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初期如何治疗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60317/4791353.html近年来,各种影视作品和地摊文学中,诸如像行军蚁、食人鱼这样的动物总被说得魔性十足,神乎其神,然而事实又如何呢?
行军蚁——追不上人
“数不清的蚂蚁成群结队,如一股黑色风暴般奔袭而来,所到之处变成一片死亡的禁地”,这是很多关于行军蚁的描述中都会出现的桥段。其中最为神奇的莫过于二战时期,一支由人组成的德国精锐部队在非洲的原始森林中遭遇行军蚁,结果被啃成白骨的所谓秘闻。行军蚁秘闻截图
虽然只是个传闻,但我们还是本着“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的原则来分析一下。
行军蚁是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蚁科动物中所有没有固定巢穴、靠集群游荡生活的蚂蚁的统称,主要栖息于南美、非洲、亚洲等地,分成“行军蚁亚科”、“双节行军蚁亚科”、“游蚁亚科”三大家族。没有固定巢穴、长期集群游荡是它们的共同特征。
行军蚁的群体少的十几万,最多的则有两千万。觅食时,行军蚁会排成一个长达几十到上百米的纵队,位于纵队前方的行军蚁会像树冠一样散开,形成一个巨大的扇面,浩浩荡荡前行。
影视剧中让人闻风丧胆的行军蚁,图片来源见水印
这样的阵势看上去很有震撼力,也可能吃掉沿途的一切,只是要建立在追得上的前提下。遗憾的是,由于步幅太小,蚂蚁军团的时速只有每小时20米。
也就是说,即便是一群距离你只有1米的行军蚁,也需要用3分钟的时间才能爬到你身上,还得是你保持不动的前提下。
如此“神速”不要说面对训练有素的职业军人,即便是跟脊椎动物中公认的“慢节奏”树懒(1分钟2米)相比也逊色不少,吃掉沿途的一切还是免谈吧。
实际上,行军蚁的食物中90%都是小型昆虫,剩下的一些体型稍大的动物要么是已经死亡的,要么是因为种种原因动弹不了的,而对于食蚁兽、蚁鸟等喜欢吃蚂蚁的动物来说,行军蚁更是移动的“盘中餐”。
食人鱼——不被吃就不错了
除了行军蚁,南美洲还有另一类让人闻之色变的生物,这就是生活在亚马逊河中的“食人鱼”。食人鱼也叫“食人鲳”,是脂鲤目脂鲤科锯鲑脂鲤属鱼类的俗称,和我们常吃的鲤鱼、草鱼是远亲。不同种类的食人鲳体长15厘米到50厘米不等,但无一例外都长有一口如剃刀般锋利的三角形牙齿,足以将拇指粗的树枝咬断。有了如此好牙口,再加上性格凶猛、长相狰狞等特点,让它们拥有了诸如“水中狼族”这样的绰号,也成了亚马逊河中所谓的“不可战胜的食人恶魔”。然而,有胆大的科学家曾经亲自跳进过装满食人鲳的水池,最后却安然无恙地上岸了。如此看来,食人鱼显然对人肉兴趣不大。研究发现,食人鲳的主要食物还是生活在亚马逊河里的其他鱼类、两栖类、幼年凯门鳄、以及受伤落水的鸟类或哺乳动物。
实验者在食人鱼群中,图片来源搜狐网
由于数量众多,牙齿锋利,食人鲳确实拥有在极短的时间内把一头牛或一只羊啃得毛发不剩的本事,但要说不可战胜就太夸大了。
哺乳类的水獭、亚马逊河豚,鸟类里的鸬鹚、苍鹭,爬行类的凯门鳄、鳄龟,甚至连同属鱼类家族的电鳗都可以威胁到食人鲳的生命。
食人鲳的“克星”电鳗,图片来源RF
看到这,也许你会疑问,食人鲳成群结队,牙齿又那么强悍,难道还不足以自保?还真不行。
凯门鳄和鳄龟都有厚厚的角质鳞片和硬壳护体,食人鲳的小尖牙咬不透;电鳗可以远程放电攻击;至于哺乳动物和鸟类,这些可以离开水的捕鱼高手,更是充分利用食人鲳游速慢的弱点,把它们当成美食享用。
当然,把食人鲳当美食的还有人类,当地土著经常用鱼叉搞定它们。由于过度捕猎,一些种类的食人鲳数量已经严重减少。食人?恐怕这些小家伙得祈求人类高抬贵手放过自己。
藏獒——斗老虎?家犬里都不是老大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网上出现了大量吹捧藏獒的言论,什么“屠狼杀豹战狗熊”“一獒战三狼,二獒敌一虎”之类的。
网络上夸大藏獒战斗力的内容,图片来源新浪网
按理说,这种话应该就像煤球是白的一样没有市场,之所以能在网上传播,或许是因为藏獒那一身浓密的长毛,让它显得更大更凶猛。
那么,藏獒的真正战斗力如何呢?
