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争鸣中的“文革”遗风
杂文只是一种文章体裁,就像散文、小说一样,它只是一种工具,不会天然正确,也不会自然具有道德优势,关键在于谁使用,用它来干什么事。当年,鲁迅先生把杂文当成“投枪”和“匕首”,作为与黑暗的社会作斗争的武器,杂文因为鲁迅先生而成为人们熟悉的一种文体。“文革”前,邓拓等先生用杂文疗救社会的疾病,却被打成所谓“三家村”,当历史再度颠倒过来以后,杂文因此而再增加了分量。改革开放以来,思想界的先驱们不仅用它来剖析社会的沉疴,也用它来针砭时弊,作为一种短小精悍的文艺性*论文,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刻的思想内容赢得广大民众的喜爱,同时也让某些做了不应做的事的人不舒服。于是,很多人都写起了杂文。当今的中国思想界,很有点春秋时期的味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多元的思想文化观念互相激烈碰撞,这一点,也反映到了杂文界。既然是百花齐放,肯定会良莠不齐;既然是百家争鸣,就肯定不会全部都是正确的观点,这不会因为杂文曾经被鲁迅先生和邓拓等大师使用过而改变,观点正确的杂文对社会的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观点不大正确或者带片面性的杂文对社会的影响是负面的或者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就像其他文体的文艺作品需要文艺批评一样,杂文同样需要文艺批评,通过文艺批评,让人们更加深刻理解那些佳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让人们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逐步立场靠近,达成共识,也让那些观点不一定正确或者片面的文章的消极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这就是争鸣的好处。某些杂文类报刊之所以那么受广大读者欢迎,不仅仅在于她发表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杂文,更重要的是,与国内其他同类报刊相比,多了一个读者反馈意见的空间,多了一个与读者相互沟通的渠道,多了一个不同观点碰撞的平台,在那里真正体现了“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无论你是官员还是平民,是精英还是草根,无论你质疑的是权威还是一般人的观点,有话都可以讲,甚至有屁也可以放,充分相信读者的判断和辨别能力。但是在牵涉到一些具体的杂文的争鸣中,笔者发现有那么一种不大正常的现象,细心观察并且拿历史作为镜子来观照,发现竟然与“文革”中一些现象有很多相同或者相似之处,笔者把这种现象称为“杂文争鸣中的‘文革’遗风”。“文革”中后期,运动的表现形式由共同批斗“走资派”演变成为造反派之间的内斗,再发展为用舌头、笔墨、拳头甚至轻重武器的“全面内战”。在他们之间发生的某些笔墨和口水大战现在看起来很滑稽,很搞笑;有些用来打压正确的不同意见的方式也非常霸道,我们不妨翻出来晒晒太阳,并且拿这些作为一面镜子,观照一下现实:“文革”状况一,教条主义,生搬硬套。“文革”中也要学习,但是好些人,对正确的理论不是作为行动的指南,不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是把它教条化,绝对化,不分时间地点场合,生搬硬套。或者用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正确的理论,对自己有用的理论就拿来装潢门面,如果认为对自己没有用处或者对自己不利的东西,干脆放在一边。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或者领袖说过的话断章取义、各取所需,打“语录”仗。比如两派对阵,这一派高喊:“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那一派高喊:“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被割裂得支离破碎,成为他们的装饰品和内斗的武器。本文已经分页:【1】23赞