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思维课堂 [复制链接]

1#
北京的最好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洞穴比喻

有一个弯曲的岩洞,底部离地面有很长的距离。洞的入口面对阳光。洞中生活着一群人,他们从小就在这里,腿上和脖子上绑着锁链。他们始终待在一个地方,只能看到身前的东西,无法掉过头去。在他们的后上方,远离他们的身后,燃烧着一团火。在这团火和这些被绑着的人们中间的通道上,有一堵矮墙,另有一些人在靠近火光一侧,沿着矮墙搬运各种高出墙壁的道具,包括人和动物的雕像,自然物和人工产品。搬运者们不时发出一些声音。这些被束缚的囚犯,除了被火光投射到洞壁上的道具影子外,终身看不到其他东西。囚犯们在彼此交谈中会给这些影子取名。回荡洞中的搬运者的说话声,也被他们视为是影子在说话。他们把这些影子视为真理。

现在其中某个人被解除了枷锁,并被逼迫站立起来,转过身子,开始行走。这个人抬眼看到了来自火的光源。他痛苦地面对陌生的处境,因为火光耀眼,他无法认清矮墙顶部晃动的这些道具。他被残酷地告知,自己从前看到的只是些虚影,现在他已经转向实体,比以前更接近事物的本质。他看到了真相,但感到了茫然。在此情况下,作为本能的保护,他拒绝承认目前之所见,而固执相信从前看到的东西更真实。面对刺眼的火光,他双目疼痛,想要转身逃向之前有能力注视的影子,并认为那些东西要比对方指给他看的东西更显而易见。

但解除他锁链的人硬把他拖拽着往洞口走,经过坎坷、陡峭的道路,直到把他拉出黑暗的洞穴,让他见到太阳的光辉。他的痛苦加剧了,对自己被这么强迫感到愤怒。阳光比火光更强,完全笼罩了他。这时他两眼眩晕,根本看不见广阔天地间的任何一件事物。他需要一个适应和习惯的过程。他先看清黑影,接着看到各种倒影,最后认清事物本身。他在夜间更容易注视星星月亮的光辉。慢慢地,他能在白天正常观察太阳下的光明了,他也终于得知太阳并非影像,它就是自身的本体。他还明白,正是太阳赐予了世间的节期年岁,管理着可见世界的一切,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是他从前看到的那些东西的起源。

这个见识了阳光和事物本相的人,现在又被迫回到从前的住处。向下的路甚至比向上的路更加艰难。当他回到洞穴,曾经熟悉的一切变得陌生,心态也发生了变化。他对洞穴的智慧感到可笑,对自己经历的变化感到庆幸,同时对曾经与其朝夕共处的囚徒们充满怜悯。从好的情形说,由于他能最清楚地看到面前一闪而过的东西,能最精确地回忆起什么东西通常先被搬运,什么随后,什么同时,并且因为知道得最多从而最有能力对未来作出预言,所以,洞穴中的那些人会把世间最高的荣誉、赞美、特权这类东西统统授予这人。可惜这个人已经不再渴望这些东西了,他也不再羡慕因受人尊敬而拥有这些东西的人。他有更重要和更美好的回忆或追求,他宁愿忍受一切命运的摆布,也不再想要过去的那种生活。

然而,这个回到洞穴的人更可能面对的遭遇是:他从光明进入幽暗,又得重新适应如何辨认那些黑影,在这方面,短期内他毫无优势,他必须和那些始终被绑着的人竞争。在此期间,他的眼盲遭致他人的嘲笑,他们会说,他到上面走一趟弄瞎了眼,现在灰溜溜回来了。看来试图往上走一点也不值。此外,想要用真理说服洞穴中的众人是不可能的,因为别人不可能相信他。

于是,误解、诋毁、噤声接踵而来,最终他可能被视为危险的疯子,被洞穴中的人处死。

认识论角度解析

01

情况一

在柏拉图看来,洞穴中人所看到的墙上的影子,就是他们日常的感觉经验世界,或者称为意见世界。

意见介于无和有、假与真之间,它有真实的成分,但它是捉摸不定的、模糊不清的。而影子的来源,那些墙背后的人搬运的东西,才是真正真实的事物,柏拉图称之为理型或共相。

比如有各种各样的具体的桌子,但它们都不过是分有了桌子的理型;又比如各种各样的艺术品都各有其美,它们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都分有了美的理型。是理型让世界成为这个样子。

然而,我们不能通过感觉的途径来获得关于理型的知识。感觉就如同让洞穴中人无法动弹的那些捆绑,他们在感官构造的制约下看到的只能是影子。

那么,我们如何获得有关理型的知识呢?