年的《春城晚报》上有过8只藏獒和金钱豹PK,最终三死五伤的报道,却没有说金钱豹是否挂彩。8只都搞不定豹子,两只对付老虎就更不可能了。
《陈城晚报》上的真实战例,图片来源人民网
那能不能屠狼呢?西藏地区的狼体型较小,体重一般不超过40公斤,块头上不如藏獒,但考虑到野生动物在捕猎中常年锻炼,敏捷程度通常要好于饲养动物(藏獒属于家犬)这点,两者交锋恐怕要看临场发挥,硬说藏獒能屠狼,甚至以一敌三委实不妥。
至于“战狗熊”,这个倒是真有可能,首先这个“战”字从字面意思并没有任何胜负的概念,以忠勇著称的藏獒也的确有一战的勇气;其次就是熊虽然体型大,但却不是什么好战分子,连家猫都有赶跑它们的记录。
最后说一点,不要说面对野生动物,藏獒在家犬里也当不了老大,曾经有斗犬爱好者让藏獒和比特PK,藏獒虽然一开始凭借体重优势占据上风,但最后却因为耐力差落败。
而且,藏獒的智商水平在犬类中只排在四十几名,嗅觉也不突出,所以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拿它们当军犬或警犬。
蜜獾——有把握赢的只有毒蛇
近年来,网络上频频曝出一个体重不到15公斤的小家伙驱狮赶豹杀毒蛇的视频,这个小家伙就是平头哥蜜獾,它因此荣获吉尼斯“最无畏动物”的殊荣。
视频作证,纪录在手,这总该不是吹的吧?且慢,评委对这个获奖者还有句点评:“因无法正确权衡危险而导致数量局部减少”。
网络上宣传的情况是这样:
图片来源搜狐网
实际情况却往往是这样:
图片来源个人图书馆
按照这个评价,蜜獾显然不是什么战无不胜的“小强”。
实际上,有动物行为学家观察发现,蜜獾在嗅闻到狮子、豹子、鬣狗等大型猛兽的气味时,往往会选择躲避,只有在实在躲不开的时候才会拼死一战。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简单,蜜獾太小了,体重比那几位差了几倍到十几倍,这样的差距光靠斗志是无法弥补的。
如果真打起来,蜜獾有把握战胜的其实只有毒蛇,因为身体机能可以对抗蛇毒。
至于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蜜獾击退狮子豹子的视频,这是因为蜜獾有这么几件安身立命的法宝。
首先是它们的皮肤厚实光滑,其他食肉动物的犬牙在咬到后,就像刀子扎到皮球表面一样很难发上力。
其次,蜜獾的肌肉可以在皮肤内部灵活转动,也就是说对方即便咬穿了它们的皮肤,也很难伤到其肌肉和骨头。
而且,凭借此神功,蜜獾还能不用转身反过来攻击对方,从而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因此,狮子、豹子等食肉动物都不会轻易招惹蜜獾。
通过以上几种动物的事例不难看出,动物(尤其是食性相同的动物)之间的对决,体型大小往往起着主导性作用。
这也是为什么大型猛兽里性格最凶的豹子永远躲着老虎,咬合力强于狮子的斑鬣狗只能是非洲猛兽里的“二哥”(实力排行老二)的原因。
任何动物存在的首要目的都不是为了格斗,给予它们客观公正的评价,做到不吹不黑,才是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表现。
完
蝌蚪五线谱原创文章/转载注明来源责编/Sirens
向左滑动,查看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新媒体传播体系
你的在看在哪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