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东北人,对东北冬季的寒冷是深有体会。在九十年代以前,东北地区多是平房,每年冬季都要烧煤取暖,各家都有火炕、火墙取暖设施,还有囤积大白菜,外出要穿着厚厚的棉袄,如果没有戴手套,两只手会伸进衣袖里保暖。在中国北方的农村,火炕是重要的取暖设施,在大兴安岭地区,冬季三九严寒,泼水成冰。随着城市化进程,棚户区的改造,现在东北的市县都建起了许多楼房,采用集中供暖,楼房里有暖气,舒适又环保,不用再劈柴烧火做饭了。那么古代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居民是如何取暖过冬的呢?
安居才能乐业。在古代东北地区,生活着肃慎氏、悒娄、秽貉、靺鞨、女真等部落族群,他们主要从事渔猎业、畜牧业和农业。渔猎部落是常定居、聚落文化,其生业方式决定了他们对房屋的刚性需求。住房是一种复杂的文化习俗综合体。住房的形成取决于当地的社会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地理气候条件、居住特点、民族传统等。住房是古代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住房也不断发生相应的变化。
黑龙江流域原住民房舍
地穴居住时代早在新石器时期,东北地区的渔猎部落长期存在半游弋,常定居的生活方式,这是由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所形成聚落文化,东北的渔猎部落也是定居民族。古代东北地区的部落之所以能够长期定居在一地,是因为他们的捕鱼业具有一种特殊性,鱼类产卵期的大量回游,可以长时间地保障他们的主食。
近代苏联学者对远东地区的考古研究发现,石器时代的居址一般都位于大河与小河汇流处不远的地方。
“居址中的房址总数都不太多(15——20处),布局毫无伦次。这些房址都是半穴式的,平面近似四角形,面积为30——40平方米,中心高度约2.5米。在房址的墙根发现一些柱坑,紧贴着地穴的土壁,这是用来支撑炉灶周围板铺的柱坑。所有房址的地面都是平的,地面上薄薄地抹有一层粘土。”《中国关于阿穆尔河沿岸和远东民族的记载》
在屋顶中央留有一个出烟孔道,人们就通过这一孔道沿着砍出阶槽的圆木上下出入。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房址的特点,是半地穴式,平面呈方形或椭圆形,设在一盘炉灶。居址一般在河边或湖畔,通常没有防御设施。
通古斯人冬季房舍内貌
在铁器时代,东北的渔猎族群在从事渔猎业的同时,开始经营农业和养畜业。古代部落耕种的有麻、黍、稷、麦、豆。他们还养牛养猪,养畜业成为肉食的主要来源。在《后汉书·挹娄传》中,有东北挹娄部落房舍的记载:
“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后汉书·挹娄传》
这种地穴式住房,在古代对库页岛、朝鲜半岛、日本北海道、千岛群岛地区影响深远。
由地穴式住房到地面房屋唐朝时期,靺鞨——女真文化的住房建筑及邑落。处于最北方的黑水靺鞨是东西伯利亚森林原住民,强壮劲健,地穴居住没有屋宇,是黑龙江流域独立的*事部落联盟。
据《新唐书·黑水靺鞨传》中记载:
“黑水靺鞨居无屋宇,并以山水掘地为穴,梁木其上,以土覆之,如丘冢然”。《新唐书·黑水靺鞨传》
黑水靺鞨位于靺鞨诸部的最北,是靺鞨诸部中最为强劲的部落,黑水靺鞨并没有参与渤海国家组织,由唐朝设立黑水都督府管理,统称黑水靺鞨,黑水靺鞨是女真人的直系先祖。黑水靺鞨在唐朝时还是地穴居住,处于部落联盟的氏族时代,当地的生产力发展较为落后。
据苏俄考古研究发现,在渤海国时期,黑龙江流域的当地居民村落已经扩展为四、五十所住房,并出现了大户型的房屋,其面积在平米左右,被间壁成许多房间。
这说明黑龙江流域部分部落、族群已经发展到了地面房屋住房,这时期房屋及村落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并开始出现了财产和社会的分化。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财产的分化,阶级的形成、贫富差距加大,部落酋长、氏族占有大量财富或奴隶,开始向阶级关系过渡,直到出现了第一个远东国家*权——渤海国。
东北火炕
地面房屋及火炕设施的出现在唐朝东北的渤海国,在女真人的一些房址中发现了古老的火坑设施。中国古代史书《三朝北盟会编》中有关于女真人住房和火炕的记载:
“惯于依山谷而居,联以木栅。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树枝,桦皮,或以草绸缪之。垣墙笼篱壁,率皆以木,门皆向东。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了其暖。”《三朝北盟会编》
在唐代的渤海国发现了最古老的火炕设施
从史书文献中,可以证实在唐朝,渤海国(年—年)时期,东北地区已经出现了火炕设施,这些地区主要是沿日本海(现俄罗斯的滨海地区),朝鲜半岛,最早出现了火炕设施。
公元年,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机率大*亲征渤海国,次年春攻陷上京龙泉府,渤海国灭亡。渤海遗民大批外逃或被强制迁移,近一百万的渤海国遗民被辽朝强迁到了契丹内地和辽东地区,火炕设施传入到东北内地。从考古资料和古代文献史料都可以证实,火炕是女真人住房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结语通过以上论述,笔者认识到几点:
1、在黑龙江、乌苏里江地区,在公元前的地穴式住房,建造的过程是,住房的大部分是在地下挖成,土墙以木杆、半拉圆木和板条加固,屋顶的通烟孔为住房入口,人通过入口沿砍出的阶槽的圆木梯下到室内,半穴式住房是当地部落居民的冬季住房。
2、在唐朝时期出现了火炕设施。唐朝时期,位于东北的渤海国,住房结构由地穴居住过渡为地面房屋,女真人在屋内搭建火炕设施,屋内的床是用土坯搭建,睡在上面取暖,烟囱设在室外。火炕设施的发明解决了东北漫长冬季取暖的问题,随着渤海国遗民的大量南迁,火炕传入东北内地。火炕成为中国近代北方农村主要的取暖设施。
3、从地穴式住房到地面房屋火炕设施的出现,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取暖。东北的冬天太冷了,特别是在黑龙江、乌苏里江的森林地区,要熬过漫长的寒冷冬季,才能保命活到春暖花开。如果在冬季没有保暖的房舍和取暖设施,很容易被冻伤甚至冻死。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古代东北地区的居民用聪明才智,发明了半地穴居住和火炕设施。火炕是东北人永不磨灭的记忆。
参考书目:《中国关于阿穆尔河沿岸和远东民族的记载》《渤海国及其在滨海边区的文化遗存》《远东史料集》
本文由黑土边疆原创,不妥之处,敬请指正,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