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就带大家认识一下丛林中的毒液杀手眼镜王蛇。
眼镜王蛇(Ophiophagushannah)又称山万蛇、过山风、大扁颈蛇、大眼镜蛇、大扁头风、扁颈蛇、大膨颈、吹风蛇、过山标等称呼众多当然也有爬宠爱好者称之为舟山。
它虽然称为“眼镜王蛇”,但此物种与真正的眼镜蛇不同,它并不是眼镜蛇属的一员,而是属于独立的眼镜王蛇属。
相比其他眼镜蛇性情更凶猛,反应也极其敏捷,头颈转动灵活,排毒量大,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蛇类之一。在中国西南与华南地区常有出没,通常栖息在草地、空旷坡地及树林里。
在野外它们的主要食物就是与之相近的同类──其他蛇类,然而在人工繁殖下的KC生存的环境以及食物等等就比野外种群的优越了很多。所以在眼镜王蛇的领地,很难见到其他种类的蛇。眼镜王蛇毒性极强。
接下来就请大家欣赏一下它们的美图吧
白化KC
眼镜王蛇为大型蛇类,据说最大全长记录中国3,mm、中国之外5,mm,眼镜王蛇也是所有毒蛇中最长的毒蛇。
KC的鳞片分为颊鳞缺,眶前鳞1枚,眶后鳞3枚;颞鳞(2+2)枚:顶鳞之后有1对大枕鳞;上唇鳞7枚,2—2—3式;下唇鳞8枚,前四枚与前颏片相接。
背鳞平滑无棱,具金属光泽,斜行排列,19—15—15行;腹鳞—枚(雄)、—枚(雌),肛鳞完整;尾下鳞单行或双行,83—96枚(对)(雄)、77—98片(对)(雌)。牙齿分为具前沟牙,其后有3枚小牙
生活时,体背面黑褐色:颈背具一“∧”形的黄白色斑纹,无眼镜状斑;躯干和尾部背面有窄的白色镶黑边的横纹条。下颌土黄色;体腹面灰褐色,具有黑色线状斑纹。幼蛇斑纹与成体有差异,主要是吻背和眼前有黄白色横纹,身体黑色,有35条以上的浅黄色或白色横纹。[2]
体重一般为6kg。寿命在20年左右
下面来跟大家说一下KC的生活习性。眼镜王蛇喜欢独居,白天出来捕食,夜间隐匿在岩缝或树洞内歇息。眼镜王蛇像其他眼镜蛇一样,在受到危险时会抬起身体的前三分之一,然后它会张开嘴,露出毒牙,一面盯着对手,一面留意着四周的环境。一旦眼镜王蛇认为自己处境危险,它就会毫不犹豫地发动攻击。主要捕食蛇类和蜥蜴,也吃鸟类、鸟卵和鼠类。
眼镜王蛇的食物通常是其他蛇类,眼镜王蛇的体内有抗毒的血清,所以当其他毒蛇对眼镜王蛇施咬时,眼镜王蛇通常会安然无恙。食物包括体积适合的蟒蛇,其他种类的毒蛇与无毒蛇,像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鼠蛇等,而当食物不充足时,它们甚至连其他同类也会吃,因此,眼镜王蛇又被称之为“蛇类煞星”。
眼镜王蛇是一种智商很高的蛇类,它们捕猎其他的蛇,而且能分辨对方是否有毒。在捕食无毒蛇时,眼镜王蛇并不轻易使用毒液,它会随便咬上一口不放,任凭猎物挣扎反抗,直到死后再慢慢吞食。在捕食毒蛇时,它则不会轻举妄动,而是不断挑衅,当对方终被激怒向它发起进攻时,眼镜王蛇会机警地躲闪,最后猎物身心疲惫、无心恋战时,它看准机会,一口咬住猎物头颈并释放毒液将其杀死。
眼镜王蛇行动敏捷,头部可灵活转动,不但可向前后左右方向攻击,还可以垂直窜起来攻击头顶上方的物体。咬住东西后常不会轻易撒口,毒液中干毒约毫克,而平均致死量为12毫克,被咬者会在数分钟内引发肿胀、反胃、腹痛、呼吸麻痹,出现言语障碍,昏迷等症状,人在被咬后的半小时内如没有及时的药物治疗必定死亡。
生长繁殖
眼镜王蛇为卵生,一般在6月产卵,产卵数可达51枚,卵径65.5mm×33.2mm。以落叶和枯枝筑巢穴,眼镜王蛇也是唯一一种会建巢的蛇类。[雌蛇有护卵习性,在巢中守护,待小蛇孵出。然而人工繁殖的Kc与野外种群的就大不相同了。
栖息环境
眼镜王蛇,多栖息于沿海低地到海拔1,米的山区,多见于森林边缘近水处,林区村落附近也时有发现。主要栖息于热带雨林中,以别的蛇类为食;
眼镜王蛇广泛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常出现在近水的地方或隐匿于石缝或洞穴中,白天活动。
眼镜王蛇也会生活在沙漠,被称为“沙漠之金”。
分布范围
眼镜王蛇分布在中国浙江、福建、江西、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广东(全省分布)。国外分布于东南亚和南亚。我国已有人工养殖并且人工繁育技术相当成熟。
野外种群现状
年,印度境内的物种数量下降了30%,原因包括栖息地的破坏和人类的捕杀。[6]在这种情况下,保护眼镜王蛇的自然生态环境,遏止或杜绝对野生眼镜王蛇的捕杀,是眼镜王蛇唯一生存下去的希望。然而眼镜王蛇却仍未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即不受国家法律的保护,长此以往,眼镜王蛇在中国将有绝灭之虞。
在最后我想跟大家说的是,毒蛇虽然好玩,但是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以免被蛇咬伤。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惨痛的代价。请各位理性饲养,低调饲养,请勿随意放生遗弃这样容易引起大众的恐慌。如有被蛇咬伤,请不要惊慌及时处理。请及时拨打。医院就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