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舒缓空中课堂十一心理6此心安处是吾乡 [复制链接]

1#

主讲人刘小民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催眠治疗师

中国保健协会心理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

北京市心理卫生协会会员

今天是我们“舒缓空中课堂”的第6次心理课堂。第一次课程,介绍了心理咨询是一种帮助我们度过难关的方法,可以让我们的内心更有力量。简而言之,就是心理健康很重要,有“心”字。第二次课程,我们讲解了“愤怒”的情绪。愤怒的“怒”字有心字底。第三次课程,我们分享了一些有助于睡眠的方法。大多数家长存在睡眠问题,但是,失眠只是个表象,失眠的根源,在于我们想事儿太多。也就是“前思后想”,“思想”两个字都是心字底。第四次课程,我们了解了焦虑的情绪。焦虑,“虑”还是心字底,焦虑的根源在于恐惧,“恐惧”两个字,恐有心字底,惧是竖心旁,都是“心”。第五次课程,我们主要讲了内心的投射影响外在的情绪。我们提倡向内看,看什么呢?通过投射看我们的内心,还是“心”。所以,这次课程,我就带着大家详细剖析一下我们的“心”。

01

肉团心和意识心

要问世界是最大的是什么?恐怕就是我们的“心”了。但这个“心”肯定不是我们生理学意义的上“心”。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所以,我们先把生理学意义上的心称为“肉团心”。肉团心能保证我们一直健康吗?当然不能,它总有不好使的时候,比如冠心病、心肌劳损、心肌肥大,这都是肉团心生病了,需要做手术。所以,我们说“心大”的“心”肯定不是肉团心。

第二个心,我们叫它意识心,也叫分别心,它就是我们说话起心动念的那个心。它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的经验而来,它是加工信息的中枢,这个心是我们对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信息加工得出来的心,它如同影子,所以也可以叫它缘影心,这也是我们心理学研究的心。我们前五次课程中提到的所有问题,都是它产生的。

02

从《西游记》悟“心猿意马”

《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哪怕没看过书籍,也一定全都看过电视剧。86版的《西游记》最高收视率96%,打造了国内最经典的神话剧,深入人心,是复播率最高的电视剧之一,成为一部公认的无法超越的经典。

那么,唐僧去西天取经,收的第一个徒弟就是孙悟空。为什么第一个徒弟收孙悟空呢?因为孙悟空是只猴子,而我们的心,就像猿猴一样,上窜下跳,不断向外攀援,没有停歇的时候。哪怕我们睡觉的时候,这个心也在活动,而且,也正是由于它活动得太过频繁、太过强烈,才导致我们失眠、多梦、睡后不解乏等等。更别说我们醒着的时候了,这个心更是如影相随。

孙悟空

那孙悟空本领高强,能上天能入地,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我小时候看《西游记》就特别纳闷: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如果他背着唐僧翻个筋斗云不就到西天了么?为什么还这么苦哈哈地一步一步走着去西天呢?现在我知道了,实际上压根就没有孙悟空这个人。孙悟空代表我们这颗心,在《西游记》里,孙悟空代表的是唐僧那颗心。我们的心,一念十万八千里,简直不要太容易!比如我们现在在这里听课,我说大家想象一下美国的自由女神像,你一下子就想象到了,你的心就到了,但你人呢?还在这里。唐僧也是这样,他一想,一起心动念,心就到西天了,人还在路上。唐僧收孙悟空做大徒弟,实际上代表的是要“降伏其心”。怎么降伏?给孙悟空戴上“紧箍咒”。为什么等唐僧师徒一行人到西天时,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就没了呢?因为已经“降伏”了这颗心,自然不用“紧箍咒”了,头上的“紧箍”也就没有了。

那唐僧收的第二个徒弟是谁呢?好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猪八戒。错啦!唐僧收的第二个徒弟是白龙马,然后才收了猪八戒。那为什么第二个徒弟紧接着就收了白龙马呢?若说论脚力好,唐僧取经要过沙漠,为什么不骑个骆驼或者牛什么的呢?这些动物特别能负重,脚力也好。原由要从马的生活习性说起。

