荐聚维酮碘,也可考虑氯制剂、苯扎溴铵或戊二醛,去除环境中病菌病原;

2)临床上,常用的敏感药物有恩诺沙星等;

3)配合中药制剂五倍子等、维C、免疫增强剂等一起混合拌饵投喂。

7

加州鲈虹彩病毒病

背景介绍

年珠三角地区尤其是顺德南海的特种鱼核心养殖区,可谓阴云密布。不仅是今年的气候反常,也表现在今年的养殖病害问题异常严重、普遍和频发。五月下旬以来,华南地区天气条件恶劣,强降雨频繁,加州鲈发病较为严重,其中,虹彩病毒病的占比较大。虹彩病毒病作为加州鲈养殖过程中主要的疑难杂症之一,近年来有逐渐加剧的趋势,且症状变化较大,病症变得复杂化、多样化。

病情简介

顾名思义,虹彩病毒病是由虹彩病毒感染引起的鱼病。加州鲈虹彩病毒病的病原常见有2种:蛙属虹彩病毒和细胞肿大属虹彩病毒,尽管很多一线人员都将这两种病毒病统称为虹彩病毒病,但这两种病毒病的症状、病程和死亡率等都有很大的差异。

识别特征

1、蛙属虹彩病毒:经确诊的加州鲈虹彩病毒病,蛙属虹彩病毒感染的比例非常高,从朝苗至成鱼均可发病,而不同规格的加州鲈感染蛙属虹彩病毒表现的病症有很大的差异:朝苗阶段,主要表现为腹鳍基部充血发红,鳃盖红肿、溃烂,体表出现大量细小的浅表性溃疡点,或体表出现近圆形、表面灰白的溃烂斑,肝脏有白斑。

鳃盖红肿、溃烂

体表出现大量细小的浅表性溃疡点

或体表出现近圆形、表面灰白的溃烂斑

肝脏有白斑

中成鱼阶段,则主要表现为大面积烂身或烂面颊

尾鳍、臀鳍基部发红溃烂,

或体表出现浅表性不规格的溃疡斑;

成鱼阶段,则主要表现为腹部、臀鳍等充血发红(俗称“拖底”)。

2、细胞肿大属虹彩病毒:虽然检出率很低,但病情十分凶猛,死亡率极高。其主要病症表现为:病鱼下颌至腹部充血发红,肝脏严重病变,肿大或萎缩,颜色灰白或发黄等。

需要指出,细胞肿大属虹彩病毒常与蛙属虹彩病毒混合感染,因此,其病症较为复杂,同一池塘经常也会出现一些蛙属虹彩病毒感染的症状。

流行与危害

1、密度越大,发病率越高,损耗率越大

工厂化高密度育苗池的发病率远高于土塘,且一旦发病,往往全池覆没,而土塘一般会有少量幸存。而土塘育苗,在围网内高密度养殖期间的发病率和损耗率都明显高于定塘放大水面养殖阶段。

2、应激越强,发病率越高,损耗率越大

鱼苗下塘后的半个月内,尤其是经长途运输的鱼苗,虹彩病毒病的发病率非常高,损耗率也非常大;强降雨期间,或使用杀虫药等强刺激性药物后,虹彩病毒病的发病率也明显偏高;对于已发病的池塘,如使用刺激性杀虫药或换水等应激性大的操作,会导致病情严重恶化。

3、病情与寄生虫、水质、投喂等有关

对于蛙属虹彩病毒病,病情发展一般较缓慢,如无寄生虫感染,且水质清爽、溶氧充足,则病情较轻微,仅有零星死鱼,整体可控(“龙舟水”期间常见);但如果并发感染了大量寄生虫,则病情会严重加剧,损耗量大大增加;而如果池塘以蓝藻为优势藻或水质长期寡瘦、溶氧不足,病情可持续两三个月之久。

4、对于细胞肿大属虹彩病毒,病情则十分凶猛,发病很急,传染很快,致死率很高,可供操作的时间很短,全塘覆没者屡见不鲜。

病原:蛙属虹彩病毒、细胞肿大属虹彩病毒

诊断方法:实验室建立的(RT-)PCR检测方法进行检测

防治方案

1.养殖密度要适宜

育苗阶段,育苗驯食后应及时撤围网放大水面养殖或分塘,以降低养殖密度,减小发病风险。

2.强应激事件前,充分做好抗应激措施

购买鱼苗或鱼苗分筛定塘前,需全面检测寄生虫,如确诊感染寄生虫务必处理好虫害,确保不带寄生虫入塘;拉网、运输前,需提前拌喂胆汁酸、多维等强化体质,停料1天,并使用Vc等抗应激产品做足抗应激措施;鱼苗入塘后,及时使用复合碘、五黄类中草药进行水体消毒。

3.精细管理,水质清爽,合理投喂

在养殖过程中,合理使用藻类微肥以及芽孢杆菌、乳酸菌等有益菌,维持水体适宜的肥度和稳定性,确保溶氧充足,尽量减少水质波动;选择优质的饲料,适量投喂,切勿猛加料等。在流行高峰期,可定期拌喂保肝护胆中药制剂、多维等以清热解毒,增强体质;并在高发节点使用聚维酮碘、五黄类中草药等进行水体消毒,减少水体病原,降低发病风险。

4.如已发病,以消毒、抗应激为主,忌刺激

对于已经爆发虹彩病毒病的,应第一时间停料,并泼洒聚维酮碘、五黄类中草药进行水体消毒,次日可使用粗盐、维C等解毒抗应激,待病情相对稳定后,再恢复控料投喂,并拌喂胆汁酸、多维等,以促进体质恢复。注意,期间务必谨慎杀虫,切忌大换水或使用刺激性药物,以免病情恶化。

8

加州鲈弹状病毒病

流行病学特征

弹状病毒病主要在4-5月,10-11月份为高发期,该病发病水温一般为18℃~25℃,主要感染加州鲈幼鱼(2cm~6cm)。病鱼典型的临床症状为昏睡、螺旋式或不规则的游泳、腹部肿胀,有的病鱼可见身体消瘦甚至出现弯曲。发病早期可见肌肉出血,脱便现象,病情严重的出现眼球突出,从下颌到腹部有出血。

解剖发现鳃发白,肝脏肿大并有出血点。该病传播快、潜伏期短死亡率高。近年来,此病已在加州鲈鱼养殖中严重流行,死亡率高,标苗成数低;往往是一旦转料或者转料不好、长途运输入池一周内大量死亡。

成鱼病鱼主要症状是烂身、烂鳍、停止摄食,濒死鱼在水面漫游,严重者体色发黑。解剖病鱼鳃有少量出血点、肝脏严重肿大、充血,呈“花肝”,肾脏肿大,胃肠空、无食,其他组织器官无明显变化。

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到病鱼脾脏淤血,实质细胞弥漫性坏死,肾脏淤血并有淋巴组织坏死,肝脏淤血以及肝细胞空泡变性和弥散性坏死,神经组织均正常。

病因分析

1、转料不好,营养不良体质弱、诱发肠胃炎及弹状病毒爆发;

2、应激:温度差异、水质因子差异;

3、运输损伤:时间过久(pH变化造成鳃损伤、残杀),运输方式不当;

4、摄食不足、体质弱、残杀致死。

防治方案

1、选择优质饲料,尽量放大规格苗种;

2、运输时间不超过4小时,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