柏拉图认为我们要通过回忆来了解它。我们通常在判断事物的时候,不自觉地总会将其与一个理想模型相对比来指出其不足。比如一个行为可能是正义的,但不是完全正义的;两个事物可能是同等的,但不是完全同等的;一幅画可能是美的,但不是完美的。只要我们做这样的判断,就说明我们已经在运用关于理想模型的知识。但我们不可能通过感觉来获得这种知识,因为我们所感觉到的事物都不是完全正义的、完全同等的或完美的。不过,感觉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回忆起这种知识。

我们一出生就带有的这种知识被称为先天知识或内在知识。理性主义者的一个特征就是认为我们具有先天知识,即不依赖于经验就拥有的知识。柏拉图是这种知识论的鼻祖,近代理性主义者笛卡尔则为这种认识论做出了充分的论证。笛卡尔一方面对感觉经验持彻底的怀疑态度,另一方面又为理性知识的确定性找到了可靠的基础。

教育和哲人

角度解析

02

情况二

在洞穴寓言中,那个不知名的、强迫洞穴中人走出洞穴的人,承担的就是教育者的角色。不能否认,这些洞穴中的人也都在学习,也想认清影子的真相。可惜他们如果停留在洞穴中的视角,哪怕穷尽一生,祖祖辈辈,也都很难走出观念的牢笼。所以,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扭转方向,转变视角,这样才有观念提升的可能。教育不仅是在既有的前提下进行探索,更要求对前提本身进行质疑和反思。

由于人的思维是有惰性的,处在观念的安适区的人,很多时候不愿意进行观念的冒险,这时,教育者就得采取强迫的方式。

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就是这样的教育者。他的强迫方式当然不是身体暴力或者精神洗脑,而是苏格拉底诘问法,让对方以为正确的东西不再正确,让对方暴露自己的无知。

教育从来不是顺其自然的过程,教育的过程充满对抗和挑战。

在苏格拉底看来,教育者的角色包括三种:

一是充当助产士。

教育者并不是从外在灌输知识,而是把别人本来就已有的知识催生出来。作为助产士,教育者要帮助受教育者进行回忆,促进其灵*恢复完整,但教育者本身没有权力充任灵*工程师,别人自己会塑造自己。

二是充当牛虻。

苏格拉底曾说,雅典是一匹高贵的马,可惜处在沉睡当中。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做一个牛虻,去刺激对方,不要让对方浑浑噩噩下去。当然,教育的唤醒是令人痛苦的,因此激活很多时候会成为激怒,因为你挑战了人家自认为很舒服的、安身立命的东西。所以雅典人把苏格拉底杀了。

三是充当电鳗。

思考的过程有时需要中断,如同触电一般,让你一下麻痹、怔住、困惑,对那些惯性的、固化的东西加以怀疑和反思。

所以,真正的教育者的使命是开启人的自由,是让人处于不断突破、扩展和提升的权力意志当中。

这在很多人看来,无疑是危险的。这种危险最突出地反映在那个接受了教育走出洞穴并又返回洞穴的人身上。这个认识了世界真相的人,被称为哲人。他注定要与洞穴中的其他人发生冲突。柏拉图认为,理想的*治或者城邦的幸福的关键在于由哲人王进行统治,即要么哲人成为统治者,要么统治者成为哲人。

他的理由在于,一方面,哲人知道真理的世界,他的智慧和判断足以带领城邦往正确的方向走;另一方面,哲人体验过完美的生活,洞穴世界的那些权力荣耀对他已经没有吸引力。

他之所以不得不统治,完全是责任高于热爱,他不会因为对权势的眷恋而扭曲*治与人性。

然而,洞穴寓言向我们揭示出哲学与*治之间不可调和的更深层次的冲突。洞穴中的人不会认为哲人是城邦的福音,反而认为他是对城邦秩序的最大威胁。这不仅是观念水位的不同所导致的误解与隔阂,更是由于哲学的逻辑和*治的逻辑是根本不同的。哲学是逻各斯或理性的运用,是讲道理的能力;*治是权力和利益的博弈,是行动的力量。柏拉图的洞穴寓言让我们不得不承认,哲人只有懂得节制,不主动介入权力,才能对*治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就如教育只有保持价值中立,才能在对思想力的专注中弘扬那些正面的价值。

任何*治行动表面上与哲学无涉,但权力竞技场的背后,其实是观念的竞技场。

用黑格尔的话说,哲学就负责阐释时代精神,至于哲学和*治如何结合,大可交给偶然和命运,更准确地说,交给那绝对精神的掌控。哲学的使命不在于对*治的介入和影响程度,而在于能否成为真理发展的必然的环节。

注:本文选取自《谌洪果·思想实验五十讲》第四十讲。

课程推荐

扫描下方海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