白龙马

我们知道,马是站着睡觉的。马站着睡觉是继承了野马的生活习性。野马生活在一望无际的沙漠草原地区,在远古时期既是人类的狩猎对象,又是豺、狼等肉食动物的美味家肴。它不像牛羊那样头上长有犄角,可以用犄角与敌害作斗争,唯一的办法是什么呀?“打不过就跑”,它只能靠奔跑来逃避敌害。而豺、狼等食肉动物都是夜行的,它们白天在隐蔽的灌木草丛或土岩洞穴中休息,夜间出来捕食。野马为了迅速而及时地逃避敌害,在夜间也从来不敢高枕无忧地卧地而眠。即使在白天,马也是站着打盹,保持高度警惕,以防不测。野马被驯化成家马后,也保留了站着睡觉的习性。

那这又代表什么呢?答案在原著的章回目录里就有。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这是给孙悟空戴上帽子变成紧箍咒那集。原著第十五回:蛇盘山诸神暗佑,鹰愁涧意马收缰。这是收小白龙变成白龙马那一集。我们从这两个章回目录里边可以提炼出一个成语——心猿意马。

我们的心像猴子一样上窜下跳,左右攀援,永不停歇。我们的意像马一样善于奔跑,没有放松休息的时候。而且,每看到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物,我们的“意”首先做的都是去判断:是与非、对与错、好与坏、真与假、善与恶、爱与憎、人与我……我们常说“三心二意”,的确,我们的“意”永远都是两极对立的。这也导致我们左右摇摆。这个“意”的根源在于我们的心,意识心,分别心。

先收孙悟空,代表调伏内心,是心猿归正。再收白龙马,代表着要驾驭这个意,是意马收缰。

03

思前想后与活在当下

明代的憨山德清大师在《醒世歌》里提到:

“麝因香重身先死,蚕为丝多命早亡。”

#憨山德清大师,《醒世歌》

麝是一种鹿,它因为身上有价值连城的麝香而被猎人们所追杀,春蚕因为结丝才早早死亡。在这里,“香”谐音“想”,“丝”谐音“思”。

我们常说“前思后想”,思什么呢?思以前的事情,即“回忆”,这个“忆”字的繁体字是“憶”,既有竖心旁,也有心字底,这是典型的二心,也就是分别心。回忆过去那些美好的事情,可惜青春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再美好也随时光流逝了。这时不免心生感慨,感慨时光太瘦,指缝太宽,情绪也会随之低落。而情绪低落恰恰是抑郁的一个主要指征。回忆过去那些糟心事儿呢,这些以前的事情会让你后悔,比如:当初那件事儿我本应该那样做来着,或者,要是当初那件事儿我怎么怎么样做就好了。这样思啊思,越思越糟心,越思越后悔,越思越生气,向内攻击自己,恨自己当初为什么不把事情做得更周全,自我价值感变低,而这一点,也是抑郁的一个指标。这是“思前”,思的不论是好事儿还是坏事,只要思以前,就会导致抑郁的情绪。

那“想后”呢?我们想的都是未来还没有发生的事儿,也全都是不确定的事。比如:孩子将来会不会复发呀?要是复发了怎么办?如果不复发,那我们的要求或者说欲望又会前进一步,要是孩子身体健康了,那长大了恋爱时是告诉对方啊还是不告诉对方啊?告诉对方要是导致分手孩子失恋怎么办啊?能不能承受呢?不告诉对方的话,又会不会有骗婚的嫌疑呢?将来结婚后生小孩会不会遗传啊?等等,这些让人越想越坐立不安,越想越焦虑。焦虑本身就是指向将来的,而且还没有具体的客观对象,广泛性焦虑、漂浮焦虑,关于焦虑,我们在第四次课程里讲过,有需要的可以再去回听。

前思后想,思以前,导致抑郁的情绪;想以后,想将来,导致焦虑的情绪。那我们看,此时的“心”是“分别心”,此刻的“意”是“二意”,在思前想后,在前思后想,在左思右想,唯独没有活在当下。所以,对治的办法就是活在当下。

04

第三颗心:真心

我们常说“三心二意”,那第三个心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最开始提到的,最大的那个心,我们叫它为“真心”。真心其大无外,没有分别,囊括一切。佛学称为“菩提心”,儒家称为“仁爱之心”,道家称为“德”。

肉团心总有生病的时候,缘影心又是时刻不停地在变化,我们形容它为“心猿意马”。而只有这第三个“心”,才是我们真正的那个“心”。于是乎,我们现在有了三个心,俗称“三心二意”,意下的心是缘影心。我们眼睛看的有明暗之分,鼻子闻的有香臭之分,身体接触的有涩滑之分等等;乃至我们现在用的手机、电脑,都是靠二进制来运转的。所以,当我们过度地依赖于这些设备时,我们的头脑就越来越“二”了。一方面,大家能远程授课享受便捷,另一方面,大家也不要过于依赖这些设备。希望等课程结束后,大家能摆脱对我讲的这些缘和影的执著,找到我们自己真正的真心,而不是在二意上下功夫。

问答互动

Q

老师,我就像您讲的那样,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孩子的事情,想TA的将来,我知道想也没用,谁也不知道将来会什么样儿,可我控制不住自己。

控制是一种强制,当你想要控制自己不想的时候,这也是一种“想”。所以,只要你想,你就会越来越焦虑。我的建议是不需要有这种控制自己的念头或行为,该干啥就干啥,让自己沉浸在所做的事情当中。

Q

管孩子的时候,自己想的和自己行为总不一致,怎么发现是真心的呢?

答案就在我们刚才讲的课程里面。我们的习性是前思后想,左思右想,这个“想”是在不断变化的,行为必定跟不上“想”。唯独没有活在当下。所以,我们对治的办法就是活在当下。什么叫活在当下呢?我们可以把当下这个词扩充一下——当心足下。“足”就是脚,心呢?心在脚心那儿,这叫“知足”。当你知足的时候,真心就显现了。与“三心二意”相对应的,是“一心一意”,你这个“一心”就是真心,真心不二。

Q

活在当下,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太难了。我的心总是不能在当下怎么办?

心不在当下,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习性,许多人都这样。所以,当我们意识到没有在当下的时候,不要着急懊恼,回到当下就可以了。我在第三次失眠的那次课程里,教给大家的腹式深呼吸法,可以多练习,在深呼吸时数数,数字是中性的,没有好坏之分,去除了分别心。人不能只呼不吸,也不能只吸不呼,当你专注于呼吸的时候,就在是当下。

Q

老师,有什么具体的方法能让自己马上静下来、集中在眼前的事情上吗?有时候觉得心乱,难免胡思乱想。

心乱,乱了什么呢?乱了阵脚,是你的脚在乱,心没在脚那里,脚是一个人最低的地方,如果心全在头部,处于“头重脚轻”的状态,必然会乱。这时候我们可以颠倒一下,让“头轻”“脚重”,通过腹式深呼吸法,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双脚的脚心,这时头脑就会变得越来越清明,头脑清醒的时候做事情就有章法,阵脚就稳了,当然就不乱了。

Q

焦虑和抑郁症怎么判断?

焦虑分为焦虑情绪、焦虑状态和焦虑症,抑郁也分为抑郁情绪、抑郁状态和抑郁症。其中焦虑症和抑郁症属于疾病类,有必要服用一些精神科药物。人有“七情六欲”,有些焦虑情绪或抑郁情绪都是正常的,哪怕是焦虑状态和抑郁状态,只要不超过正常的区间就可以,这些都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解决。焦虑轻于抑郁,抑郁重于焦虑。

Q

倾诉是不是对缓解压力有用?我跟闺蜜唠叨唠叨就能好点,但闺蜜听完就开始焦虑了,这是不是把压力传染给别人了?

倾诉对缓解压力是肯定有用的。我们也提到,焦虑的情绪是会传染的,尤其是家长的情绪会传染给孩子,到孩子那里还会无限放大,所以,家长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治疗和康复。

-End-

文字整理:刘小民

编辑排版:张婧一

舒缓空中课堂

儿童舒缓治疗活动中心隶属于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儿童舒缓治疗专项基金,是专门服务于血液病及肿瘤儿童和家庭的公益组织,成立五年多以来,组织了上千场公益活动,为血液病儿童和家庭舒缓身心、释放压力、促进康复。疫情期间,舒缓中心线下活动暂停,转为开设“舒缓空中课堂”,在线上与孩子们和家长们互动。

血液病儿童的康复是一个多学科参与的过程,涉及到家庭、护理、营养、心理、心智发育等等。而患儿的父母承担了这其中大部分的职责。因此,“舒缓空中课堂”为家长们安排的课程,涵盖到康复的方方面面;邀请的老师,是既有理论知识,又长期和血液肿瘤孩子和家长接触、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目前已经开课的有心理、营养、医疗和护理讲座,还会开设其他主题的课程。“舒缓空中课堂”帮助家长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成为孩子的全能守护者。

“舒缓空中课堂”还将以往线下为孩子们举办的各种舒缓活动转移到线上来,让孩子们化疗期间足不出户,也能接触世界、增长知识,身心双重康复。

请大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